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什麼叫老?打風下雨膝蓋酸疼;節氣轉換渾身疲倦;白天打瞌睡,晚上睡不著;迎風流眼淚,欲哭卻無淚。這些可以打趣的生理變化,其實代表氣虛血枯、肝腎虧虛。如《中藏經》雲:「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臍腹疼痛……」冬,五行屬水,臟器屬腎。故此,老人過冬主要補腎中元氣。
手掌心為勞工穴。《靈樞·本輸》:「別名五裡、掌中、鬼路。」屬手厥陰心包經的滎(火)穴。
足心為湧泉穴。《黃帝內經》:「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顧名思義就是水如泉湧,為足少陰腎經所出之井穴。
「腰為腎之府」,人體陽氣隨年月日減,冬寒使腎中陽氣更虛,以致尿頻、夜尿增多、雞鳴泄瀉等。由於怕冷,一些長者愛憋在家中,更懶得行走、運動。所謂「冬練三九」,適當活動肢體,有助氣血運行、幫助消化、增加脾腎功能。以下方法,既保護腰腿又健脾養腎,長者不妨一試。
a. 每天轉腰運動,向左、向右各50次(頭腳保持正直,慢慢轉動腰部)。
b. 反手摩擦腰部及要骶部至溫熱而止。
c. 足部保暖及熱水泡腳(晚間九時前泡腳30分鐘,水高齊膝為佳)。
人參,味甘、微苦,性溫,入脾、肺經。有補氣強心、健脾益胃的作用。食用方法:煎服、浸酒、切片焗水、煮粥、燜飯。冬至及夏至後的一個月內最適合服用人參,尤其是老人或體虛人士。
《素問,六節臟象論》言:「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更者,腎陰腎陽為一身陰陽、五臟六腑之本。冬至補腎,不單可以直達臟器,並且補而不燥。
除了脆弱的情關,女人還要面對每月生理上的不適,甚至生育大關。女性身體最缺的是血,最多的是鬱結。中醫稱之為血虛、肝鬱。如《素問.舉痛論》所說:「血虛則痛」,故女性與疼痛往往無法割席。比如:月經疼痛、腹痛、頭痛、腰痛等。寒冬氣血凝滯,更為這些痛癥雪上加霜。如何化解?
脾為中土,生化並統攝血液。脾胃消化功能靠陽氣推動,不宜感受過多寒濕。故養脾首要忌食生冷,例如壽司、魚生、沙律、寒性菜果、冷飲、綠茶、導致腹瀉的減肥療法之類。同時,冬至後宜多吃溫土健脾之品,例如:當歸羊肉湯、花生蓮藕燉豬蹄、蓮子黨參淮山粥等,有助溫經養血。血行順暢,「通則不痛」。
清代《醫宗必讀》提到:「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故此,血虛人士一定要在補血同時加入補氣之品,例如:黨參、白術、人參、黃芪等。女性月經及產後常用的八珍湯(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熟地、川芎、白芍)便是氣血雙補的經典補劑。
雙下肢經絡概括了肝、膽、脾、胃、腎、膀胱,為人體先後天氣血之要塞。時下流行短裙、小褲衩,最容易使雙腿暴露寒氣當中,此寒氣可以直中肚腹及子宮。寒主收引,阻礙氣血正常流動,「不通則痛」,大部分婦科病癥:包括閉經、不孕、帶下、痛經等均與此關聯。冬來穿長褲或襪褲,保持下肢和暖,是最簡廉的調養方法。
《素問‧風論》言:「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風」有內風、外風之分,一般情況下可以出現如眩暈、抽搐,肢體震顫,麻木等癥狀。而「中風」一證,則指風邪入侵人體後,阻礙正常氣血流動引起的一系列癥狀。輕者,中經絡,表現為面神經疼痛、麻痹、癱瘓(只口眼歪斜)。重者,中臟腑,表現為意識模糊、腦血管阻塞或出血引起的肢體癱瘓、面癱、舌痿,甚至語言障礙等。
防風,《名醫別錄》中稱為「屏風」,喻如屏障般抵禦風邪。其味辛甘,性微溫而潤,為「風藥之潤劑」。隨臨床配伍,更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能發汗,又能止汗。
「背俞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腧穴。其不單治療五臟疾病,還兼治與臟氣關聯的筋骨、皮肉、九竅病癥,更能調整身體免疫力。其分佈整個背部,由督脈(後正中線)大椎穴起,雙側旁開1.5 寸,直抵腰骶部的白環俞(見圖)。
大部分敏感體質人士都可以稱為虛人。譬如:早晨起床後,噴嚏不斷、流涕不止,甚至鼻塞、頭痛,狀如感冒,一到午後或曬一陣子陽光,癥狀就會改善。此為「敏感」並非「感冒」,要辨識。
薑,指生薑或者乾薑,生薑解表、止嘔、寧嗽;乾薑溫中理胃。
桂,指玉桂或名肉桂,其味辛甘,有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效果。
睡覺期間身體屬于靜藏狀態,氣血行走緩慢,加上夜間寒氣偏盛,體虛人士最容易遭寒氣入侵。頭部乃諸陽匯集之地,睡時裹蓋頭部,有助溫陽驅寒,醒後自然少噴嚏、流涕。睡覺穿著帶領子的長袖睡衣,可以保護肩頸,更能預防肩周炎。
所謂:「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冬至後的「三九灸」可以加強及鞏固三伏天灸的療效。由於冬季走腎脈,溫灸之力可達溫補腎陽,益肺健脾之功。無論是夏灸或冬灸,部位主要在背部腧穴,如上圖雙側1.5寸部位。可以有效調整臟氣,增加免疫力,減輕敏感癥狀。
南方冬季咋暖還寒,今年更是時而悶熱、時而濕冷,沒等開春,已經不少人羅患感冒。加上氣溫不足以殺除細菌及病毒,新年流感是一關。
張仲景曾言:「四季脾旺不受邪」,《素問.刺法論》亦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如何旺脾及加強正氣呢?山藥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是補虛健脾第一味。
中醫問診,離不開某些尷尬問題,特別當問到二便情況,還包括其色、狀、頻率、放不放屁。偷笑之餘,我們決不能忽略這些生理狀況背後的意義,實質象徵人體氣機是否正常。二便正常,見證人體濁氣下降,氣機順暢。否則只進不出,體內濁氣橫逆,加上外環境冷熱不定,必先受病。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