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現役最大重自走砲 最後一戰?

2022-02-19 21:18:02 最後更新日期:2022-02-21 20:53:15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70e7088caa68dab2b581a2866c34b9d5放下駐樁的2S7自走砲。留意連誘導輪都已放下,以增加對面的接觸,造成一個穩定的射擊平台。(網絡圖片)

 

俄烏衝突最近愈演愈烈,除外交交鋒外,華文媒體也十分留意涉及的軍事裝備,其中現時最重型自走砲2S7由於雙方都有裝備,也成了某一天的報道重點。不過這些報道很多都似乎搞錯重點,例如不斷強調那是「核子大砲」之類,對這東西的實際作用似乎所知甚少。今日就不如講講這門「戰後最強自走砲」的實際作用吧。

ykg4g3tA一戰中英國的Gun Carrier Mark I與及概念極為近似的法國聖沙蒙戰車,可說是最初代的自走砲。(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在百多年的陸上戰爭中,現代化野戰砲是作為陸軍最主要的火力支援力量。不過由於戰爭日益機械化,大砲也要更容易跟隨步兵及初代坦克,以達成火力支援任務,初期的自走砲就在一戰時俏然證生。經過三十年代的各個方向發展,自走砲由二戰中期開始成為機械化戰爭中最重要的火力支援載具,跟隨坦克穿梭戰場。不過有一項陸上火力支援裝備就好像沒有跟隨這個機動化趨勢,就是重野戰榴彈砲(指口徑155MM以上的)。事實上,美國、德國與蘇聯都有重自走砲研發計劃,德國更有P1000及P1500超重自走砲項目(衍生自大西洋長城的可移動底盤式岸防重砲)。

ykg4g3tB美國於二戰末期才試製的T92 Howitzer Motor Carriage及蘇聯以極不可靠的T-100戰車作為底盤的試製SU-14-2型203MM自走重砲原型車,前者達到自走砲口徑之最的240MM(不計算俄國那幾架只能打核彈頭的巨獸),後者則參加過莫斯科之戰。照片來自連結1維基百科 

然而只有美蘇完成過實車,更只有蘇聯的參與過戰爭,可他們的命運都一樣……只是試驗,沒有量產。這似乎和重砲本身重量太大,裝彈速度較低,更適合對對方強固戰線作遠距離砲擊,所以機動化的迫切性沒那麼大有關,而且合適的重型戰車底盤載具往往要到戰爭末期有更大的供應,結果把他們的出現時間大幅推後……

ar sph 2s7 v2AM-107(左)及M110(右)自走砲。在砲兵先進性上,西方唯一比蘇聯優越的大約就是1955至1970年代中期,而這個超越事實上是由於蘇聯建軍思想存在偏差造成的。(維基百科圖片)

 

戰後才正式開始的重自走砲時代,產量不算很多,種類也是屈指可數。這種機動底盤重砲最先由美國於50年代開發,主要用來在歐洲戰場上後方的砲兵群,以1950年代初期的M55 203MM重自走砲為例,雖然其不足17000米的最大射距並沒有優勢,但其威力及快速履帶底盤仍能提供較好的機動性,還可一定程度上壓制當時仍以二戰型號為主的蘇聯牽引砲群,後來因為蘇聯的牽引砲群更新換代,最大有效射程已達20公里以上,於是美國陸軍就開始換裝成M-107( 175MM加農砲)及M-110(203MM榴彈砲)。最大有效射程分別是40公里及23公里。這些除作為反砲戰、打擊戰線後方戰術目標及遠程砲擊支援外,也承擔以低當量核砲彈進行戰術核打擊的任務。

IT 1 3赫魯曉夫的導彈萬能論,認為美歐等國在常規武器上領先,蘇聯須率先發展導彈,才能奪取技術優勢。這種理論發展至極端後,甚至出現連主戰坦克都有被導彈坦克取代的趨勢,例如圖上這個可靠度非常低的IT-1導彈坦克。(圖片來自Tanks Encyclopedia)

 

相對來說,蘇聯二戰後砲兵路線卻走歪了。有相當一段時間,蘇聯國防部未有裝備現代化的自走砲兵武器,反而更著重砲兵火箭、短程彈道導彈與戰術核子武器。1950年代發展的只有幾種超大型核子自走砲(只生產了幾架),還有可裝載核彈頭的9K52大型砲兵火箭(1960年代才入役),近代化自走砲的發展一概被1955年上台的赫魯曉夫所終止,甚至連超過6吋口徑的砲都停止研發。很明顯這和他建軍思想上特重導彈與核彈發展、務求建立戰略核打擊能力及全軍導彈化有關(即我們之前經常聽到的導彈萬能論)。

s 72 image01雖說2S7的2A44 203MM砲是全新設計,但一般相信其技術來自1955年停止研發的S-72型203MM加農砲。(圖片來自Globalsecurity.com)

 

直到1960年代中期,蘇聯才重新展開自走砲的研究,但已落後同期西方自走砲一大截了,不過由1970年開始算起,他們八年內就投入了5種自走砲!蘇聯最初研發的自走砲2S1及2S3是作為裝甲及裝步師所用的伴隨支援火力,並以50年代後期開始服役的兩種牽引榴彈砲為主砲,2S4則作為步兵師的重支援迫擊砲使用,而2S5及本文的主角2S7,地位則更接近長程反砲兵武器。

h4VN9演習時行進中的2S7自走砲,留意帶動輪是在前面。由於蘇聯主戰坦克全都是帶動輪在後,可知這個源自T-64A的底盤現在是「倒著」開的。不過由於變速箱亦應改變了方向,故還能維持最高50公里的高速。(圖片來自連結)

 

2S7所採用的是一種新設計的2A44旋膛加農砲,倍徑達到同口徑野戰砲甚至艦砲史無前例的56倍,明顯同時要求極遠射程及投擲量,甚至是把M107和M110「合體」的產品,其砲口初速比倍徑更高但只有175MM的M107高大約6%,彈重(30F43)也比M110所用的M106高爆彈大20公斤,最大射程為37.5-55公里(視彈種而定),比M107砲的32.5至40公里遠不少,甚至連射速都有一定優勢,原型1分鐘可打1.5發(同口徑M110就1分鐘1發),改良的M型提高至1分鐘2.5發。這主要歸功於其半自動裝彈系統在送彈過程比M110更合理所致。

2S7射擊實況,可見其裝彈機更方便士兵裝彈,以及資訊化方面比較貧乏的特點。 雖然同樣可自動裝填發射葯,但士兵通常都喜歡直接塞發射葯,以提高射速。,

 

和M107/110空運需求不一樣,本車車身採用全新底盤,由底盤判斷基本肯定是1970年初正式裝備的T-64A主戰坦克底盤的加長版(兼倒著開,不過奇怪在於路輪換成T-80所用的),引擎則採用770匹馬力的V-12引擎,為T-72型坦克所用,最高路速達50公里,空重47噸,全重63噸。其規格及越野性能是同期最新式蘇聯坦克的水平。本車底盤只有大約10MM的裝甲,而且基於壓制重量的需求,大砲本身採取開放式設計,面對空爆彈的防護不佳,不過因為有超過30公里的射擊距離,基本已是地平線下開火,可讓其更難被反砲兵雷達偵察到實際位置,所以面對的威脅更多是來自空中打擊,就算有較好防護的自走砲,事實上都沒有什麼辦法。

2S7 Pion rear2S7由於只能帶4-8枚砲彈,故需要一架彈葯運輸車跟隊,整個砲組加起來有14人之多。一旦進入射擊陣地,2S7需要降下駐樁固定車身,然後布置好後續彈葯與發射葯的擺放,才能展開射擊。這點就遠沒有普遍155MM砲都有自動彈葯車跟在後面和自走砲連結起來、不斷供彈方便了。另外每個砲團也配備幾架BTM-4M工兵戰車,專責挖戰車壕供2S7開進去保護用。其可算是砲兵陣地工作車。照片來自維基百科連結2

 

2S7自走加農砲主要配屬於軍屬與集團軍屬的獨立重砲兵旅,每旅48門,在相對安全、距離前線10-20公里的情況下向敵後20-30公里的目標如補給站、前線指揮所或集結、進發中的部隊發動砲擊,同時亦擔任遠程戰術核打擊的工作,這服膺於蘇聯二戰後進一步發展的「作戰機動群-大縱深作戰」戰衛思想,不但在戰役對峙期間對於後續部隊及縱深設施進行先制打擊,在本隊機動群突入後方後,協助機動群提供遠程火力支援並打擊其可能遇到的一切設施與敵軍,務求削弱機動群遇到的壓力,以協助破壞整條戰線。這也是為何本砲最遠射程達到55公里了(超過這交戰距離就交由近程戰術導彈、MI-24和前線空軍的對地攻擊機處理了)。

1369德國的閃電戰和蘇聯的大縱深理論其實不太一樣,閃電戰其實比較接近戰術層面,強調快速突進及兩翼包抄,甚或變成一種攻擊教修;大縱深則已屬於戰役層面的概念,強調的是大規模會戰中預備隊與各兵種攻擊梯隊的運用,在進攻中找尋敵方戰線弱點,然後使用後方更具裝甲與機動力的攻擊梯隊進行突破,突破後對敵方部隊進行合圍與強化缺口兩翼的防禦,攻擊梯隊則全力衝進敵方後方,對指揮及補給設施進行破壞,迫使對手全線潰退後撤。右圖為1981年西方81演習中作為預備隊的裝步師。2S7自走砲這種集團軍級支援單位,算是攻擊梯隊後面的火力支援組,並協肋弱化戰線後方的據點與集結反擊的部隊。(網絡圖片及YOUTUBE擷圖)

 

 ar sph 2s7 m04削弱2S7繼續服役可能性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彈葯。俄軍似乎沒有很大興趣去改良2S7已呈老舊的彈葯,左為30F43及其發射葯,推出當時布爾博士的彈底排氣增程彈(透過飛行中排出氣體,減少彈體氣動阻力並令彈道更穩定)還只是剛開發,但之後無論蘇軍與俄軍都沒有開發該彈的彈底排氣增程彈版本。右為3OF44火箭增程彈,雖然可增強射程並有一定的彈底排氣減阻效果,但卻要減少炸葯空間。另外雖然強裝發射葯狀態肯定打不了制導彈械,但俄軍同樣沒有開發半裝發射葯狀態下能使用的制導砲彈,這對2S7的可改良性影響非常巨大。(圖片來自連結1)

 

自走重砲再沒有發展需要?

冷戰結束,歐洲的超大規模陸戰也不再出現,令很多針對冷戰環境與戰略戰術設計的兵器都頓失其價值,大部分都需透過改良以更適應新世代的武力衝突,不過自走重砲就似乎沒有這樣的運氣,大部分在冷戰結束後都迅速走向退役,剩下的除2S7還有改良外都淪為軍中二三線「傻大粗」的角色,就連號稱美歐蘇混血的中國W90的自走重加榴砲都因故障率高及美制底盤無法承受其衝擊力,加上冷戰後陸上威脅不再存在而停止研發。這種重砲是否還有繼續存在的價值?

相對於新世代155MM52/55倍徑自走砲,2S7重自走砲雖然還有投擲量上不太明顯的優勢,但射程上雙方已愈拉愈近,但2S7由停車到駐椿射擊的反應速度還是及不上相對輕便的155自走榴彈砲,更加比不上更為輕便的155MM卡車砲,加上射速也有所不及,除非射程也有進一步的飛躍,否則這類重自走砲的性價比其實會愈來愈低。

1075845210 853 0 2714 2047 1920x0 80 0 0 a14b1a221a1531802628cafc0a8e86b62S7砲長位置,這工作台明顯很難佈置更精密的機電控制裝置,因為一下大雨或越野時泥濘滿天就……(圖片來自俄羅斯衛星報)

 

另方面,2S7或2S7M由於火炮部分都是開放式佈置,其實也難以在砲械上增加電子設備,例如輸入資料後能自動微調火砲角度與射向的電機等(很容易因惡劣天氣而損壞)。就現時所見,俄國佬在2S7M的砲手平台上已安裝平板電腦及戰術地圖等以計算射向資料,但微調還是靠人手輸入的,這進一步影響其反應速度。若不能作徹底改善,其實也難適合用於現代化戰爭。

 ykg4g3tzb5c512S43錦葵卡車砲,主砲是2S19自走砲的52倍徑152MM榴彈砲2A65,若預算許可,將會取代俄國現役大部分2A65牽引砲版本(其實即是將2A65直接放到車架上)。其最大40公里的射程,仍然是相當優秀的卡車砲,且比起2S7更輕便,實用性也更高。(圖片來自連結1)

 

更有甚者,類似縱深打擊任務,已可透過無人機與先進砲兵火箭(例如龍捲風)輕鬆達成,而且這些東西更易提高精確度,而且俄軍規模大減,但這些重火器並沒有減多少,變相每支旅級部隊都更容易得到強大的精確火力支援;但相對地重砲的砲口加速度太大,標準裝葯時制導砲彈內部的儀器根本無法承受,若是減輕裝葯,其射程也無法發揮戰術優勢,重砲陷入很「雞肋」的境地。這種雞肋在俄軍卡車砲也出現後,就更為明顯了。更重要的是,1980年代俄軍都152MM砲都開發了新的小當量核彈,2S7那備用的戰術 / 戰役核打擊能力也變得可有可無。在欠缺進一步改良的前景下,除非有全新技術可增加裝填速度、減重以及大幅提高射程(例如轉用實用化的電磁砲或線圈砲),否則重自走砲似乎也沒有什麼未來可言。

 

參考:

  1. 蘇軍坦克裝甲車輛(1946-2020)
  2. Soviet/Russian Armor and Artillery Design Practices: 1945-1995 (Marine Corps Intelligence Activity, 1995)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2-02-1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