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一個月前受訪的裝甲步兵連連長,當時其所屬裝步營的08式輪式步戰還在深圳軍營的訓練場。(圖片來自駐香港部隊微博)
新年伊始,駐港解放軍照慣例和港人和全國拜年,片段也由央視軍事頻道轉播,不過片段卻透露特別訊息:駐港部隊至少半年前已裝備一個ZBL-08型輪式步兵戰車(俗稱大八輪)的裝甲步兵營,但一直待在深圳駐港部隊軍營中,但在農曆年前,該營已轉移至香港新圍軍營。
片段中最初有27架08式在擺拍及排位,後來遠鏡再加上五架,共32架。32架剛好是加入兩架營部車的總數,估計那兩架都是指揮車,不過這清晰度無法分清。(片段來自央視軍事,截自FB專頁今日正言的剪輯片段)
片段顯示應該有32輛08式步兵戰車排成2022字樣,由數量看是三個裝步連(每連10輛)加兩輛,有可能是營部指揮車都調來排陣用。三個裝步連就是駐港裝步營的基礎戰力。就兵器換代考慮而言,駐港解放軍2000年代後期開始使用的92式裝甲運兵車已進入淘汰期,部分已退役或轉給武警單位甚至邊防軍使用,在全軍一半以上的輕型旅都已裝備的情況下,同樣作為輕型合成旅的駐港解放軍轉用該車,其實是合情合理之事。
ZBL-08輪式步戰及其匹配的裝甲步兵班組成。車長及駕駛員都屬於該步兵班編制。不過比較奇怪的是,這個排好像少了一個操控車載武器的砲手 / 武器官。(網絡圖片)
ZBL-08輪式步兵戰車於二十一世紀初開始正式研發並於2008年定型,形式上更接近西方由LAV-25系列開始的中重型八輪裝甲車,21噸全重及馬力445匹,重量與馬力比上可說中規中矩,和同期的史瑞克或日本陸自96式裝甲運兵車有相當優勢,但比起歐洲重裝化的輪式戰車,在馬力比和防禦上又不在同一檔次。基本防禦力仍為前方15MM及側面8MM鋼板,可擋100米外12.7重機槍及7.62MM步槍彈射擊,加掛附加裝甲下可擋下1000米外25MM機砲彈。本車可裝載7名成員,加上車長及兩個駕駛員,剛好就是裝步班戰鬥小組成員數量。
08式步戰主武裝是一門授權生產2A72型30MM自動砲,不過由於該砲重量輕不少,射擊時震動也大,故特意在砲管上裝上支架。右圖是下車的門,還保有70-80年代俄國及第二代西方輪式裝甲車的設計。本車另具備涉水功能,有兩個螺旋槳,可在河流中以8節速度前進。本車仍然使用傳統機械變速箱,但衍生型的11式突擊砲開始已使用液壓變速箱,未知前期生產的步戰有沒有改裝這種設備。(網絡圖片)
本車比較落後的地方是引擎室較大,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後方車身空間及為車體增加不必要重量;另一方面所配備的反戰車導彈。雖然可以選配較舊的改良型紅73D型反坦克導彈與紅箭8D線導反坦克導彈,但除使用較舊的線導形式外,掛架上也只有兩枚備射彈,打完後要乘組員手動裝填(雖然同期很多輪式步戰甚至連反坦克導彈都沒有,而是靠乘組員拿手提反坦克導彈應付的);另一方面,其步兵出入尾門屬左揭式,比較接近俄式或上一代西方輪式裝甲運兵車的上落方法,同期西方的八輪步戰基本上已使用踏板落下式的後車門設計,較重但步兵出入其實較方便。
近年來ZBL-08步戰型似乎亦在找尋武裝改良的機會,例如更換新型的30MM砲及反坦克導彈遙控武器台(兩種,其中一種已作為外銷型展示,可能正式裝備的一種暫時還保密),以及試驗性的40MM埋頭彈旋膛砲,讓射速及彈速進一步提高。有趣的是,40MM砲試驗車在不改變車後構形情況下,也裝備了踏板式下開車門。(網絡圖片及Youtube擷圖)
本車早於軍改前就開始量產並接替92式步戰,但2015年開始師改旅改革後,就作為中型合成旅的主要作戰車輛,但同時亦在輕型合成旅中配屬於裝甲步兵營,作為進攻時火力支援及反裝甲目標用。本車模組化能力相當高,共有六個模組,已知有驅逐戰車型、裝甲運兵車型、122MM榴彈砲型、偵察型、電戰型、彈葯運輪車型、裝甲救濟型、裝甲回收型、架橋型、破障工兵型、指揮車型、通訊中繼型等等,還有似乎未量產的高砲型及似乎仍在實驗中的新砲塔(40MM埋頭彈型無人砲塔)。亦因為其衍生車型非常多(有點像美軍史瑞克輪式步戰),才能安插在中型及輕型旅各個位置上。
已被發現的08式步戰的變形車接近15種,還未算上外銷型號,上一行由左至右分別是手陸兩棲型、破障型及裝甲偵察車型(二型);下一行分別是訓練車型、指揮車型及防空型(外銷)。另外部分較近期出現的車型也轉用踏板式上落車門,如救護型等。(網絡圖片)
隨著量產日益推進與普及,本車由確定選型方案到現在也有22年歷史,新一代輪式步兵戰車也已出現。由內地軍事頻道展示的新世代大八輪試車片段可見,其已展開惡劣天候試車工作,即基本已是正式量產前的準備了,這種新車部分細節(例如傳動系統)還是未知,外形上仍和08式接近,但明顯看到前段車身 / 引擎艙已經縮短,側車身裝甲也明顯改成傾斜模式。另外其突擊砲型更改成後置及尾艙裝彈,並具備更佳避彈構形的外觀及防護,砲塔裝甲和前裝甲也明顯加厚,似乎準備由原有美歐系輕裝路線轉移至重裝路線了。
由中央七台軍事頻道片段及觀察者網的圖片顯示,現時新型大八輪至少就有突擊砲型(左)、裝甲運兵車型(中)及步戰型(右)在測試中,突擊砲型及步戰型砲塔也加上複合裝甲箱及車長用全周視鏡系統,整個系統已升級至主戰坦克級別,並具備更好的索敵及獵-殲能力,而且另一些照片也顯示可能用上遙控武器系統。要注意的是,其車尾門已修改成落下踏板方式(但保有左揭式車門),和西方睇齊。(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附註:步兵戰車與裝甲運兵車/突擊車的分別
步兵戰車原型出現得非常早,例如捷克兵工廠於二戰期間曾為德國設計了Schützenpanzerwagen auf 38 (d)步兵戰車,可搭載一個小步兵班,以跟隨及支援坦克集群作戰。不過真正的步兵戰車Lang HS.30 (SPz 12-3)要到1958年才由西德國防軍引入,第二輛就是著名的BMP-1型步兵戰車。由70年代開始,步兵戰車主要任務是利用反坦克導彈在更遠距離攻擊戰車,以及利用車上步兵協助進行佔領及為裝甲部隊掃除其他威脅。
最早作為步兵支援戰車設計的是44年時已為納粹控制的捷克斯柯達兵工廠以追獵者驅逐戰車進一步改良而成並裝備20MM機砲的Schützenpanzerwagen auf 38 (d)步兵戰車,並已進入細部設計及木型車製作階段。右圖為第一台真正的步兵戰車HS-30,奇怪的是其整體構形和14年前斯柯達兵工廠的設計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引擎變成後置,而人員由中間車頂上落,設計相當「反人類」……至於外形很帥,由E系列E-50戰車修改過來的E-50S水牛式步兵戰車(中圖),似乎完全找不到戰時相關設計資料,有人考據過可能只是戰後杜撰的。(圖片來自Secret Project Forum)
裝甲運兵車又有不同,這種車歷史更悠久,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出現同概念產品,但通常被稱為戰場的士。事實上它意思是輕裝甲車輛作為載具,載步兵進入戰場,但由於火力與裝甲不足,通常不會參與支援戰鬥,故才有戰場的士的稱號(即載你到戰場及撤離,但不能和你一起進攻),這也是步兵戰車與裝甲運兵車很明顯的區別。即使今天的裝甲運兵車防護明顯改良,火力仍屬一般。
雖然第一輛全履帶運兵戰車是英國一戰時未服役的 MARK X,但史上第一款全履帶裝甲運兵車(不是前述重型坦克塞士兵)是法國二戰前完成的Lorraine 39L,之後二戰期間除了常見的半履帶運輸車外,具備步兵運載功能的都是由其他坦克修改過來。二戰後又開始出現各類輪式或履帶式裝甲運兵車,但最著名的還是M113型這種"鋁殼車";突擊車則是反恐戰爭時期開始出現,並極速擴散至不同國家,當中中國更作為代替過去摩托化步兵單位大卡車的最有效運輸載具。圖為最新式的CTL-181 猛士三代六輪版大型突擊車。(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及連結3)
至於最近十多年經常出現的反地雷車 / 突擊車 (可統稱為步兵機動載具-Infantry mobility vehicle / IMV),則可說是早期類似悍馬的軍用多用途車與裝甲運兵車之間的產物,裝甲除加強至進一步抵禦步槍彈與榴彈碎片,底盤也有很強的防地雷能力,即使被地雷炸癱,也能有效保護車內乘組員免被破片所傷。在阿富汗及伊拉克反恐戰爭中,這是美軍或各類PMC的一般載具,而在中國或俄國,這些基本已經代替過去的軍用貨車,變成摩托化步兵單位的基本運兵載具了。這些車大部分和裝甲運兵車一樣,都配備較少武裝的(例如只有車頂重機槍或榴彈發射器)並強調高速性,唯獨俄國的空降兵在其颱風式突擊車上裝了30MM砲塔,火力之重在突擊車中算是異類。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