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特首選戰之方太煮餸——整定

2022-04-13 11:01:42 最後更新日期:2022-04-13 11:32:59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2204132李家超 John Lee 2022 FB圖片

這一屆特首選舉候選人是誰,其實已經不重要,因為北京在整個過程完全掌握了主導權,從只得一人參選,到中聯辦召集資深政協委員放話、明確表示支持李家超;然後籌組競選辦、召集各路英雄分頭負責撰寫政綱、聯絡選委等等,助選工作依次展開、滴水不漏;其實中聯辦見政協委員確認李家超是唯一候選人當天,等於已經公布了選舉結果,不可能再有任何變數。

記憶中過去4次特首選舉北京雖然早圈定人選,但都不會公開表態,今屆應是第一次。中央公開欽點,選委和各界知名人士紛紛表態支持,然後舉行「投票儀式」,候選人以高票當選……能在短時間內就選出特首,令我想起多年前「方太教煮餸」的電視節目,其中經常說的一句,是「時間關係,這道菜已經整定」;現在特首選舉也如是,因時間關係,所有安排都已經「整定」!

澳門歷次特首選舉,除1999年何厚鏵有競爭對手,其餘幾次都是一人參選,但當年何厚鏵得票率仍超過八成,之後每次勝出者的得票率都在九成以上;上屆賀一誠2019年參選的得票率就高達98%!如此場面,相信會在今屆香港特首選舉中重演。

「澳門模式」低風險減內耗

過去選委會內泛民佔了一定比例席位,有幾個專業界別泛民背景的成員數目更不斷增加,梁家傑就曾經夠票入閘挑戰曾蔭權。完善選舉制度之後,選委會內盡是「自己人」,能夠入閘參選的都應該是北京可接受的人物,為何在新制度實行後,特首選舉反而由過去有競爭變成獨腳戲?

沒有人知道北京的真正想法,我的猜想,是北京對特首和特首選舉的作用之看法,已生根本變化——過去香港政制是以雙普選為目標,而普選意味着香港人應該「有得揀」,選舉也應該是有競爭的選舉。為了顯示兩制的「獨特性」,北京雖然對港式特首選舉有疑慮,但仍容許其存在,而香港特首選舉「競爭激烈」的過程,曾經是內地網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些人認為,這是香港在兩制下所起的某種特殊示範作用。

可是,經歷了過去幾年的社會動盪、中國跟美歐衝突不斷升級,香港政制在北京眼中成為了國家安全的一大漏洞,為了要落實中央的全面管治權,整個政制設計必須「推倒重來」(完善選舉制度);特首除了要得到中央絕對信任,其產生過程也要百分百無風險;由北京確定人選之後,選委會的「選舉」只是一個程序,以符合《基本法》內「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的規定。

由北京指定特首人選,也是避免建制派內鬥互耗的其中一個方法;有競爭的選舉,必會出現互相攻擊、互數對方不是的場面,勝出一方必「傷痕纍纍」,且削弱了特首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過去幾屆特首選舉也傳出過建制派內有人與中央討價還價,如果某人出選,他們就會另撐其他人出面競逐。這些幕後游說活動,過去被視為是平衡不同利益集團的過程,現在卻成為北京眼中不合作、造成分化甚至是挑戰中央決定的舉動。這次一錘定音、一人參選,令原來一些有志去馬的人知難而退、只能公開表態支持李家超。可以說,「澳門模式」對北京來說是低風險、減少內耗的最佳特首選舉「模式」,相信以後幾屆都會沿用。

「深層問題」北京出手 誰當特首分別不大

在新模式下,特首是北京代理人,在管治或決策上遇到問題時,須諮詢中央的意見;有緊急需要時,也可以向中央求助(當前抗疫中央派遣專家,又運送大批物資來港);這種管治模式,跟當年港英政府相近——凡重大決策,都要先徵詢倫敦意見。

事實上,北京已為香港定出未來發展策略,就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融入大灣區規劃,鞏固金融中心地位,推動科技創新,繼續發揮貿易、物流、航運中心的優勢,大格局已定。其他社會民生政策,特區政府仍有相當大自主性,但「深層次問題」如房屋、處理新界土地和填海等棘手難題,都仍然需要北京出手居中斡旋。在這種格局之下,由誰出任特首分別不大,因為個人因素已降到最低。

政制架構「一條龍」 落實全面管治權

從「完善選舉制度」加入大批愛國社團、基層組織、中資企業代表等進入選委會,到現在行政長官一人參選,香港政治「澳門化」的軌迹逐漸明朗,到下一場區議會選舉時,相信會有更多愛國社團、地區人士參選並進入「基層權力架構」,在民生事務、社區議題和基層民意工作上發揮力量,形成一個由上至下的體系——特首及問責班子作為管治的「主體」;立法會代表社會不同利益光譜,在中央協調下「配合特首施政」,在通過法例和認可各項政策上給予行政機關管治的合法性;區議會就「代表基層民意」,抗衡批評政府及北京的聲音。三層架構各司其職,有行政權力、有立法護航、有基層「民意」,整個政制架構「一條龍」自上而下,互相配合,新特首以「目標為本」的施政方針,肯定可以順利落實。新體制全面運作,加上監督權在中央手中,成為了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的基礎。

這一屆行政長官選舉,是新政治體制建設的第四步:第一步是人大常委通過「完善選舉制度」;第二步是籌建1500人的選委會;第三步是「完善選舉制度」後首屆立法會選舉,第四步是「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首屆行政長官選舉,第五步就是區議會選舉。這「五步曲」能和諧順暢完成,沒有中央在背後指揮,怎可能做到?

李家超施政想要什麼「結果」?

有中央力挺、政壇內又再無泛民成員,下任特首的施政理應暢通無阻,李家超的政綱反而因此值得留意,因為它極可能反映了中央希望未來5年香港施政的重點。

李家超介紹他未來施政的3個主要方向,第一個是「以結果為目標解決不同問題」,此說引起質疑。有人認為,政府施政只重目標,可以不管程序,是否恰當?這個問題相信會繼續爭論下去,但其實「以結果為目標解決不同問題」,到底是什麼意思?

參選政綱必須具體明確,令「選民」知道參選人許下的是一張什麼「支票」,「以結果為目標」,意思應該是「結果」最重要,但到底李家超的施政想要得到什麼「結果」?是建屋數量?取地多少公頃?發展什麼新產業?不知道「結果」是什麼,就說「以結果為目標」,如此說法太過空洞,「選民」無從得知他到底作了些什麼承諾!

特首選舉的「選民」只有1500 人(未計有席位懸空),絕大部分香港人都只是旁觀者,現在只得一人參選,選舉氣氛非常平靜。電視報道所見,李家超拜會選委和政團,來來去去都是重複3個施政方向,團體則異口同聲稱讚「深慶得人」,但相信民眾想知道的,是下任特首會有什麼施政大計,對香港未來發展、各個深層次問題,他可以拿出什麼解決方案,和前幾任特首會有什麼不同?

特首選舉絕大部分香港人沒有投票權,但理應有「知情權」和「被諮詢權」,即使是沒有競爭的選舉,面對群眾,向民眾介紹政綱、未來施政重點,應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特首參選人應有的責任。

未來管治人事安排 可能才是「戲肉」

香港成為中國與美歐衝突的前沿陣地,維護國家安全將是下任特首最重要的工作(沒有之一),這應該是北京選中李家超的原因。由於李家超沒有處理其他政策的經驗,也不如前幾任有一個籌組執政班底的深厚人脈網絡,相信各政黨會乘勢爭奪司局長職位,務求增加在政治上的影響力。特首選舉的後續——未來執政團隊、行政會議的人事安排,可能才是真正「戲肉」。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2-04-1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