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封城」抗疫本港有能力實行嗎?

2022-02-11 16:05:49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2202113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

近日本港面對第五波新冠疫情爆發,「封城」抗疫措施引發關注。有官員表示,無可否認「封城」禁足強檢有助抗疫,現實是香港全社會能否執行則存在疑問;亦有意見指,「封城」未必可一勞永逸,外國「封城」後疫情反彈的例子可作殷鑑。

梁卓偉認為封城最有效遏止疫情

香港大學醫學院10日公布,根據流行病學模型推算,指若按現行防疫措施,有效遏制Omicron傳播率達77%,3月中至下旬將是疫情高峰期,感染個案仍可達28,000人,每日有15至20名人死亡,6月中累計死亡人數可達950人。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指,現階段最有效遏止疫情的方法,是遏止85%傳播率,如果未達致零確診的情況下撤銷「封城」,疫情則會反彈。

政府內部已是有類似封城的方案

《明報》2月11日「聞風筆動」李先知文章引述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表示,相信政府思考類似封城建議多時,但他個人認為港人根本不會接受,認為「(叫人)唔好飛髮都做唔到」,同時又要處理送飯、接送到醫院等實際問題;若全部由內地派員來港處理,更可能打擊「一國兩制」。

李先知文章引述政府中人表示,特首雖然提到執行上並不可行,政府內部是有類似方案,不過未成熟不能透露,即使要做到封城或全民強檢等,政府最基本要做到有足夠的檢測能力;現時的疫情衍生的檢測需求,已遠遠超出當前的檢測能力。政府內部仍對封城的執行能力有疑慮;有官員指,無可否認封城禁足強檢有助抗疫,但現實是執行上香港全社會能否做到。

封城代價很大只能作為最後手段

《星島日報》2月11日社評表示,當務之急卻是動員可用資源,將新推出的控疫措施做得更順暢高效,紓緩疫情,而封城只能作為最後手段;實施封城並非易事,因要在全港同時實施禁足令並進行檢測,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還要解決市民每日三餐和日用品的需要,而且經濟活動將大停擺,嚴重影響市民日常生活,代價很大。

《星島日報》社評指,當局目前須與病毒鬥快,透過改善檢測和隔離配套,冀能緩減病毒散播,避免醫療系統崩潰。若疫情持續失控,不得不認真考慮封城這最後手段,並適時向中央求助。

外國封城疫情反彈例子可作殷鑑

《信報》2月11日社評表示,若說「封城」是一個極端,那麼「居家治療」是另一個極端,香港抗疫方向始終是追隨內地的「動態清零」,可是迄今為止缺乏清晰的目標和手段;內地的「動態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對病例及早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及有效救治。

《信報》社評指,如果香港的目標不是零感染,那麼追求的是九成人口疫苗接種率嗎?目標固然要清晰,手段亦不可或缺,現時的谷針效果不如理想,若然群體免疫力的人肉圍牆築不起來,就算採取霹靂手段「封城」,也未必可一勞永逸,外國「封城」後疫情反彈的例子可作殷鑑。

中央協助下能大幅增強檢測能力

《香港經濟日報》2月11日「有政戲」傅流螢文章引述有港府中人表示,梁卓偉是以現有防疫措施等作為假設,再作推論,但港府將有其他措施,加強控制疫情,因此不一定要封城;消息人士指,例如港府在中央協助下能大幅增強檢測能力,可以更快找出確診患者,減低疫情擴散。

消息人士又表示,現時公營醫院同時負責隔離和治療,面對Omicron這個新變種病毒,可以把隔離和治療分開,這樣就可以減輕公營醫院的壓力,尤其在中央相助下,可以快速建立更多臨時隔離,即是恍如以前的「方艙醫院」。

共存論者未見香港的疫苗接種率

《頭條日報》2月11日「巴士的點評」盧永雄表示,香港陷入這種抗疫亂局,皆因決策者完全沒有預計疫情失控,無預備,結果一團糟,其次是潛意識覺得可以慢慢躺平到如今還有些公共醫生、專家、學者認為Omicron變種病毒不太嚴重,鼓吹打疫苗與病毒共存的思想,然而「共存論者」好像看不見香港接種疫苗的數據,沒有完成三針疫苗接種者,染上Omicron變種病毒仍然高危。

盧永雄指,香港不是美國,不像她可以對死94萬人了無感覺。人命就是命,那怕是躺在老人院的長者,也要保護他們。要阻止死亡,封城加全民檢測,是唯一出路。

「與病毒共存」亦非甚麼都不做

衞生防護中心前總監曾浩輝11日在《香港電台》節目表示,政府以「動態清零」策略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外界應該先給予機會看看是否有成效,發覺措施未達效果時再作調整;「與病毒共存」的描述較為消極,即使西方所謂的「共存」亦非甚麼都不做,當確診數字高時需要採取額外措施,包括關閉處所和封城,強調共存不等於躺平,而目前防控疫情亦未到彈盡糧絕。

曾浩輝指,封城會有代價,弱勢社群的生活會更令人擔心,以世界衞生組織的角度,這是最後一招,關鍵在於如何執行,但好難有硬指標說明確診個案要有多少宗就需要封城。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22-02-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