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暗星現身?《獨行俠》架空飛機雜談

2022-06-05 14:06:27 最後更新日期:2022-06-06 21:46:21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image from ios這鏡頭不是CG,而應該是為拍攝電影而打造的暗星極超音速偵察機的道具。(圖片來自連結1)

萬眾期待、最受歡迎的空戰電影續作《壯志凌雲﹕獨行俠》終於能夠上映,成為軍事圈除俄烏戰爭外第二次個主要話題,票房大旺之餘,評論也是各種各樣,褒貶俱在,有懷緬電影情節的、有讚揚劇情張力及速度感的、有吐糟劇情基本是一早「猜得到」的,甚至有抨擊主角「過份威能」且軍事內容脫離現實,甚至猛批最後一段「劫機反殺」情節過份荒唐的都有,而且評論也太多了。不過去評論最初出場的那架空極音速飛機的人,似乎不算多。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冷場」的話題吧。

 279fb5d275fefd181ffb817deeac5d3d60-70年代美國極速家族的代表—一架A-12戰略偵察機修改成的M-12無人機母機及D-21無人超音速偵察載具,兩者本體的速度都可達到3.35馬赫,但駄運後前者只能用高次音速的速度飛行,在最大航程上發射子機D-21,以謀求最遠偵察航程。不過D-21雖然異常先進卻經常故障,甚至曾有把母機撞毀的紀錄。(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事實上,獨行俠中出現的暗星極音速偵察機原型機,是由極為著名的洛歇馬丁航太公司「臭鼬工廠(Skunk Works)」協助外觀設計的,而這家公司亦是美國航太「極速一族」的SR-71系列、F-104,以及隱身系的搞手,在極高速及隱身設計航天領域上可說是頂尖專家。

 SR 72bbC暗星和SR-72在氣動外形上有一半的相似度,主要是前機身和主翼前半部,但後半部引擎艙佈局和尾椎、單垂尾設計就完全是兩回事,或者可以說這機和一直只在傳說中的極光超音速戰略偵察機有幾分相似,可能是極光與SR-72的混合設計。(圖片來自YOUTUBE擷圖和連結2)

 

這種架空的極音速偵察機原型機是以組合式引擎推動,起飛時以渦噴發動機飛行,然後開後燃達到一定的速度及極高高度後再轉用超燃速衝壓引擎飛行,最高時速甚至可以到達10倍超音速,不過劇中在達到10.1倍後就立即故障墜毀了。由於該公司同樣在設計SR-72極音速戰略偵察機的原型機,進度未知,加上氣動外形和暗星有幾分相似,故有人懷疑這是同一團隊以SR-72為基礎進行設計的。這點洛歇馬丁在廣告中沒有承認但也不否認。

不幸的是,SR-72在規劃階段的性能上只達到約5馬倍超音速的水平,而且計劃早已改成無人機,可能設計團隊被迫在現實上作妥協,轉而將原有理想性能代入電影中的機體上吧。而作品其實也反映了現實中SR-72研發最大的障礙,除了是如何讓機身極高效散熱外,可說是其動力部份。

 SR 72bbEAA和現時所展示的工程概念圖一樣,暗星的引擎其實也是變循環引擎的一種,不過就是由渦噴變成超燃速衝壓引擎,而本引擎是上下佈置的,上方的渦噴引擎開動時,下方衝壓引擎的通道被活門蓋著,到啟動時才打開。衝壓引擎完全沒有風扇 / 壓氣機,就一個有特殊形狀的通道及特殊碳氫燃料的噴注口,氧流引射完全由前置的速度完成,所以只有在一定速度才可啟動。由於超音速氣流流過通度時間極短,燃料混和及引爆的過程更短,要造成有效燃燒是極為困難的。這也是超燃速引擎過了那麼多年都進展不大的主要原因。(圖片來自連結1及YOUTUBE擷圖,原圖出自片段Watch Tom Cruise Go Hypersonic in ‘Top Gun: Maverick’ | Anatomy of a Scene) 

 

超燃速吸氣引擎其實是指一種空氣進入燃燒室時仍能維持在超音速的衝壓引擎,這種引擎可讓飛機在超越4馬赫的情況下仍可持續加速至更高速度,既可讓飛機在極高空下進行高超音速飛行,甚至可加速度更容易脫離大氣層的速度,作為天地往返的交通工具。不幸的是,這種引擎對材質耐熱度、燃料、散熱能力及燃燒室內燃燒控制要求均極高,驗證引擎都造出來都接近四十個年頭了,但至少就公開而言不單仍是用完即丟的產品,且燃燒時間最多只有5分鐘,且形式只是在火箭加速到要求速度的情況下維持而已,無法進一步加速。保守估計最快都要2030年代才有實用化的產品出現。

071025 F 1234S 011諷刺及尷尬的是,現實中的Dark Star其實也是架試驗用的隱身無人機,而且也同樣停止開發,成為展品。(圖片來自Space.com)

 

更有甚者,正如電影中的台詞所說,不但技術更進步的衛星是個威脅,高空隱身無人機正在蠶食極音速飛行載具的軍事用途,極音速所造成的高速有人偵察優勢似乎未大到人家不惜工本進行技術挑戰的地步,再這樣下去,極音速載人載具可能只餘下空地往返的太空運輸載具用途而已。

16296A 銀幕上比較出名的架空軍用機,且往往是作為超級兵器現身的,例如《火狐》中腦波控制高速戰鬥機米格31(現實的米格31是兩回事)、《最高危機》中只出場幾分鐘、用於隱身特種作戰的F-117X特戰隊員運輸機、吳大導《斷箭行動》中的B-3小型戰略轟炸機(A-12B2的混合體),以及《智能殺機》中的F/A-37 TalonEDI無人戰鬥攻擊機。囻片來自連結1YOUTUBE擷圖連結3連結45

 

電影中的架空戰機

整個獨行俠電影中出現的都是真實戰鬥機,戰鬥中的假想敵也明顯映射中東某個有一定航空工業能力但非常「不聽話」的現實國家,然而說到全片中唯一「類」現實 / 架空機體—暗星,在現代類真實軍事電影中算是種「稀有動物」。

 SR 八十年代初期比較著名的警匪電視劇 / 電影《藍霹靂》中的主角機—一架把法製羚羊式直升機改到像戰鬥直升機的「警用」機。由於機體速度不高,直升機可飛道具還是比較容易改的,《赤色黎明》中出現的Mi-24就是以法制美洲獅直升機「魔改」而成。(圖片來自連結1維基百科)

 

事實上,不計動畫、電玩或成本低的電視劇,這種在影像娛樂中出現、類真實世界中的架空戰鬥機 / 戰鬥飛行器的確很少,近代電影史上比較著名的也就《火狐》的米格31、2005《智能殺機》中的兩種幻想戰鬥機 / 無人機,以及某B級動作片中出現的特戰隊運輸及突入用隱身機F-117X等。

050131-N-0000B-001Key West, Fla. (Jan. 31, 2005) – An F-14B Tomcat, assigned to the “Pukin’ Dogs” of Fighter Squadron One Four Three (VF-143), and the squadron’s new aircraft, an F/A-18E Super Hornet, fly in formation near Naval Air Station Key West, Fla., during routine training. VF-143 will transition from the F-14B Tomcat to the F/A-18E Super Hornet in Spring 2005, redesignating the squadron as Strike Fighter Squadron One Four Three (VFA-143). U.S. Navy photo by Lt. Cmdr. John Braun (RELEASED)在電影製作早期,劇組曾計劃讓一架已退役的F-14回復可飛狀態以進行拍攝,然而考慮到FAA對噴射飛機回復可飛申請相當苛刻,時間可能要持續多年甚至連到開拍時可能還未評估完成,故唯有放棄計劃。(圖片來自美國海軍及維基百科)

 

 

基於CG電腦特效研發成功前只能透過模型來呈現,就算用實際飛機改裝並可飛,成本也太高且也要面對FAA(美國聯邦航空安全局)的限制(這點在速度低得多的直升機上稍容易一些),要表現這類飛機迫真飛行片段實在太困難了,即使CG特效已成實用後,基於製作成本及迫真度的限制,且觀眾群也受限,票房難有「回本」的保證,這種大片一直都十分稀少。大概只有諸如壯志凌雲的電影系列才有足夠票房保證吧。

16296B年初一枚飛過五十一區上空的民用偵照衛星拍到疑似美軍第六代戰鬥機驗證機 / 等比例模型的照片,照片及後由著名網上軍事雜誌"The Drive:Warzone"刊出。五十一和中國湖本身就是各軍事大國(甚至北約盟友)軍事衛星長年關顧的軍事重地。(圖片來自連結1)

 

中國衛星都要變軌「偷窺」?

在大約一個月前本片最後階段宣傳開始時,製片布魯克海默(Jack Bruckheimer)曾透露他們把該飛機等比例模型拖出來拍片時,有解放軍間諜衛星曾變軌到拍攝機場上空,暗示連道具也引起中國軍方著意!他們沒有說明拍攝地點,不過電影曾在中國湖海軍武器實驗基地進行取景,而且某機庫的佈局似乎也和中國湖其中一個機庫相似,可估計模型製作與拍攝的地方就在中國湖。該區也是重要武器測試與飛行試驗中心,而且該又與五十一區接近,故和暗星有關的場面很大機會也是在該基地拍攝的。

 

這件事不知道是否吸引媒體注意的宣傳「噱頭」,但反映的有可能是兩件事:1. 該地區本身已是各國偵察衛星重點關顧對象,不去「重點照顧一下」恐怕根本是偵照部門失責啊!

 f 18162346 1高分系列多波段民用偵照衛星雖然主要是國土資源開發及地理管理用,但其技術不但有可能和同期軍用衛星同步,且持續監測也可以用於特定陸上 / 海域監測用,對於大範圍搜索有相當的補充作用。當中高分三號已是雷達SAR成像衛星。(網絡圖片)

 

2. 中國的偵照衛星多是較高精度及以民用為基本目的的高分系列與吉林一號系列衛星,純軍用的偵照衛星暫時未知,但前兩者數量多到在軌更新率很高,每天總有3-4個飛到該區上空,事實上未必需要轉軌來保持偵察。若劇組沒有吹牛,這可能涉及中國偵察衛星偵察群的某種概念—衛星偵察「雲」化,以平日偵察頻率作為預警及目標確認手段,在需關注目標出現的情況下,則調入更多或偵察能力更強的衛星,組成連續觀測率進一步提高的衛星「雲」。這可不是什麼值得嘲笑的蠢事,在對現代軍事有了解的人眼中,這反而是亟需留意的事。

SR 72bbE說實在的,現在B-21轟炸機可能於今年下半年現身,加上美國第六代戰鬥機原型機剛剛進入工程建造階段(但以F-22及F-35的經驗,可能還要10-13年才等到第一架量產機落地),任何出現在五十一區或中國湖附近的飛行物(即使是模型或道具)都必然引起各國的注意。(YOUTUBE擷圖,原圖出自片段Watch Tom Cruise Go Hypersonic in ‘Top Gun: Maverick’ | Anatomy of a Scene)

 

結語:

有人指《壯志凌雲:獨行俠》其實是在賣老版的情懷,似乎不應把它當成軍事片來觀賞……這點可說見仁見智了。不過本片來說,只有頭15分鐘暗星試飛片段能真正感動我,尤其是湯哥切換衝壓模式後不惜一切 、突破天際那幕。或者人類心底裏最難改變的,還是對極速的追求吧。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2-06-0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