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編按:1991年7月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START I)簽署後,美蘇兩國時任元首布殊和戈爾巴喬夫出席記者會。(圖片來自連結)
兩強視訊高峰會後,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對媒體公開表示,指稱北京與華盛頓將會軍備管制問題進行討論,引起各界關注,有些媒體還認定雙方即將就核武問題進行談判。但此種說法旋即遭致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發言體系加以澄清,對外重申雙方僅就軍備管制問題進行對話,但絕非正式會談,同時堅稱此與美俄雙方軍備管制對話屬於不同層級。
儘管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在發布新聞稿時,僅避重就輕地將此稱為軍備管制,但各方都理解到真正焦點是在核子武器以及相關投射儎具。依據其聲明顯示,美國對於媒體將北京與華盛頓就軍備管制對話層級誇大並不認同,因此強調對比美俄雙方過去數十年所曾進行軍備管制會談相比,北京與華盛頓雙方僅希望推動經過授權之軍備管制「對話」(conversation),但卻非具有實質議題之「正式會談」(formal talks),明顯希望對此議題加以降溫。
編按:中國正發展實驗用快中子堆,原型堆已在北京運行約10年並進行小規模持續供電,其運作主要以處理核廢料並生產核燃料為主。有指快堆容易生產核物質如鉟239,但處理核廢料和以鈾238轉化成可用核燃料仍是其主要目的,而且過去也沒有國家使用快堆進行核彈材料生產(畢竟單純用小型石墨堆生產就簡單方便很多),中國發展快堆卻受部份軍評家質疑,頗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之嫌。(照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在過去相當時日中,華盛頓透過多個媒體管道,不斷對外發布中國大陸整建核武軍備訊息,北京對此種到處胡亂放話作法,早就公開予以反擊,並且表達對此存有嚴重負面評價。因此華盛頓在打算與莫斯科重新協商最新軍備管制條約時,不斷表態敦促北京加入談判,但北京都是以堅定拒絕。但北京再三重申雖無意加入三邊軍備管制談判,但卻願在平等與相互尊重基礎上,就戰略安全事項進行雙邊對話,因此才讓蘇利文在視訊高峰會後,對媒體公開表示雙方對此有意對話。
嚴格來說,中國大陸核武政策從未改變;依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所發布《2008年中國的國防》第十四章《軍控與裁軍》,北京確實明確表述過其對涉及核武軍備管制談判協商所採政策:「中國主張所有核武器國家明確承諾全面、徹底銷毀核武器,並承諾停止研發新型核武器,降低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兩個擁有最大核武庫的國家對核裁軍負有特殊、優先責任,應認真履行已達成的有關協議,並以可核查、不可逆的方式進一步大幅度削減其核武庫,為其他核武器國家參與核裁軍進程創造必要條件。」。
編按:美蘇兩國在冷戰時期的核彈生產數量極為驚人,最高紀錄是一年約3000-4000枚,而蘇聯更是持續高產,直至1985年方達頂鋒。這速度可說其他極力量國家(包括中國)都無法相比。事實上,若計算現有鉟的庫存(估計為2噸),中國可以製作的核彈產量不會超過600個。(圖片來自連結)
中國大陸充分理解到美國與俄羅斯確實是在核武實力上與其他核武國家具有重大差距,但此等核武領先差距並未帶給美俄兩國在國際政治上任何政治利基。因此北京多年來維持最低嚇阻(Minimum Deterrence)核武政策,就是經過權衡核武戰略整體政治與經濟效益,藉由採取最低嚇阻政策,可以避免讓其陷入無法獲得政治效益,但又需耗費大量經濟資源,以便維持核武軍備之錢坑陷阱。
若是對比核武實力,美國與俄羅斯算是在大聯盟等級,而另外三個依據《禁止擴散核武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所規範之合法核武強權,其中包括英國、法國與中國大陸,其實只能算是另外較低級別核武國家。因此不論是要採取華盛頓與北京雙邊軍備管制談判,抑或是採用華盛頓、莫斯科再加上北京之三方核武軍備管制談判,其實都不合理。因此北京自然就能有理由拒絕與華盛頓就此進行正式會談。
編按:美國較近型核彈頭的一些基本資料。現存美國有部署及儲備用彈頭3750個,而等待銷毀的非部署彈頭約2000個。不過這2000個事實上只是拔除了彈芯起爆裝置的核彈,要重用的話,只花幾小時的功夫即可。(資料來自連結)
說實在話,就核武實力來說,假若華盛頓願意坐下來與北京談判,其實是在拉抬北京在國際社會核武軍備管制之地位,以莫斯科角度來說,要想談判就必須具備相當實力,假若未能獲得其同意,就讓北京在核武軍備管制課題,能夠於談判桌與其平起平坐,莫斯科必然不會同意,所以儘管許多美國智庫學者專家不斷呼籲要將北京拉上談判桌,其實根本就是一廂情願,完全沒有考慮到莫斯科在此議題上所抱持立場。
再從北京角度來看,假若要從華盛頓與莫斯科談判架構予以擴大,顯然就不能只要求北京坐上談判桌,但卻讓倫敦與巴黎置身事外。所以華盛頓專家學者鎖定北京不斷喊話,北京其實是老神在在,對於莫斯科、倫敦與巴黎三方態度與立場具有相當把握,深知華盛頓沒有辦法讓各種談判架構成局,所以同意相互對話,算是給對方面子,但又不會因此損傷本身裡子,所以才會就軍備管制議題進行對話。
編按:歷史上大部分比較有成效的軍備限制談判,都是最強兩個國家談的。這是因為博奕中只有兩個對手,博奕過程相對簡單;然而若因出現多個陣營同時在博奕賽局中出現,即使有相類似的陣線,協調與利益交換仍變得相當複雜—除非各方真心想達成協議。1922年華盛頓海軍會議的裁軍協議之所以談得比較順利,很大原因是大部分予會國都因一戰或長年軍備競賽,令經濟出現重大危機,\急需停止軍備競賽以騰出更多國力重建經濟。(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就莫斯科立場來說,其亦能理解到北京根本就無意就核武軍備與華盛頓談判,雙方就此議題進行對話,講實在話就是在探詢、測溫與摸底。美國情報機構對於中國大陸核武實力究竟理解程度有多高,其實就會在相互對話中掀出底牌,假若情報蒐集作業無法掌握對方底牌,恐怕很難在對話過程中,讓對手和盤托出其所希望理解之資訊。
所以當華盛頓與北京雙方關係經過相互叫陣,如今總算找到能夠對話溝通方向,雙方高層能夠進行視訊對話,但若要重建互敬互信,其實還要繼續努力。假若美國處理核武軍備管制對話議題不夠審慎,不僅會影響華盛頓與莫斯科重新議定相關軍備管制條約之進程,更會讓盟友產生猜疑,因此北京與華盛頓軍備管制透明度,必將會受到各方關注。
中國有個較小的核武庫,而由於美國有大得多的第一擊能力,加上預期美國攔截系統會進一步升級至可對付中等規模ICBM打擊能力,故有西方專家已指出,中國要維持最低的核反擊阻嚇力量,在核武、導彈或發射設施(含假目標)數量、發射井抗打擊能力及新式穿透力更強的遠程戰略武器都要增加及進一步改良,才能扳回美國的攻防優勢。例如有部分戰略武器專家指出,中國(可能)建設中的300個強化發射井,可能只部署3個旅的飛彈部隊(36枚),其他都是假彈,並利用不時轉換來混淆美國,令其在發動核攻擊時必須消耗大量彈頭於這些發射井上(例,600枚);另方面,俄國率先投入先鋒式洲際極超音速滑翔彈,也是為應對美國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優勢。(圖片來自FAS、Planet/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及Global Security.org)
依據北京目前就核武所秉持之最低嚇阻戰略,未來提高核武兵力在遭受地方突襲後之生存能力,隨後必須發動之核武反擊戰力,再加上投射儎具突破假想敵手防禦攔截體系之能力,仍然會繼續加以提升,但此種核武戰力品質精進,並不代表核武戰略整體會有所變更。
最後還是要挑明提醒,在核武彈頭與投射儎具數量上提升,獲得任何領先優勢,對於增加國際政治與經濟影響力來說,實在是效益有限。因此不管西方媒體如何宣傳,只要沒有任何明顯證據,足以證明北京在大量產製核武軍備庫內之彈頭儲備數,其實就很難證明北京會改變目前其所堅持之核武最低嚇阻戰略。所以華盛頓確實很難讓北京就範,願意坐上核武軍備談判桌,最多只能推動各說各話各自表態之核武軍備管制對話,但卻難以獲得更深入成果。
R-36M是前蘇聯極具代表性的重型液燃ICBM,有相當強大的投擲能力及最多3-10個分導彈頭(MIRV),加上單彈頭型可載千萬噸當量以上彈頭,對於高強度硬目標威脅極大,是冷戰期間最巨威力的戰略核導彈,也間接催生各種可資規避的部署方法;相對地,中國似乎沒有興趣生產如此具進攻性的超級導彈,反而更有興趣生產更具靈活性及生存性、更適合作核反擊用途的中小型可機動部署洲際導彈。(圖片來自Missilery.info及Military-Today.com)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