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藉「安-225」折翼 淺談逝去的航空巨頭

2022-04-30 02:47:03 最後更新日期:2022-05-01 10:57:13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hq dar 922編按:被擊毀的AN-225。無論被哪方的破火擊中,這機已成歷史.......(YOUTUBE擷圖)

上周講了中國大型運輸機洲際遠航的話題,不由讓人想起全球運輸機的「大佬」——烏克蘭的「安-225」。可惜,它已經在俄烏衝突中被炸毀。

 CQIcu編按:安東洛夫飛機公司的AN-225官方照。(網絡圖片)

 

折翼的大鵬

「安-225」被炸毀一個多月後,當地時間4月2日,外界才看到它最後葬身的機棚內部情況。2個月前曾駕駛這架飛機的機長德米特羅進入了安東諾夫設計局的機場,近距離看到「安-225」的殘骸。經確認,機身的中心部分和機頭部分,包括駕駛艙和機組人員休息艙已被完全摧毀,受損最嚴重的是飛機上的機載系統和設備。

e4c3b3acfe425ff5b38464b062601b4c編按:之前有中文媒體報道指同溫層發射者已經超越AN-225成為全球最大的飛機。誠然,翼展的確比AN-225闊,而載重量相當,但該機機身較輕、機身更短、機內沒有貨艙且只能掛載、航程不足,且翼面面積及體積也少於AN-225甚多(而且結構似乎也較脆弱),和AN-225仍有相當大差距。(網絡圖片)

 

「安-225」運輸機是全球運輸機的巨無霸,它最大起飛重量640噸,貨艙最大載重250噸,機身頂部最大載重200噸,機身長度84米,翼展88.4米。飛行時需要6名機組人員操作,在加滿油的情況下最大航程為1.54萬公里,在200噸有效載荷量下的實際航程為4000公里。相較之下,中國的「運-20」運輸機最大起飛重量為220噸,載重為60噸,機長47米,翼展45米,加滿油時可以在1萬米高空飛行超過8000公里以上。

hq dar 9編按: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掛載MAKS進行發射任務的AN-225母機。大型太空飛機及火箭零件的運輸、以及載具發射任務,本來是AN-225製作的最初目的,特種超重型運輸本身更像是附帶的功能。(網絡圖片)

 

自誕生之日起,「安-225」就在載重量和起飛重量等方面不斷刷新世界紀錄,先後創造了兩百多個世界之最。據此前公開報導,2001年9月11日,「安-225」運輸了4輛總重253噸的主戰坦克;2009年8月11日,它承運了有史以來最重的單件空運貨物,一套重達189噸的發電機及裝載架。從2011年到2016年,「安-225」曾先後8次造訪中國,完成國際貨物運輸飛行,2013年11月29日,它帶著中國製造的整列有軌電車飛往土耳其;2022年1月22日,「安-225」最後一次飛抵中國,是到天津運送防疫物資出境。

其實伴隨著戰火逝去的,不僅僅是「安-225」運輸機,曾經的航空巨頭——安東諾夫設計局也近乎壽終正寢了。

Antonov An 22 landing at Gostomel Airport編按:與AN-225同框的AN-22。作為第一代廣體運輸機,受益於仍是當今馬力最強的渦槳發動機NK-12M,AN-22是歷史上首個載重達到80噸的重型運輸機。其機艙仍然較窄,但駛進T-64或T-72坦克還是卓卓有餘。(網絡圖片)

 

 

無奈的東家

烏克蘭的安東諾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其前身是大名鼎鼎的安東諾夫設計局,它創建於1946年,以蘇聯著名飛機設計家安東諾夫(Оле́г Анто́нов)名字命名。在蘇聯飛機體系中,雖然安東諾夫設計局成立較晚,但是它的發展卻很快,特別是在蘇聯最傑出的飛機設計家之一,安東諾夫的領導下,在運輸機設計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除了「安-225」運輸機以外,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安-2」、「安-12」、「安-22」、「安-124」運輸機等眾多名垂青史的設計。

AN-124-100型運輸機低空通場畫面,14組機輪清晰可見。AN-124本身就是AN-225的本體設計。

 

蘇聯時期,安東諾夫設計局主要靠軍用運輸機的研製來維持其經營,主要靠蘇聯內部的訂單來「吃飯」,蘇聯龐大的內需市場,也足夠滿足安東諾夫設計局的需求。而且蘇聯實行的「全國一盤棋」式的計劃經濟,能夠讓安東諾夫設計局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研發和製造上面,所有的零配件採購、銷售等都由蘇聯政府一手包辦。因此,安東諾夫設計局本身對於市場化經濟毫無經驗可言。

wob5gzhswo851編按:安東洛夫設計局也提出過很多出色而具可行性的設計,但最後因蘇聯解體而沒付諸實行,由左至右,分別是以AN-70的動力系統與機翼為基礎的高速反潛巡邏機、AN-14SH飛行氣墊系統(方便水上降落)AN-126超重型軍用運輸機。後者最後沒有發展完成,但其精神就被AN-225所吸收。(圖片來自Secret.project.uk)

 

1991年蘇聯解體後,安東諾夫被劃入烏克蘭,由於烏克蘭本身對運輸機的需求並不大,也沒有預想到日後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的繁榮,而安東諾夫設計局積累下來的經驗與經營模式,也不適應當時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離開了蘇聯體系後,安東諾夫設計局根本無力獨自支撐起龐大的攤子。因此,這個曾經名震天下的飛機設計局就開始走下坡路。

107759485 102編按冷戰後,很多飛機製作公司都加入波音 / 空巴的生產行列,為這兩大公司生產客機組件並由兩大公司作最後組裝,例如737不同系列的客機就有大量中國公司參與結構件及零部件供應,甚至包括很出名的成飛與瀋飛,部分有較充裕資金及技術的更靠這門生意提升自己的設計及生產技術。然而,安東洛夫飛機公司從來沒有趕上這股冷戰大潮。其生產線及生產技術也漸漸落後,甚至車脈動生產線都沒有搞出來。(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馬死落地行」,既然安東諾夫設計局已經無法繼續在蘇聯體制內「吃大鍋飯」,獨立後的烏克蘭政府,對它既沒有大力扶持,又沒有提供能夠滿足它生存的條件,安東諾夫設計局只能把眼光投向國際市場。但正所謂「同行如敵國」,安東諾夫設計局在面向了國際市場時,才發現說好的自由競爭市場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外國的航空企業對這頭來自蘇聯的「獨角獸」,進行了聯合打壓,迫使其根本無法獲得來自國外的訂單。而此時本應該對安東諾夫設計局拉一把的烏克蘭政府,卻將安東諾夫設計局擱置一邊,就此在烏克蘭政府與西方同行的「配合」之下,安東諾夫設計局逐步走向衰落。

 Yam編按:安東洛夫飛機公司在90年代後不是沒有新產品,但主要仍是針對軍用而設的,例如技術相當先進的AN-70槳扇軍用運輸機(右圖),以及2015年時提出、可更換西方渦扇引擎(CFM LEAP)的中重型運輸機(左圖,現時未有原型機),另外也曾為客戶進行初步方案設計,以賺取設計費用,有指西安飛機公司在設計運20時,安東洛夫就提供過選型方案及一些初步設計。不過整體而言,安東洛夫這段時間的生產線都是勉強維持,主力業務還是維護作為商用運輸的AN-124/225機隊,以及生產輕軌與無軌電車(由架空電纜供電的巴士),可說杯水車薪。(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多舛的命運

俄羅斯政府也不願意看到昔日的航空鉅子如此沉淪下去,因而提出與烏克蘭政府合作,而雙方也確實展開過幾個運輸機的合作項目,曾經出盡風頭的「安-70」運輸機,就是誕生在兩國合作期。可惜2014年俄羅斯與烏克蘭關係惡化後,運輸機出口到俄羅斯的貿易,被烏克蘭政府限制,俄羅斯也取消了繼續與安東諾夫設計局聯合研製的「安-70」運輸機等計劃。

當然,安東諾夫設計局一直不遺餘力地進行加入國際市場的嘗試。在2015年,安東諾夫設計局與土耳其聯合啟動了一個項目:就是在「安-70」運輸機的基礎上,推出的「安-188」大型運輸機。其特點在於將飛機的多數配件、系統全部西方化。例如:發動機採用了美制的「CFM-56」渦輪風扇發動機,相關的航電設備亦由西方提供,該項目足以見得安東諾夫在轉型上所下的決心。很可惜進展並不大,這其中固然有西方同行的打壓,以及土耳其航空實力不強拖累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安東諾夫設計局的設計本身就有問題。

Antonow AN 70 3編按:AN-70在省油、短場起降及搭載量/機身重量比上都達到一個十分先進的高度,產生初期甚至被視為德國購買A-400M運輸機發展失利時的後備採購方案。然而其先進但未發展完成的D-27引擎問題多多,可說是其致命傷。(圖片來自連結)

 

「安-188」運輸機其實並無新意,它是脫胎于原來的「安-70」運輸機。「安-70」運輸機單看資料很好,造出來以後的試飛效果也很好,多次創下運輸機的各種世界記錄。「安-70」的設計初衷是中型運輸機,但是試飛時的表現甚至優於很多大型運輸機。但它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隱患,就是當它的槳扇發動機,在發動機單側失效以後,飛機會即刻墜毀難以自救,這是槳扇發動機先天性缺陷造成的,與飛機本身的設計無關。

大型飛機發動機單側失效亦算是常見的問題,倘若不採用槳扇發動機,飛機可以靠著各種飛控調節,保證繼續飛行。但是槳扇發動機卻做不到,即使採用先進的「四餘度電傳控制技術」也不行,這是槳扇發動機的固有缺陷。因此,到目前為止,也僅有蘇聯的「D-27」槳扇發動機投入了使用。而「D-27」發動機推出時本身也並未成熟。「D-27」投產前的440次試飛中,空中停車率竟然高達52次,實在讓人堪憂。

特別是蘇聯解體後,「D-27」發動機的老東家馬達西奇公司也一併劃給了烏克蘭,而馬達西奇公司的境況和安東諾夫設計局基本一樣,同樣無力繼續完善「D-27」發動機。

58020編按軍工/重工衰落凋零是前蘇聯加盟國獨立後經常出現的情況但那些工業不是早早關門就是穢土重生,然像烏克蘭一樣半死不活足足30年的就沒有幾個當中黑海造船廠的情況比安東洛夫更慘其造船工業一直都半死不活也難有甚麼進步但至去年終於曲終人散現時廠內餘下的東西就只有搞了16年最後還是搞不成的Project 58250輕護衛艦的一個船身分段……(圖片來自連結1維基百科)

 

在中國的「運-20」跨洲飛行吸引全球目光的時候,「安-225」的命運變得更加讓人惋惜,「無可奈何花落去」。今天,不只是緬懷一個安東諾夫設計局,還有一系列曾經名震天下的名字,他們是:馬達西奇公司、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莫洛佐夫機械設計局、曙光機器設計局。這些如繁星閃耀,曾擁有無上榮耀的名字,如今卻似流星劃過天際。它們原屬於蘇聯時燦若晨星,歸屬烏克蘭後則光芒逐漸黯淡。如果沒有俄烏衝突,如果俄烏兩國政府聯合協作依然繼續,或許我們還能看到這些企業的雄風重振。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如果。

 

an 225 second airframeAN-225夢式運輸機未完成的二號機。一號機被破壞後,安東洛夫飛機公司曾表示想集資完成已經停工十多年的二號機,繼續一號機的"遺志"。然而其叫價卻達30億美金,有時真的不知這筆錢是否只是為該公司"續命"的現金而已。(圖片來自連結1)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2-04-3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