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編輯
教育局今日向學校發出通告,公布「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課程框架,同時列出三大學習主題及教學框架,包括:
在「一國兩制的內涵和實踐」課題中,學生須認識國家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關係(主權治權在中國),「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的法律依據、維護國家安全的意義等,亦須了解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制及法治精神的意義
至於「國家情況與國民身份認同」的課題將加入當代國情概略,學生須了解國家支持香港發展的政策,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參與國家事務的裨益及貢獻
在「國家的發展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課題中,學生將學習國家近五年發展規劃的重點及相關政策,並了解涉及香港的發展規劃和政策與促進香港發展的關係
課題包括「經濟全球化科技」、「發展與資訊素養」、「可持續發展」、及 「公共衛生與人類健康」
根據教育局資料,「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將在2024年文憑試正式考核,考試時間為兩小時,學生須應考一份資料回應題的試卷,成績只設「達標」與「不達標」。 此外,學生須前往內地考察,體會中華文化在社會的保育與傳承。
課程發展議會昨日(31日)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詳細審議後,宣布通過4科的優化方案,並向教育局提出建議,包括通識科將改名為「公民及社會發展科」。議會主席譚嘉因表示,優化方案能減輕學生考試壓力,對所有學生都有裨益,而現時正修讀高中課程的學生則會沿用現有課程。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主席劉智鵬4月1日於商台節目表示,過去通識科發展,對年輕一代構成不理想的影響,認為越早推行改革課程、越早「止血」越好。他強調,新課程能減輕老師壓力,老師只需向學生陳述事實,毋須他們評論或分析複雜的議題。
對於科目為何不改名為「國民教育」,劉智鵬回應指,課程內容並非只談國民教育,即使是有關中國發展的部份,都與國際議題分不開。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