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石琪﹕《給十九歲的我》十年人事政局幾番新

2022-10-27 11:36:20
石琪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2210272《給十九歲的我》宣傳海報

張婉婷導演為母校拍攝這部紀錄片,歷時長達十年,跟進「英華女學校」一班中學女生的成長演變;亦拍出這間港島半山區名校由於拆䣃重建,搬往九龍深水埗上課,而至新校舍落成的變遷。片中人與拍攝者,亦經歷這十年來香港幾次重大的社會、政治風波。——此片包括成長、遷校和社會變動的三重情況,成為真正多面體佳作。

紀錄片跟進學生的成長經歷,英國《Up》電視系列國際上最著名。首先是1964年黑白片《Seven Up!》,片名像「七喜」汽水,拍攝七歲大的十男四女小學生,來自英國不同階層和地域。然後每隔七年有一部續篇,一直拍到2019年第九集《63 Up》,他們都已六十三歲。——主要導演Michael Apted本來要拍到自己九十九歲,他們八十四歲,但他在去年七十九歲逝世了。會不會由其他導演接力拍下去呢?我不清楚。(其實第一集導演也不是Michael Apted)。總之這系列是「真人騷」先驅,亦創下最漫長跟進的紀錄。

香港方面,張經緯導演的 2009年紀錄片《音樂人生》,拍攝鋼琴神童黃家正由十一歲到青年時期,爆冷叫好叫座又得獎。還有楊紫燁導演2014年紀錄片《爭氣》,拍攝幾個「問題」男女學生,參加音樂劇排練和演出,雖然歷時僅六個月,但他們脫胎換骨,前後變化很大,亦是受歡迎的好評佳作。

也要提提 2016年陳梓桓導演紀錄片《亂世備忘》,拍攝 2014年參加「佔中 - 傘運」的青年、學生,也是可觀之作,還拍出其中一些學生由滿腔熱情而至事後的無奈感觸,想法有了頗大變化。此片香港不能公映,但當年還可在大小電影節或社區場所看到。

《給十九歲的我》據説最初集中於十一位女生,後來逐漸聚焦於其中六位,都是2011年開始入讀「英華」女校的中一同學,大約十二歲,片名來自導演請全班同學抒寫心聲的作文題目。她們天真爛漫,年紀輕輕便各有特色。有一個綽號「香港小姐」,志願就是選美做藝人;又有新移民立定目標做警察,被稱為Madam;亦有體育健兒做了單車選手。她們有勤奮有懶散,家境各有不同,能夠入讀名校都不簡單。

一年一年的跟進並不容易,張婉婷的團隊包括聯合導演郭偉倫,和幾位分組導演,拍攝校內校外和家庭,並且跟女生出境到內地外地,做到生動有趣,枝葉豐富。女大十八變,這些女生當然變化多端,亦有愛有恨、有成有敗,有笑有淚。總的印象,是她們多數聰明好學,逐漸有自信參加國際比賽、登台載歌載舞、又能用英語演說,令觀眾也為她們開心。

此片可談之處不少,例如她們上游泳課,要從羅便臣道落到上環古老的青年會,然後又行很多石級回校,這小節我就覺得有趣。這座基督教中華青年會有一百零二年歷史,奇在一開始便有室內游泳池,那時可能未有公眾露天泳池,民眾要到海灘或海邊泳棚游泳。二次大戰後上海人在北角開設「麗池」夜總會遊樂場,也有室內泳池,再後來才有維園公眾泳池。

「英華」拆卸重建期間 從高尚半山區遷往三教九流的深水埗,幾乎有天國與地獄之別。幸而同學們似乎沒有埋怨,還喜歡接近民間,街頭飲食多多。然後半山區新校舍落成,美侖美奐,相信有校內泳池了吧?不過那批女生已經畢業,只能到新校舍觀光而非上課。

社會政治風波方面,先有2012年「反國教」運動(反對國民教育科),該校女生亦有發動簽名抗議。2014年「佔中」靜坐很墟冚,片中女生有討論,意見有正有反,亦有女警到來座談。2019年「反修例」更遍地開花,遍地火光,很震撼,片中輕輕帶過,沒有直擊和爭辯;拍攝者避重就輕當然可以理解,但也約略觸及了事後一些反應。

這紀錄片亦拍到校方教職員,看來對社會政治敏感問題相當開明,而且早已實行班長、學生會會長競選,其中角逐會長投票拍得特別熱閙刺激。而女校長患癌仍盡心盡力工作,很受學生愛戴。然後來了首位男校長,也「佔戲」不少。

以李慧詩為偶像的單車選手,曾為畢業後讀大學或入體育學院而左右為難,她的去向到底怎樣呢?亦有女生離港移民美國,似與政治無關,此片跟進到美國拍攝她讀書兼為家庭店舖工作,顯然成熟了。至於想做警察的一位,入大學另選學科,今後還會不會以更高學歷加入警隊呢?無可預測。此片不大提及新冠疫情,但女生中有幾個要讀醫護。

「十年人事幾番新」,這十年香港社會經濟和政治局勢更飽歷風雨,帶來很大變遷。《給十九歲的我》可以引起觀眾各式各樣的感想,好在客觀中立,不像 2015年多段體政治「預言」片《十年》過於偏激,煽風點火。

這些女生今後漫漫長路,張婉婷會不會繼續拍攝她們的人生變化呢?香港未來十年又會怎樣?根本上整個世界或會面臨極大變化,唯有期望變好而不是變壞。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2-10-2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