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Pklok﹕抗疫措施對國際與個人的啟示

2020-04-05 08:00:46
pklok

修讀新聞傳播系學生,未曾有一股改變世界的作氣,但寄望以所知所能分享自己看法,或許不是見解獨到,仍盼我的文字與聲音在社會中可有一番作為。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COVID-19)在全球持續擴散,確診和死亡的人數至今不斷刷新紀錄。有評論指出,這場的疫症為全球帶來的影響,不亞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既沉重又深遠的社經壓力將陸續浮現。說回來,香港政府在這場抗疫的表現中,確實跟相隔一河的澳門,有天壤之別的評價,前者往往所顧慮的,和抗疫措施的效能都令人嗤之以鼻。透過這場肺炎,筆者相信無論對全球,和個人都有點啟示。

防疫機制需要重新檢視

在這個不信任政府的環境下,市民都寧願自求多福,主動減少外出,拒絕不必要人際接觸,和在高風險場所群聚。引用學者的解釋,在全球化下的「無國界世界」中,貿易以彊界作單位,病毒的擴散卻無遠弗屆。因此,除個別政府有效的政策出台外,全球合作和個人的防疫意識,皆必須適時加強,阻止傳染病繼續擴散。

世界衛生組織(WHO)被指起初低估肺炎的擴散能力,早於去年底已經有消息指出,有一種新型的病毒正在擴散,但WHO仍未提出具體的抗疫方針,直至全球錄得8,000多人感染後,才為此提升全球衛生的警號,列為PHEIC(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此舉使全球政府未有提早部署預防,也使涉及的地方政府未有意識向全球政府提取有效的防控指導。

可見,全球合作對於防疫不但是必須,更要及時。當然,關於國際間應對傳染病機制的評價好壞參半,但無疑世衛對締約國所提供的技術支援,和防疫措施的評估,從昔日的防疫經驗,是功不可沒,例如在2016年對抗寨卡病毒,大大阻止病毒的傳播範圍,其保護國際衛生的功能可見一斑。所以,有關條例和機制的運作,勢必在今次疫情平息後,成為一個需重新檢視的議題,以加強國際間對抗傳染病的能力。

「橘過淮則為枳」的道理,在國際防疫措施中總見其意義,把一個地方政府的措施複製至另一個地方推行,其可行性往往受制於不同文化和發展所致,所以各地方政府亦有必要就今次抗疫,進行深度檢討,甚至有問責的必要,驅使在任的官員,具備抗疫防疫的經驗和前瞻性,提升政府捍衛市民健康的能力。

自律比法例監管更重要

疫症當前,不但考核政府推出應變政策的能力,也體驗「一種米養百樣人」的道理。有的主動減少在外消遣作樂的時間,倒增加在家吃飯、自攜飯盒又或吃外賣的次數,此舉雖不能協助醫護對抗病毒,但降低自身感染機會,減少他們的工作壓力,未嚐不是好事。不過,這段時間也暴露人性陰暗面,戴着檢疫手帶光顧食肆的,甚至舉行婚宴或百人派對等等,皆顯示仍有部分人防範意識不足,這涉及不同人對其高度防範的必要性的差異。

因此,筆者都認同連日來本地有評論呼籲,我們都需要為抗疫改變自己生活和工作安排,單憑地方政府研究修例再監管,自律的行動來得更實際和快捷,使社會不必因為今日無效對抗疫症,他日付出更高昂的代價。在這段抗疫的時間,留在家的機會增加,個人負面情緒較易因鬱悶而爆發。不過,筆者相信心態決定一切,「明天會更好」的老話更體驗從古到今做人的真締,時間會不早不晚的告訴我們,忍痛割捨後可換來一身的茁壯。

發佈於 博評
By 2020-04-0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