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蔣白浪/區志堅:配合國史教育 可用古代服飾為教材

2022-01-06 11:34:58 最後更新日期:2022-01-06 22:07:03

現時初中國史課程多教導古代歷史,而公民及社會發展課程也教導當代中國科目,後者更多闡述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意義,教育局官員也強調教員應多取日常生活材料教導學生,有些教員認為不容易找資料,其實可以取「中國古代服飾」為教材,日常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學生在趣味中學習,又可以藉參與設計古代服飾,體會古代穿衣的文化,增加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及國民身份認同。

另一方面,也有教員談及若進行中學古代服飾教學,是很難找資料。我們未必認同此說法,老師們可以在網絡上找到不少歷史文獻資料,進行中國古代服飾教學。 


近年內地民間流行「漢服熱」,在一些有古代建築群的打卡點經常能碰上穿著古代服飾的青年男女。亦有不少迷上古代服飾的人非常考究,會搜集古代典籍及考古發現的資料來復原古代服飾。此視頻就介紹了內地軍迷復原明代士兵服裝的活動。

例如電子版的古代經典《三禮》及史書的《車服志》或《輿服志》,及部份清宮檔案等等就有不少相關資料;也有各朝代知識份子詩詞文,均記述服飾資料,只要輸入關鍵字「詩詞散文」、「古代服飾」也可以找到資料,當然若以近代學者沈從文先生研究服飾的成果,引證網上衣飾資料更佳。同時,也可以配合運用圖樣教學,引證文字記錄。

服飾圖樣是一個重要參考依據,老師可以運用畫作,如當朝繪畫作品,宋元典籍及其版畫。

螢幕截圖 2022 01 06 下午1.04.22除本文作者提供的中國古代服飾教學資料,網絡上亦有不少加入了古代服飾元素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的資源,圖為考據了唐代服飾製作的音樂視頻擷圖,在視頻描述中亦有不少關於唐代服飾與文化的背景資料(自得琴社YouTube視頻擷圖)

更可以運用科學考古出土的衣物,考古發掘出土品能夠為宋元以前服飾提供重要數據,出土的衣服實物最接近當朝的情況,學生從中看到織法﹑縫紉位置﹑物料概況﹑花紋﹑顏色等等。對於宋元以前,遠至先秦時期,當時的衣服面貌,可以寄望於考古的新發現。

先秦時期的服飾資料,現時得見記錄文獻及圖像,多集於商周時期,特別是東周。空間上而言,大江南北均有發現,服飾資料主要見以陶俑身上﹑青銅人俑身上﹑木俑身上﹑玉器人物花紋以及衣服實物,可以歸納為兩大類,即:人俑身上衣飾以及衣服實物,學生可見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人﹑三星堆青銅人俑﹑滇文化銅鼓上的舞人﹑曾侯乙墓編鐘的銅人﹑中山國青銅人俑等等,均極為寶貴的第一手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給學生初步了解商周時期的服飾面貌及看到當時列國間的服飾差異。

Silk 021980年代,在湖北江陵馬山一號墓出土的戰國時代楚國絲織服飾,現存於荊州博物館。(圖片由蔣白浪提供)

Silk 031980年代,在湖北江陵馬山一號墓出土的戰國時代楚國絲織服飾,現存於荊州博物館。(圖片由蔣白浪提供)

至於衣服實物,這個是考古資料中最為珍貴,主要見於南方楚國的墓葬中,特別是湖北湖南兩省一帶,從楚墓所見的服飾種類,有單衣﹑袍﹑裙﹑袴﹑帽等等,另有一些非服飾類的織物,例如鏡衣﹑囊﹑握﹑枕套等等,也有纖維,即是屬於絲織品,根據絲織品的不同織造方法和組織結構,有絹﹑綈﹑紗﹑羅﹑綺﹑錦﹑縧﹑組等等。從這些考古發掘出土的楚國織物,學生可以補足文獻上記載不足或不完整的地方。

香港一地的師生多從電影電視古裝劇集和清宮傳世服飾,以為是「漢服」、「華服」,其實尚可以優化知識層面,甚至使學生了解古代先賢的頭上裝飾和腳上所穿,以下是本文筆者之一蔣白浪參觀湖北荊州博物館所攝的楚國織物,學生可以多見先賢服飾的紋理精細。

圖片 1湖北荊州博物館所藏楚國織物特寫(圖片由蔣白浪提供)

圖片 2湖北荊州博物館所藏楚國織物特寫(圖片由蔣白浪提供)

同時,老師為增加學生藉古代服飾了解中國歷史的趣味,多運用數碼圖照、電子科技互動,甚至可以為學生舉辦古代服飾時裝表演節目(catwalk),學生參與其中,寓教於樂 ,娛樂無窮,穿越古今。

作者︰蔣白浪(武漢大學 考古專業)承真樓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會主席
   區志堅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發佈於 博評
By 2022-01-0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