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編按:被烏軍炸動的據說是馬克耶夫卡一間中學的校舍。(網絡圖片)
2023年伊始,俄烏衝突又有新動向,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2日證實,烏克蘭軍隊趁著俄軍士兵歡度新年的時候,用火箭炮對頓涅茨克的馬克耶夫卡一個俄軍方臨時部署點發動偷襲。該處據點在1日淩晨遭到烏方「海馬斯」多管火箭炮打擊,俄軍在此次襲擊中已有63人死亡。這是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俄軍罕見承認的單次重大人員傷亡。
編按:海馬斯獨特之處在於身上有多種導航與戰術網絡系統,自動化更高、操作更簡易,也更容易由作戰網絡中取得敵方資料並獨自進行攻擊,攻擊反應速度和撤退的能力遠比傳統砲兵火箭以一整個營進行彈葯基數射擊為高。(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屢創俄軍的「海馬斯」
2023年1月1日00:02時,馬克耶夫卡的俄軍尚在收看普京的新年致辭,烏克蘭就發起襲擊,由於該地點部署大量武器、彈藥,導致俄軍傷亡慘重。烏克蘭方面表示,其對死亡人數約有400人死亡,遠高於俄方公佈的數量。自從烏克蘭從美國拿到「海馬斯」火箭後,多次給俄軍造成重大傷亡,作為一款問世20年而且只是具備簡單制導能力的火箭炮,為何能屢次重創俄軍,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可俄軍卻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海馬斯」這條河。
編按:和作者理解有些不一樣,初冬烏軍攻勢停頓後,戰線重點就轉移到馬林卡、巴赫穆特和蘇勒達爾,尤其是後兩者。俄軍及瓦格納僱傭兵利用秋天時已佔領的西邊高地作為砲擊兩市的陣地。由於兩市均是頓巴斯前線的重要節點,逐吸引很多烏軍部隊防守,而砲擊又不斷消耗烏軍戰力,現時就算西方傳媒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台絞肉機了。(網絡圖片)
今次襲擊地點位於頓涅茨克地區,這段時間的俄烏局勢中,烏克蘭軍隊延續去年秋季以來在西部地區的大規模反攻,頓涅茨克地區一直都是烏軍都重點進攻方向。烏軍此次襲擊,表明其在頓涅茨克方向仍囤積大量兵力,似乎也暗示了其在新一年初的主攻方向。儘管俄烏雙方在入冬後的戰線趨於停滯,但雙方在該地區的交火十分激烈。
事實也證明烏軍對該地區的情報工作以及兵力滲透很成功,已經多次在該地區對俄軍實施過成功的偷襲。包括去年12月底,由俄國家航太集團前總裁羅戈津等要員組成的軍事顧問小組,在頓涅茨克所住的旅館遭炮擊,羅戈津背部受傷。還有去年12月初,頓涅茨克議會議員瑪麗亞·彼羅戈娃在烏軍襲擊中身亡。過去一年以來「海馬斯」給俄羅斯造成的麻煩,遠遠超出許多人的想像。據統計截至目前,烏克蘭已使用「海馬斯」火箭炮至少摧毀了俄軍數十座大型彈藥庫和指揮所(編按:主要是烏軍自己的消息),對俄軍的兵力集結地和後勤基地造成極大威脅。
編按:俄軍不是沒有克制海馬斯的東西,例如輕量化的重型砲兵火箭龍捲風G型,而且也配備衛星導航遠程火箭,甚至比部分海馬斯所用火箭型號遠,但因為產量少,而且周邊支援系統對於遠離戰線的目標反應還是比較慢,海馬斯還是容易撤退,故到此時M777已有多台被毀甚至被俘,但海馬斯可能只有一台被擊毀而已。要對付神出鬼沒的海馬斯,除了是有同樣系統而射程更遠的反砲兵火箭系統外,還是要有效的無人機打擊系統應付。(圖片來自連結1)
這些目標,通常位於戰線後方約一百公里的縱深地帶,超出一般榴彈炮的射程,而且這些區域通常警戒森嚴,即便利用特種部隊突襲也很難取得戰果。但偏偏卻被「海馬斯」屢屢得手,其背後反映的問題值得俄羅斯這樣的陸軍大國深思。
「海馬斯」優勢
對於俄羅斯以及蘇聯來說,火箭炮可以說是發源地,大名鼎鼎的「喀秋莎」、「冰雹」和「龍捲風」都堪稱開創火箭炮先河的代表作。單從炮火射程、彈藥種類、火力密度等傳統資料來看,美國的「海馬斯」多管火箭炮與俄軍火箭炮相比並沒有優勢,但「海馬斯」卻可以屢屢奇襲得手,主要在於快和準。
海馬斯其中一個特點,除了模組化箱火外,就是可自己進行裝填工作,不用其他作業車輛協助。現在同樣也能做自動裝填的,也就只有中國製的SR-4/5砲兵火箭。
速度快,在於「海馬斯」火箭炮採用輪式裝甲車運輸,跑得快,瞄準快,打得也快。在滿載彈藥的情況下,「海馬斯」的公路最高時速可以達到80至90公里,可以充分利用烏克蘭境內的公路網隨停隨打。同時,「海馬斯」能夠有效融入北約作戰體系,可以充分利用北約國家的衛星與情報系統提供的信息支援與座標信息。在完成發射後,「海馬斯」可以立刻撤離實施再次裝填,最短可以在6分鐘內完成裝填並進行下一次發射。
而說到准,俄烏戰爭中「海馬斯」的最大優勢在於其高度的信息化與快速機動能力的結合。在融入北約體系化的作戰網路後,這款武器擁有了幽靈般的特質,又增添了精准鎖定目標的性能。
編按:事實上俄軍的搜索攻擊系統仍可應付前線尤其火力獵殺區的情況,例如柳葉刀遊蕩彈葯就對前線烏軍的各類裝甲及高價目標構成很大威脅,但……柳葉刀真的無法打擊戰場後方近百公里目標。(網絡圖片)
而「海馬斯」最大的優勢,恰恰是俄軍最大的短板,從克里米亞大橋遭到破壞(編按:克里米亞大橋不是被海馬斯或無人機所破壞),到俄境內軍港與機場屢屢遇襲,再到前線高級將領與敏感要地多次被精准「點名」,俄軍現代化態勢感知能力的不足已暴露無遺,其偵察定位能力和即時反應能力都難言出色。
俄軍一個月前宣稱獲得「新軟體」,能夠在「海馬斯」襲擊發生第一時間反追蹤並摧毀這些火箭炮。然而,烏軍的「海馬斯」在襲擊成功後全身而退,可見俄軍的所謂「新軟體」實戰效果令人懷疑。
編按:需要指出的是,烏軍的能力也比較一般,尤其他他們雖有相當多西方武器,但因為和原有制式不合、缺乏訓練及現地維修能力,很多時候現地維修也難以進行,結果損壞不是要拉到波蘭修,就是要現地直接放棄。(網絡圖片)
俄軍此次遭受的慘痛損失,反映的絕不是某一單項裝備上的差距,這次被襲擊更是突出反應了俄軍自身的問題。
人員素質鬆懈:現代戰爭由於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和信息情報能力的提升,現代戰爭中稍有疏忽就可能被敵方點殺。所以現代戰爭對軍隊的專業素養要求極高,包括作戰部署、行軍方式、反偵察能力、軍人職業技能、作戰意識、戰鬥作風、訓練水準等多個方面。俄烏衝突中俄軍充分暴露了在面對技術水準高於自己的對手時,戰鬥人員軍事素養的劣勢。就說本次襲擊,有傳是一名俄羅斯動員兵在網上和社交軟體上亂发自己的行蹤,而且留下了具體的位置信息,導致這個臨時屯兵點被曝光。而在對方火箭炮的射程之內,竟然是一場1000多人聚集的新年晚會,稍有軍事素養的軍隊都不可能允許在高強度的戰爭中舉行這種活動。俄軍更有必要嚴肅軍紀,嚴管一切手機和電子的產品配備。
編按:俄國動員兵主要是已退伍的老兵,戰技稍加鍛練重溫應該沒有問題,但已經復原重回社會很久,很多習慣也不是一時三刻能改回來。(網絡圖片)
武器裝備落後:現代戰爭中非常強調信息化作戰,即軍隊通過衛星、偵察機、預警機、電子干擾機等信息化手段對敵方進行立體化多維的打擊。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動用了200多顆民用衛星,為烏克蘭提供情報服務,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馬斯克的星鏈衛星。而在這方面俄軍的反應基本為零,既無法干擾對手更談不上摧毀。即使在軍隊發出預警後,也缺乏對來襲武器的有效攔截手段。
編按:事實上比較舊的飛彈的確可以應付海馬斯的火箭彈,畢竟彈道是簡單拋物線兼通常不超過音速,但存彈數、攔截率及所處位置是否剛好有效攔截,也是個嚴重問題,例如這種短程彈稍為部署遠一點,那火箭彈就很容易突破其飛行包線直奔目標。圖為蘇聯時代的短程防空導彈9K-35,最新的改良彈種都是1989年出廠了。(圖片來自連結)
根據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的發言,此次烏軍一共向俄方發射6枚「海馬斯」火箭彈,俄方攔截了其中2枚火箭彈,另外4枚帶有爆破彈頭的火箭彈擊中俄軍臨時部署點。這說明了俄軍的警戒系統是有效的,但是發現了卻無法進行有效的攔截已經讓人無語,而更讓人失望的是沒有對被襲擊地發出警報,可見俄軍的信息化水準真的是大踏步地倒退。甚至還不如二戰時期的水準。
編按:需要指出的是,海瑪斯227MM火箭的彈頭並沒有很大,大約就23公斤左右,之前試過攻擊頓涅茨克民用混凝土建築時就只有把樓頂炸出一個小洞,就算擊中,只要有較好掩護都不會構成重大傷亡,今次能炸塌整座建築,估計是擊中了樓宇中的彈葯擺放處而發生殉爆所致。(網絡圖片)
現代信息戰這一歷史性的軍事變革,最早是由蘇聯的奧加爾科夫元帥提出的,而在蘇聯解體前也是由蘇軍最早開始進行實踐。當年奧加爾科夫元帥為此不惜自降身價從蘇軍總參謀長的位置上屈尊去蘇聯西部軍區當司令員,率先在蘇聯兩個軍第5近衛軍和第48近衛軍裡進行軍隊的信息化改革嘗試。結局大家都清楚,儘管實驗證明奧加爾科夫的正確,很可惜不論是蘇軍還是俄軍都沒能繼承他的遺志,當年繼續這個軍事改革並使之發揚光大的,卻是蘇軍的老對手——美國。
編按:80年代初期的奧加爾科夫元帥雖然在蘇聯半導體不太優秀的情況下,仍然熱切倡導資訊化作戰,及後蘇聯在發展新世代坦克時都有嘗試進行類似的努力,例如477A型鐵鎚坦克就嘗試引入團級的早期戰情資訊分享及指揮系統。只是這種火力和觀瞄系統相當先進的次世代坦克連全系統總測試都未開始,就因蘇聯解體而終止發展。(網絡圖片)
有道是,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偶爾的失誤確實無法避免的,不過俄軍這匹跛馬總是三條腿走路。俄軍要想實現普京大帝夢想中的輝煌,要走的路還很長,首先要做的是讓俄軍這匹老馬恢復四條腿走路的技能。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