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中印邊境火藥味漸濃 戰局一觸即發?

2020-09-29 13:32:36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9月10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同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在莫斯科舉行雙邊會見,兩國外長坦誠和建設性地討論了中印邊境形勢發展及中印關係,並達成五點共識。就此,兩國邊境劍拔弩張的局勢稍有緩和,特別是隨著天氣逐漸轉涼,高原即將進入大雪封山期,似乎今年中印邊境的爭端將會偃旗息鼓,進入短暫的和平週期。

偃旗息鼓或劍拔弩張

果真如此嗎?此前,中印兩國也曾多次傳出達成協定的消息,可是結果卻未盡如人意。尤其是在中印兩國還沒就邊境線的劃分達成共識的當下,兩國邊境的和平之路就依然漫長。

有人認為,按近年慣例,每年進入大雪封山期,中印兩國軍隊都會偃旗息鼓待明年,今年也將如此。筆者不敢苟同,理由很簡單,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當時中國對印軍的全面反擊就發生在10月份。

若講冬季物資運輸而言,中印邊界那邊印方地勢更不平坦,直線距離200公里都是高山,有人算過通往山下克什米爾的公路總長達500公里以上,不但補給線長,而且一下大雪,路沿就十分差。相應地,中方邊界雖然也是谷地,但往後方就平緩得多,高度差也少,交通是相對容易。(網絡圖片)

從戰術上講,選擇這個時間點作戰,對於進攻方是有利的,雖說9-10月份中印邊境會開始下雪,但只是零散的小雪,這個時間如果集中力量打擊對手,時間控制在一個月左右,正好在大雪封山前完成作戰,既打了對手一個措手不及,又不會給對手留下還手的時間。

對於這個問題中方清楚,印方也明白。所以現在開始的一個多月,才是中印邊境最容易擦槍走火的關鍵時期。

現時中印衝突的最大變數,反而可能取決於印度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失控。若由此引發國內巨大動蕩甚至病毒大規模變異,甚至政府倒台的危機,那邊境駐軍可能更易挺而走險。(網絡圖片)

旗鼓相當或高下立見

自加勒萬河谷事件後,中印兩國都在摩拳擦掌積極備戰。印軍方面,印第14軍已經完成兵力的集結,配置也得到加強,包括:印度空軍在列城、拉達克重新部署的「蘇-30」戰鬥機以及「幻影」戰機,還有原來就部署在印控喀什米爾地區的「美洲虎」轟炸機、「米格-21」戰機;印度陸軍也把「T-90」主戰坦克、「阿帕奇」攻擊直升機部署到高原。這幾個月,印軍也緊急搶修前線的公路,可以看得出,目前印軍已經基本完成戰前的兵力集結和部署,單就戰爭準備來說,印方已經做到了己方的最強。

15式坦克雖然只是36噸重(全裝型)的輕型主戰坦克,但等效裝甲厚度約達400MM RHA,足以防禦早期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攻擊,火力亦足夠壓制相同規格的戰車;同時,其引擎為雙渦輪增壓柴油機,在高海拔含氧量低的地區,馬力衰退幅度較低;相對地,T-72所採用引擎仍然是機械增壓,高原性能可能因缺氧而大幅下降。加上原有馬力比的優勢,15式可說比T-72更適合於高原地區作戰。(網絡圖片)

 

中方也一樣,5月份衝突爆發後,西部戰區解放軍就開始積極的備戰。除了原來面對印軍的南疆軍區下轄的11、12、13邊防團,駐和田、喀什等地的步兵4師也開始了積極備戰。6月以來,已經舉行多次針對性軍事演習,原駐防烏魯木齊的步兵11師也開始戰前準備。

不但如此,從解放軍報和央視軍事新聞報導看,西部軍區的其它部隊,包括76和77集團軍也開始高原地區的作戰準備,多次舉行了高原軍演,大批的重裝備集結。陸軍方面有大口徑火箭炮、「15式」輕型坦克、「PCL-181」型155mm車載加榴炮等,大批重裝備紛紛亮相高原。

編按:不容否定的是,印度空軍在空中電子戰及預警方面的劣勢,相對於戰鬥機而言是非常明顯的。(網絡圖片)

 

至於空軍方面,除了此前大家留意的「殲-20」現身和田機場以外,新疆軍區的空軍部隊,早在去年已完成裝備的更換。現在南疆的空軍是清一色的三代機:「殲-16」、「殲-11」和「飛豹」戰鬥轟炸機,駐喀什的空軍電子戰部隊,更早就裝備「空警-500」系列預警機以及高新系列電子戰飛機,並形成了戰鬥力。

和解放軍相比,印軍仍是用較大型的師編制,師改旅只是剛開始且只組成了大約10個戰鬥群,以中印邊境為例,主要防禦部隊是第14軍屬下的第3步兵師。對於局地作戰而言,合成部隊似乎比龐大的守備部隊有更大的靈活性及更易調用的支援火力。(維基百科圖片)

還有一點,解放軍空軍的軍改和陸軍的軍改不一樣,陸軍軍改的「師改旅」是在原來師的基礎上改編為旅,而空軍的軍改則是撤編原有的師,團擴編為旅。一個是縮編,一個是擴編,這麼一來,空軍實力大大地增強,而且面對印軍不但數量佔據優勢,裝備水準更是大大領先。可以說,兩軍對比,解放軍的戰爭準備更勝一籌。

彼之顏面或我之利益

印度是目前中國周邊兩個還沒有和中國明確邊境線的國家之一,自從1962年中印之戰以來,印度方面為「南亞強國」的面子,希望依靠自己優越的地理優勢(詳見筆者過往文章分析,在此不贅),儘量搶佔更多的地域,同時亦希望通過戰爭一雪前恥。

西藏交通基建的發展,客觀上也增強了中印西線邊區調動兵力與儲集物資的能力。(網絡圖片)

中國當年因為條件所限,不足以支援部隊在高原地區長期駐守,所以大勝以後也沒有乘勝進駐。如今,面對印度的多次挑釁,中國的目標也很明確,以自身強大的基建能力為基礎,向著中印邊境的空白地區推進,談也好、打也好,逐步明確中印邊境線,以免將來此地再生風波。

經過了五、六十年的厲兵秣馬,在2017年「洞朗事件」後,中印雙方更加清楚對方的目的,都加緊實施自己的行動,因此出現碰撞,甚至區域戰爭在所難免。

 

印軍士兵伙食的惡劣問題,多年來都沒法得到解決。其情況之嚴重更使部分士兵直接向傳媒投訴。

一雪前恥或一敗塗地

如果中印之戰真的爆發,結果會如何?不客氣說,印度現在根本不具備主動向中國挑戰的能力。

雖然印軍在中印邊境西段高調備戰,但是印軍高原作戰的條件還不夠成熟,基建能力、後勤保障方面,印度可以說是不合格的。從新聞和衛星圖片來看,目前在前線的印軍,連一個像樣的永備工事都沒有,即使在衝突中印軍一時冒險偷襲得手,到了冬天也根本無法堅守戰果。

印度空軍對外依賴度到現在仍然很高,大部分對空及對陸彈械都是進口自俄國及法國,自產武器少且很難兼容於進口戰鬥機。印軍對這些彈械的維修能力仍然處於水平不足階段。(網絡圖片)

反觀中國的戰備,解放軍以「不打無準備之仗」聞名,多年在高原地區累積的經驗,再加上中國現在強大的基建和後勤保障能力,中國一旦選擇開戰,完全能徹底打垮對面印軍。只要控制好打擊的力度和縱深,這場邊境戰的局面是完全可控的。

從中國七十年來歷次的邊境作戰來看,中國次次「穩、准、狠、快」,對於打這類型的戰爭可謂得心應手,目前從雙方實力來看,中國是掌握了中印之戰的戰略主動權。戰爭的結果,印度不單無法實現「一雪前恥」,可能要面對更難堪的雪上加霜局面,所以豈敢輕易言戰。

印度常規戰術與戰略攻擊能力和解放軍差距非常遠,以亞音速低空巡航導彈為例,當印度還在不斷試驗其首支巡航導彈時,有指解放軍的空射及陸射型巡航導彈已接近二千枚,幾乎成了絕對優勢。(網絡圖片)

錙銖必較與零和博弈

有人擔心,中印兩個核國家之間的戰爭,最終會走向爆發核戰爭的極端。但是,印度現有的核力量與中國相比根本不屬同一量級,中國只要像1962年那樣,把軍事衝突的規模和力度把握好,印度沒有理由向中國發起核戰爭。

就目前的局勢來看,中印兩國邊境就算今年真的能相安無事過冬,明年還是會繼續攪動一池春水。究其原因還是那個繞不開的老話題:「領土爭端永遠都是零和博弈,不是全贏,就是全輸。」多年的無人區空白地,一旦進入錙銖必較的地步,任誰也說不清的。吃虧的事沒人願意做,特別是被民粹主義裹挾之下,誰要是退後,必將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9-2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