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張競:俄對烏閃電戰?迷思與真相

2022-03-23 23:27:34 最後更新日期:2022-03-24 12:43:39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2803756 original俄國第七裝甲旅的T-72B3M坦克。(圖片來自連結)

俄羅斯與烏克蘭發生軍事衝突,由於俄軍係主動由多方驟然發動攻勢行動,因此許多媒體都將其所採取之軍事作為稱為「閃電戰」(Blitzkrieg或Lightning War,亦稱為閃擊戰);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初期,由於諸多媒體報導都是用該名辭,因此讓許多軍事觀察家當時都認為俄羅斯機甲部隊將會在短期內,以犁庭掃穴態勢迅速底定戰局攻陷烏克蘭,但此項評估很快就與現實發展產生落差,更讓各方認識到其實俄羅斯在攻勢行動準備上,並不如各方想像那般充分完整

在軍事上多半軍事評論者都將閃電戰歸諸於納粹德國時期,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入侵波蘭、法國與蘇聯所使用之地面部隊戰術作為,但若認真追溯此等作戰模式之根源,就會赫然發現其實閃電戰是源自於媒體報導時所採用之描述語辭,而德意志國防軍本身其實根本就沒有任何軍事準則與各方所認知之閃電戰有所關聯。針對閃電戰之迷思與真相究竟為何?

 

不可諱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數年,當納粹德國掌握政權開始重整軍備後,德意志國防軍開始依據其軍備發展現狀,運用可提供密切火力支援之空中武力,搭配逐步發展之機甲部隊,開始思考如何調整德國傳統之運動戰或機動作戰(Bewegungskrieg / maneuver warfare)地面戰術,並藉由迅速突穿敵方防線,避免直接攻擊堅強防守陣地或據點,以便採取口袋戰術(Kesselschlacht / cauldron battle)期能圍捕殲滅遭到其各自圍困之敵方兵力

 

 YOUTUBE頻道上華語界號稱最優秀歷史 / 戰史頻道的信息素官方,以互動地圖/ 沙盤輔助講解行軍路線,其二戰歐洲戰場系列在講解納粹德國戰略戰術目標及行軍上相當透徹,這集講述1941年的斯摩稜斯克戰役,德軍如何穿插防線。

 

儘管德國軍事菁英確實曾經探討過如此作戰思維模式,但德意志國防軍從未將此等作戰理念發展成為軍事準則或是標準化之作戰構想;充其量此等用辭僅僅在1935年時出現在德國軍事刊物「德國國防」(Deutsche Wehr)某份討論戰時食物與物資補給之文稿,其中確實以閃電戰用辭,試圖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雖想儘速致勝,但卻未曾妥善運用裝甲與機械化兵力以及空中武力。再加上1938年另份討論運用奇襲以便速戰速決之文稿,但作者對此作戰理念抱持否定態度,認為難以真正落實。

IMG 20SSS編按:閃電戰的進行方式,其實仍是普露士陸軍一向以來相當推崇的兩翼包抄-包圍殲滅戰模式,只是部隊換上了裝甲師 / 機械化部隊而已,故德軍內部對此並沒有列成正式的軍事術語。(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同時多位德國將領亦在許多不同時機明確否認德軍有此作戰思想,甚至希特勒本人亦痛斥閃電戰為「徹頭徹尾之愚蠢字辭」(ein ganz blödsinniges Wort),並且絕不將其定位成德國軍事準則用語。不過由於西方媒體,特別是美國時代雜誌在1939年9月以此項用辭描述德軍進軍波蘭勢如破竹迅速獲勝,在經過各方轉述後,更是讓德軍將領無法將此說清楚講明白,所以才產生日後對於閃電戰所產生之各項迷思。

不過由於當時在戰場上實際運用時之多項用兵模式與過程相當巧合,儘管多位德國名將認為許多日後被人所歸納而成之閃電戰特性,其實都是當時因應戰場狀況,運用作戰序列下可使用各項不同兵力,所自然發展而得之創意作為,並非依據事先規劃所制定作戰準則,完全是依據戰場態勢合理反應所致。

 0ebf06編按:二戰德軍閃電戰勝利的關鍵,在於無線電的運用令德軍在協調及空軍支援、敵情掌握上都遠優於對手。圖為德軍坦克內的無線電機(左),以及以一號坦克改裝而成的一號指揮車(右),是德軍第一台指揮及無線電通訊專用裝甲車輛,裝備在團、營及連部上。車外的支架其實是無線電天線。(網絡圖片)

 

但德在2005年國軍事歷史學者佛瑞瑟(Karl-Heinz Frieser) 經過研究,歸結閃電戰其實是德軍各級指揮官依據傳統軍事準則,以最妥善方式運用當時最新科技,發揮出作戰優勢而得;換言之就是“在最適當時間節點,在最適當地點,運用最適當兵力”所取得勝利。正因為此種作戰模式確實是奠基於德軍傳統運動戰準則,因此佛瑞瑟認為德軍名將古德林在運用機動裝甲兵力組合與隊形時,在野戰戰略層次上,現代運動戰與閃電戰兩者確實是可以相互轉換應對之用語。

儘管軍事理論界對於德軍閃電戰有所錯誤理解,確實是項歪打正著但卻是個美麗的誤會;不過經過後人研究歸納,倒也運用下列數個階段與步驟,將其基本理念妥善表達與詮釋:依據此等全貌概述,在二次大戰初期,德軍閃電戰基本上包括集結(Aufmarsch)、展開(Gefechtsstreifen)、突破(Einbruch)、突穿(Durchbruch)、擊虛與鑽隙(Die Flächen und Lückuntaktik)以及席捲(Aufrollen)等數個不同階段;並且適當運用裝甲戰車、機械化步兵、摩托化步兵、機動突擊砲車、後方陣地遠程火炮,結合俯衝轟炸機以及密接支援攻擊機,順利完成此等經典性公式行動。

192380編按:閃電戰的精粹,除空軍支援及無線電外,還有隨時支援戰車的機械化步兵(以半履帶運兵車代步)以及可隨部隊快速推進及射擊的自走砲,讓裝甲師推進時能得到全方位支援。(網絡圖片)

 

不過隨著整個軍事工藝與科技逐漸發展變化,當年德意志國防軍所展現出之作戰樣態,亦隨著旋翼機可提供火力密接支援,更可支持空中騎兵透過迅速機動,運用超越攻擊完成垂直包圍,再加上運用旋翼機掛儎能力運輸油料,讓機甲部隊在向前突破推進時,不論從火力支援、策應作戰亦或是後勤保障上,皆能獲得更大支援能量,因此讓傳統閃電戰思維獲得更充分完整之可行方案。

 pgL JO 10011 011 b7e31a3b 407e 414b 8e09 ed6606d2f736 prv編按:現代地面作戰指揮系統能更有效的協調部隊進行包括閃擊在內的各種戰役動作,圖為進行地面目標指示及協調地面行動為主的E-8聯星指揮機,除可指揮地面行動及標示敵踪外,還可以監聽敵方通訊或指揮中樞,並進行打擊工作。(網絡圖片) 

 

此外電子通信與情報偵蒐技術,讓現代化作戰指揮管制更加嚴密,透過精準明確之戰場管理,讓部隊運動管制與火力協調更是效率提升。此外就戰鬥工兵配合機甲部隊實施戰場機動,克服天然地形障礙或是敵方所架設障礙物之作業能量,亦隨著科技研發與軍事工藝發展獲得提升;機動補給單位亦能夠隨著部隊向前推進,戰場交通管制亦隨著整體性指管系統與分享共同作戰圖像有所改善,所有在軍事硬體系統裝備革新進步,其實都會影響閃電戰思維隨之變化

 v2 0a88df8b7aa9ff26feedd5d3327deaf6 1440w編按:以直升機群 / 陸航直升機旅(團)運兵進行短中程突擊,預先奪取交通節點,更有利於突進中部隊的進攻速度,這比二戰時的傘兵更具靈活性,且兵力集中更為方便迅速,甚至運兵直升機及伴隨的攻擊直升機可立即投入支援攻擊行列。圖為解放軍最新式中重型運輸直升機直8L,除傳動架構承繼自直8,但已經是全新型號的直升機了。(圖片來自連結)

 

最後還是要提醒,儘管閃電戰並非源於嚴格明確之德意志國防軍準則教令,但確實是透過德國軍官團教育過程統一軍事思想,讓高階指揮官與作戰幕僚體系對於運用各項不同兵力,加以適當組合來遂行運動戰或是機動作戰具有高度共識。因此才能夠在未具有明文準則前提下,針對不同戰場狀況,殊途同歸地多次草擬出極度相似之作戰構想,並且亦能順利加以落實執行。

由此可知軍隊上下能夠統一軍事思維,屏除不同兵科與軍種間之本位主義,使其能夠找到適當定位發揮本身兵力特性,讓作戰全程從計劃作為到實際在戰場上貫徹落實,能夠如臂使指脈絡一貫將是多麼重要。德意志國防軍在各個不同戰場都能展現出閃電戰攻勢行動樣態,就好像系出同門的不同樂團,能夠在不具共同樂理指導下,譜出極度神似樂章,在不同演出舞臺上,順利唱出高度類同樂曲,靠得是所有參與其事者,在樂理上都能夠溝通觀念建立共識所致。

IMG 202編按:二戰到了中期,德軍基本已失去裝甲優勢,而為在戰役範圍內實於更佳的機動防禦 / 反突破,便往往在戰役開始前臨時組織起由不同兵種自由組合而成的旅 / 團級戰鬥群,以達成戰役中的快速進攻、機動防禦等任務。這些團級多兵種戰鬥群由於只是臨時組成,往往以指揮官命名其戰鬥群,例如1944年阿登會戰中德國黨衛隊第一裝甲師分拆成的派普爾戰鬥群。(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最後還是要提醒,閃電戰不僅是在攻勢行動上進展神速,但若從先頭機甲部隊與後續攻擊梯隊運動軌跡上觀察,其實是依據作戰軸線為運動參考線,不斷曲折迅速迂迴向前推進,避免攻擊堅強防守之敵方據點或是陣地,或是在特定戰略要點或是特定地域陷入纏鬥。因此其所形成之曲折運動軌跡,其實就很像閃電在天際所劃下痕跡,所以是否能將攻勢行動判定為閃電戰,不僅要從其向前推進之速度與步調觀察,更要對比其運動軌跡是否因為避免攻堅陷入城鎮攻防長期纏鬥,因此呈現出閃電軌跡形狀而定。

 pgL JO 100編按:需要知道的是,烏軍似乎由一開始就放棄機動,寧願窩在城鎮內堅守並只以小股部隊進行伏擊。雖然對俄軍補給造成很大困擾,但亦等於放棄機動,加上在烏東地區沒有空優的情況下,其實補給亦難以為繼。由現時各方資料得知,東烏前線的烏軍很多時都放棄大量軍事裝備,甚至連西方供應的反坦克導彈都大量投棄,成為兩小共和國民兵的戰利品,那些放棄的重裝備更多,例如圖中烏軍的T-72及T-64BV型戰車。(片段擷圖,來自"葉沃洛夫斯基的隨想")

 

回過頭來檢視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由於烏克蘭並未設定完整聯結之防禦戰線,僅將兵力集中在特定城市周邊,藉由周邊地形地貌與住民地建築物作為防禦支撐要項,甚至連野戰防禦工事都不完整,因此俄羅斯所發動攻勢行動中,根本就未曾實施過防線突破或是任何顯著突穿行動,機甲部隊都是沿著道路機動前進,直接向各個烏克蘭地面部隊所駐守城鎮發動攻擊,因此將其視為閃電戰攻勢作為,恐怕就實在是完全不符合其基本定義,媒體是否濫用此項用語,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封面為被盧甘斯克共和國民兵佔領的沃爾諾瓦卡市,右側為烏軍T-64BV坦克)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2-03-2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