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韓國「試驗」運輸火箭引擎的場景,和中國內陸地區進行反彈道導彈測試非常相似。(網絡圖片)
12月30日晚上韓國多地都見到神秘天像,韓國網上一整晚都議論紛紛,經專家鑑定應該是某種大型火箭或彈道導彈的發射。韓國軍方隨後聲稱是他們正測試固體運載火箭,借以自行發射間諜衛星,提高國防自主並應對朝鮮威脅。
韓國的世界號火箭,雖然幾乎全國產,但還是有相當濃厚的俄國技術影子在。不過完全自製的火箭就有接近3噸的低軌道運力,也殊不簡單。(照片來自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KARI))
不過韓國軍方所謂運載火箭說,實有不少可疑之處:
1, 運輸火箭主要是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KARI)的事,而且他們只有羅老號和世界號兩種有俄國技術支援的液燃運載火箭,不是固體燃料,而且世界號快極也要明年初才作第四次發射。
2. ADD(國防科技研究局)有研發固態燃料運輸火箭的計劃,問題是火箭引擎今年3月底才進行(疑似)第二次測試,他們聲稱計劃2025年才能搞出全系統的4段式固燃運輸火箭。按照計劃根本不可能昨天就試射。
韓國3月底進行大型固體火箭引擎測試,並聲稱這是運載火箭引擎的原型。然而這火箭有相當明顯的大型彈翼,不太像其他運載火箭。另外他們也透露這火箭載荷大約500公釿,但……500公斤也剛好是韓國大部分彈道導彈或重型砲兵火箭的標準彈頭……(圖片來自韓國時報)
除以上兩個計劃外,就不見任何南韓運載火箭計劃的報道。
由於消息是軍方事後提供的,加上朝鮮近日試射彈道導彈十分頻繁,加上又派出多台無人機滲透邊境,甚至讓一架負責攔截的教練機意外墜毀,故無論是威懾朝鮮還是挽回面子,都幾乎肯定這是回應朝鮮試導彈試射的,故也幾乎肯定那不是韓國軍方所說的運載火箭試驗,問題是……那是什麼?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需先搞清楚一件事:這枚「攔截火箭」明顯就是兩節式火箭,因為是見到兩條明顯不同的煙柱,證明是有至少兩節不同的固燃葯柱在不同高度點燃。用到兩節式,明顯就是要把物體送入大氣層以上的亞軌道,
去年9月公開的測試用大型固燃火箭片段,關鍵部分被打上馬塞克。首次設計就有不低的集成度(例如彈身緊湊、只用一個噴嘴等),也有俄式固燃火箭的一些特徵,實在耐人尋味。(YOUTUBE擷圖)
遠程彈道導彈?
就現時所知,韓國的玄武系列都是單級火箭發動機的,而且單就南部大部分地區打到北部朝鮮任何一個地方,用玄武系列就已足夠,不過若要由最南的濟州島攻搫朝鮮最北部的中朝、朝俄邊境核試坦或遠程導彈基地,就大約需要1000公里射程,若想利用KSS-III潛艇的垂直發射管由南部深水水域打擊朝鮮相當地方,也要相約的射程,那就似乎需要兩節式的彈道導彈了;當然,沒講明的是,更遠程的彈道導彈在戰時可以威懾更遠的地方,或者針對東面那位表面上「盟友」的競爭對手 / 歷史世仇。
以色列的中遠程彈道導彈計劃和核武器一樣,一直非常隱秘,而且總是和運載火箭項目一體兩面。這是以色列一支小型運載火箭-沙維特系列,一般相信這火箭的第一及第二節就是耶利哥二型彈道導彈。這種中程彈道導彈據信有機動彈頭及主動雷達導引頭,部分地方和潘興二型相當類似,配合核彈頭,對於中東各國的強化地堡或地下導彈基地有很大殺傷力。南韓AAD不斷強調搞小型運載火箭,是否也有同一套路?(網絡圖片)
另一方面,兩節式彈道導彈也能提高彈道高度,若彈道高度更高,所得到的動能愈大,要貫穿高硬度或更深的地堡,也相對更易。
預算於2026年服役的L-SAM防空導彈,彈頭可分成防空型和末端攔截型,算上是THAAD的韓國「不太高端」代替品。不過同一單位THAAD無法應付非彈道目標,這個可以,攔截露活度相對高得多。(網絡圖片)
進行中段甚至上升段攔截?
現時韓國已擁有單節助推火箭式THAAD,以應付朝鮮的有限彈道導彈威脅,同時也能在一定距離攔截朝鮮上升段的遠程彈道導彈,也能勉強作為防禦朝鮮遠程彈道導彈的第一打擊手段,不過發射窗口不很大,成功率比較一般而已,問題更重要的是THAAD仍需要固定發射陣地,很容易被朝鮮的短程彈道導彈或超大型火箭砲集中攻擊,造成損失。
舉升中的火星17型導彈連發射車全貌。右圖則是本次試射和過去數次高軌道試射的射高及射程比較。事實上,火星17型若在朝俄邊境發射突擊美國,在韓國境內的THAAD陣地除提供初始數據外,基本是毫無辦法,但韓國若有一定的中段攔截能力,那火星17仍以較慢速度離開日本海上空前,都至少還有一次攔截機會。(照片來自YOUTUBE擷圖及維基百科)
事實上,南韓已開始發展兩段式的防空導彈,例如L-SAM。不過L-SAM最多只能對付100公里高度的目標,顯顯只能作為防空彈 / 末端攔截彈兩用(THAAD就對付不了40公里以下的目標)。現時實驗的導彈也有可能就是中段攔截彈的嘗試,不但能在中段甚至上升段攔截朝鮮向南韓境內射過來的中程彈道導彈,更能對處於上升段的朝鮮遠程彈導彈構成威脅,借以保衛重要盟友在太平洋地區的重要目標。
美軍的末端反導基於攔截方式及高度的不同,「被迫」要分成兩個部分-THAAD因為裝備高靈敏度紅外線導引頭進行直接撞擊,而這種彈頭要在40公里以上高度才能開始運作,故更低高度的最末端攔截,還是要留給愛國者3型負責。韓國事實上兩種導彈都有,但因為射程不得不更貼近前線且作半固定陣地部署,受砲兵火箭武器攻擊的機會大增,(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就個人所見,第一個情況比較接近現實,畢竟很多跡像表明韓國一早就在做相關技術儲備也數次拿來進行威恊;第二個情況技術上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能夠搞出上升段攔截能力也是盟友所期望的,但韓國在發展中段攔截上的訊息太少,推理上有合理性,但缺乏足夠實質證據或實驗成果支持。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