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胡貞山:DSE考題事件的根本問題 豈在試題內容? (下)

2020-05-19 12:21:50

 

承上篇,我反向想了一下,如果那題提供的資料不變,只將最後的「利多於弊」改為「弊多於利」的話,會如何呢?我認為會更爆,更煽動。為什麼?

給的資料是正面(利,但問題是問到1945年),但問題誘導你走負面,考生一般都會答弊多於利的(無人跟分數作對,且你以為像科舉般考幾天嗎?),但整個題目如果按我的假設去重出,整個設計反而更加誘導學生向「利」方面思考。

這不代表原題的「利多於弊」比較好,而是反映這種誘導性設問有多Nasty。我再強調一次,如這是一個公開的歷史討論,這題目絕無問題,這都要上綱上線,我覺得沒有意思。但站在歷史教育和考試制度來說,這就不能同等而語。畢竟這種題目有更好更安全的出題方式,出題者何必故意為之?在不需要的場合作無必要的事。而明知有不恰當之處,仍然覺得let it go的人,又是否有點Naughty?

1941年12月於上海街頭巡遊的日本帝國海軍上海海軍特別陸戰隊。兩國關係一旦涉及大規模侵略與重大人命傷亡(而非兩軍武力衝突),利弊之辯似難有商榷的餘地。(網絡圖片)

 

 

歷史教育裡的歷史認知有三層面,一層是事實認知(史事的人事物之間各種因果時序關係的掌握),第二層是整體認知,然後第三層是本質認知。以我對DSE課程的粗淺了解,考生如非對1900-1950年間的中日關係史有十分好的理解,這題是很難作答的,最終還是會跟上述一樣,按傳統方式走,答弊多於利......但這裡要反思的是,既然是超水平的設問,而且又非可選不答的選擇題,出題者和審題委員為什麼還要出這樣的題目,論題的結構而言也是十分不平衡,我是出題員的話,寧可提供起碼一利一弊的資料,幫助和引導考生作答(編註:留意附錄中德國人的處理方法)。

所以說,這題的設計是不恰當的,臉書上有不少朋友嘗試作答,也言這題目根本不是高中生能處理的,那便使我們更要反問出題者意欲為何了。

編按:筆者反覆指出學術自由適合於學術討論,而未必完全適用於有限時間的公開考試出題這場合;另方面,教評局需就「利多於弊」寫出改題指引時,究竟會為這個明顯違背(至少是高中生的)歷史認識的評價,開出什麼指引呢?基於日後需教授past paper答法,不單補習社,連學校教師也必須向學生指出贊成「利多於弊」是如何作答的,而這明顯違背歷史認識之餘,實際操作上更會成為教育工作者一個大「陷阱」與話柄。(照片來自香港考評局)

 

另外,我們好像都忘記,現在的DSE與以前的高考時代,不是有補習社去做past paper 的指導嗎?這題目照樣出題,然後成為past paper 的話……不論支持反對原題者是否想到這一步,我都想再強調一次,這不是一個自由環境下的學術討論,而是一個政府考試制度下出的考題,背後牽涉的各種問題,如政府的立場、歷史觀的塑造和公民意識、國家觀念等,後果遠超現在不少人的討論層面,不止於考生會不會多想那麽簡單。

舉例:

問支持泛民之人:你們容得下在考試裡出現「特區政府實施23條是利多於弊」嗎?

問支持建制的人:你們容得下在考試裡出現「佔中的發生對香港發展是利多於弊」嗎?

 

編按:試想想,在這兩批抗議者或者一些言論激進的KOL面前指出「題目只是出現在不適合的考試場所,並非不能討論」、「資料非一正一反是問題」或「題目真不是高中生能處理」時,他們會有什麼反應?會不會聽得進去這些說話?或者他們根本不在乎這些論點,只求其他?(網絡圖片)

 

我姑且小人之心忖度,即使兩方都說Let it go,但實際上下一秒鐘就開始批鬥了吧?當然,我仍然認為這事件和以上兩條設題本身本來可以是好的通識教育材料,但在現時香港的社會氣氛和處事態度來說,我想我太理想主義了.....

附錄:

學術討論和公開考試的分別是什麼?如讓我出一題公民教育的試題,我會這樣問,然後引用這次「考題事件」來做材料,放心,我不會問利多於弊這種無聊問法.......

另外,這次事件讓我想起以前看過德國某州在2004年的Abitur(編註:相當於A level 和 IB)歷史科考試題,請留意其問法:該題目問到二戰納粹德國時期德國人默許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態度、立場功罪的問題,提供正反兩個資料,並要求考生利用兩份資料和自身知識,去析出正反兩面的論點和論據,然後再申論自己的見解。

編按:小編不懂德文,不過以下這本2019年由Alexandra Oeser撰寫的《When Will We Talk About Hitler?: German Students and the Nazi Past》就正好講解德國高中教育與考評中如何處理納粹德國議題。(網絡圖片)

 

事實上,德國每個州幾乎年年都會考納粹問題的,因為這是教育的一環。基本上納粹不是禁語,問的問題都是中性的。這方面經過半世紀以上的洗滌,基本上一般德國人都不會質疑納粹戰罪(利申:這是我在日本時問德國不同地方出身的德國人留學生後的識見)。已有臉書客提到以上事實,但應該說不少是只知其一,德國的歷史科其實沒有否定開戰前納粹政權的功績,他們批評和教育的是開戰之後的種種,還有國民的責任(當然戰後德國國家已引責,百姓無罪),因此,德國現時的國史教育已經開明,而且分的清楚,再者有了holocaust denial,也不容推翻納粹戰罪的定調,以及用納粹標誌(德國聯邦法刑事法(Strafgesetzbuch)第86條a)。

詳細的介紹另外找機會再說,只想說出題的質素和拿捏「踩紅線」的小心度,水平都高過香港考評局的多多了

 

【博評】胡貞山:DSE考題事件的根本問題  豈在試題內容? (上)

【博評】胡貞山:DSE考題事件的根本問題 豈在試題內容? (上)

DSE出題事件引起身邊朋友討論,有支持有批評,我認為光就題目本身,站在思辨批判來說,我認為是無問題的。但問題是各位別...

 

 

發佈於 博評
By 2020-05-1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