【博評】明素﹕肺炎疫情究竟是「黑天鵝」還是「灰犀牛」?

2020-04-01 17:03:36
明素

香港輕新聞特約編輯。80後、偽文青、進階人妻、新手媽媽,潛在怪獸家長。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經濟首當其衝,全球股市在所難免下行,金融界或者一些新聞評論有的稱這場疫情為「黑天鵝」,有的則說是「灰犀牛」;「黑天鵝」和「灰犀牛」本來都是金融術語,亦引伸用作的形容一些社會現象,究竟「黑天鵝」和「灰犀牛」有甚麼分別?

顛覆慣性思維的黑天鵝效應

2016年英國的脫歐公投結果,出乎大眾所料由脫歐派勝出,股票市場大受打擊,事件被形容為是「黑天鵝」。「黑天鵝」原是指顛覆慣性思維,難以預測的罕見意外。歐洲以往只有白天鵝存在,所以形成「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慣性思維,直至17世紀時歐洲人在澳洲發現黑天鵝,黑天鵝對歐洲人的心理形成劇烈的衝擊。

「黑天鵝效應」(Black swan theory)由美國作家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2001年提出,用以解釋金融市場上的「不確定性」。對投資者而言,一個不可預見及超出認知範圍的金融市場並不理想,但能夠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往往都是出現的機會率小而不可預測的,在金融市場中,要慎防被慣性思維束縛而簡化思考,此概念延伸到金融市場以外的世界,就是要小心被經驗或偏見影響,過於簡化對事情的看法。

灰犀牛是易被人忽視的危機

「黑天鵝」發生概率低且影響力巨大,但是難以預測。「灰犀牛」是已存在於身邊的威脅,其影響力甚至會比黑天鵝更大。灰犀牛體型笨重,反應緩慢,大家都對牠的存在毫不在意,人們認為當發覺犀牛開始動的時候,總是會有時間逃跑;然而,灰犀牛總是一開始就會狂奔,在牠前方的人根本是會措手不及,來不及跑開而被牠直接擊倒。

「灰犀牛」由美國作家米歇爾.沃克(Michele M. Wucker)於2013年提出,是指極有可能出現及具有巨大影響,但卻容易被人忽視的威脅。米歇爾.沃克曾接受鳳凰衛視的訪問,討論到當時剛剛勝出美國總統選舉的特朗普被美國主流視為「黑天鵝」,但她認為不論特朗普會否勝出,支持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這現象背後都隱藏 「灰犀牛」 ——美國社會對當時美國現況的不滿情緒。

「灰犀牛」一直都存在,大眾也知道「灰犀牛」的存在,只是大家對「灰犀牛」的存在不以為然,沒有正視「灰犀牛」,然後「灰犀牛」闖進社會的結果,就是令人意外的「黑天鵝」 ——特朗普以商人身分成為美國總統、英國公投由脫歐派勝出、甚至是今次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

承認危機的存在是應對基礎

每一次黑天鵝事件背後,都隱藏著一隻或是幾隻灰犀牛,意料之外的事件其實是源於一些顯而易見卻容易被忽略的事實,大家對「灰犀牛」視若無睹,除了是輕視了「灰犀牛」行動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大眾對危機往往抱著僥倖心態,認為自己能夠在危機發生的時候逃脫,這種僥倖心態所做成的盲目自信,往往是致命的。反過來說,若能夠對危機的存在保持警愓,先於其他人注視「灰犀牛」的存在,並認真應對,「灰犀牛」其實可以成為幫助自己比其他人早著先機的好朋友,甚至利用「灰犀牛」存在,為己方謀取利益。

正視「灰犀牛」必須承認危機的存在,思考及採取應對危機的行動,只有正視「灰犀牛」,不要漠視危機,才有機會成為控制「灰犀牛」的人。在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的環境下,危機處處,特別在疫情稍為緩和的時候,市民開始放鬆警愓,一如明明看見「灰犀牛」,但漠視「灰犀牛」的存在,耐不住在家中自處的無聯,冒險出外吃喝玩樂,郊遊旅行,是抱著僥倖心態,白白看著「灰犀牛」衝過來,面對危機應該保持警愓,避開「灰犀牛」,才能避免本地大規模爆發這隻「黑天鵝」。

發佈於 博評
By 2020-04-0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