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編按:SU-27SM重型戰鬥機是原有SU-27S的航電射控升級版本。在前蘇聯時代是作為具高機動性、針對入侵蘇聯領空高機動目標的重型攔截機設計的。(圖片來自連結)
近日,美俄兩國軍機在克裡米亞地區上空上演格鬥大戲。事情雖然過去近兩周,但熱度未減,值得再次複盤。
「死神」墜毀
俄羅斯國防部發佈消息稱,3月14日,俄軍在克裡米亞半島地區水域上空發現一架美國「MQ-9(綽號:死神)」無人機向俄羅斯國境方向飛行。不久之後,「MQ-9」無人機在劇烈機動下失控,隨後落向水面失事。美方也發佈通報稱,美軍「MQ-9死神」無人機在黑海附近被俄羅斯摧毀,並完全喪失使用價值。
編按:由羅馬尼亞肯皮亞圖爾濟市空軍基地起飛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所屬MQ-9偵察機,按飛行路線圖看似乎是直奔克里米亞半島的塞凡堡而來。由事後的打撈地點看,這俄方的消息所言非虛。(圖片來自連結)
對於此事件,美俄的說詞表達了不同的看法與立場:美國歐洲司令部認為,當時這架美國無人機在黑海水域國際空域執行例行任務,但俄軍升空監視跟蹤的「蘇-27」戰機進行了「不安全機動」,導致兩者相碰,或者俄軍戰機使用機載武器,導致這架無人機失事。
俄羅斯國防部表示:由於無人機在莫斯科時間09時30分時,在該區域動作過猛,「MQ-9」無人機失控飛行失去高度並與水面相撞。俄羅斯「蘇-27」戰機沒有使用機載武器,更沒有與無人機發生接觸,安全返回基地機場。”
冷戰時期,蘇聯和北約曾經在巴倫支海上空上演過一次激烈的空中對抗,當時亦是一架蘇聯的「蘇-27」戰機,在對挪威的「P-3B」反潛機進行攔截時,用自己的尾翼在「P-3B」飛機右一號發動機下鎅出一條長隙,導致該飛機幾乎當場墜海的事件,從而在誕生了冷戰的一個名場面——「巴倫支海手術刀」。
編按:巴倫支海手術刀事件中,挪威P-3B首次拍得SU-27的清晰照片,同時也在17分鐘的糾纏中「領教」了該機的靈活性和低速操控能力。(圖片來自空軍之翼網站)
這次「MQ-9」無人機墜毀事件,被媒體稱為「黑海手術刀」。但美國說的「蘇-27」戰機故意去碰撞「MQ-9」無人機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這種碰撞尺度掌握不好的話,「蘇-27」戰機也會失事。因為「蘇-27」戰機速度明顯是快的一方,高速碰撞低速目標對於高速的一方是非常危險的,時機、準確度很難精準把握。而「蘇-27」戰機用機載武器射擊也不會發生,畢竟現在的美俄關係敏感,若非俄方想主動挑起與美國的軍事衝突,俄羅斯將會儘量克制。
至於美方指責「蘇-27」戰機進行了「不安全機動」,這種可能性還是有的。因為要逼迫「MQ-9」無人機改變航線,不做出大一點的動作根本沒有效果。「蘇-27」戰機可能會動作會大一些,但要說這就是「不安全機動」,也是有些誇大。
1988年巴倫支海手術刀事件的分析片段
刻意還是無意
死神無人機這件事發生後,美軍公佈了一段無人機墜毀前和俄軍「蘇-27」戰機遭遇的視頻,網上各種文章和報導也很多了,分析墜毀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幾點:
第一,俄羅斯的「蘇-27」戰機用氣流引發「MQ-9」無人機的墜毀,理由就是美軍公佈視頻中,「蘇-27」戰機從「MQ-9」無人機的後面高速接近,在靠近「MQ-9」無人機時突然向左上方拉起,這個動作引發了氣流紊亂,從而讓無人機進入尾旋引發墜毀,就像電影《壯志淩雲》中湯告魯斯飾演角色墜機的那一幕。但「MQ-9」無人機不是小型無人機,而且有著超長的機翼,不會輕易進入尾旋。即使「MQ-9」無人機失去動力,憑著那對超長的機翼也會像滑翔機一樣進入一段滑翔過程,不會馬上墜毀,所以這個原因不能成立。
編按:負責進行監視及攔截的黑海艦隊所屬SU-27SM戰鬥機,正在放油到MQ-9上,使其發生故障。片段乃西方所指稱「撞擊」前的一刻。(圖片來自連結)
第二,「蘇-27」戰機在靠近「MQ-9」無人時,利用噴油點燃「MQ-9」無人機導致其墜毀,理由也是因為視頻中「蘇-27」戰機最後靠近「MQ-9」無人機,拉升過程時在空中釋放了燃油。由於「MQ-9」無人機的進氣口正好位於機身的上面,「蘇-27」飛行的角度來看其釋放的燃油恰好有機會從「MQ-9」無人機的進氣口進入發動機。而戰機使用的都是航空煤油,它的特點就是燃點比較低,機緣巧合的話,確實有可能使「MQ-9」無人機著火。只是它的成功幾率太低了,需要多重條件的疊加,過程中的不可預知性太大,刻意人為的可能性不太大。
編按:其實撞擊說不是沒有問題,反而是問題不少,MQ-9的螺旋槳十分靠近垂尾,若SU-27的巨大機身撞上螺旋槳,不但槳葉會斷(而且是全斷,而不是兩槳葉彎曲),垂尾必定也和SU-27機身撞在一起,兩機很大機會會立即墜毀。這更可能是SU-27的強烈高熱尾氣噴中了螺旋奬。讓其變形並減少升力或變形成倒槳。(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第三,「蘇-27」戰機和「MQ-9」無人機發生接觸甚至碰撞,從而導致無人機的墜毀。持這一說法的人不少,依據就是視頻最後「蘇-27」拉升機動後,「MQ-9」無人機的畫面就是開始定格,大概率可以判斷從那一刻開始「MQ-9」就開始墜落。另外視頻也很清楚顯示,當時這架「蘇-27」戰機掛架上的四枚導彈依然還在,說明俄軍機並沒有對「MQ-9」發射導彈。所以很可能是彪悍的俄羅斯飛行員再次上演的「手術刀」戰術,目的就是幹掉這只討厭的「烏蠅」。
筆者也是傾向於第三種看法,但是不太認為這次碰撞是俄軍有意而為之的行動。原因很簡單,「手術刀」戰術操作非常危險,時機、準確度很難精準把握,很容易造成己方機毀人亡,風險極大。如果說俄軍的目的就是要做低這架「MQ-9」無人機,應該有很多方法,沒必要擔這麼大的風險。所以這是一次俄軍驅逐美軍無人機的行動,只是行動中發生意外接觸,導致的「MQ-9」無人機墜毀。
編按:最近幾個月烏軍主力多被調到阿特穆前線並多受嚴重損失。為扳回劣勢可能會於溶雪期過後(五月初)於札波羅熱地區發動大攻勢,同時也利用上西方提供的主戰坦克(然而兵員也只能算倉促成軍並只能接受速成訓練),俄軍同時也調入更多防禦兵力,同時加強空軍的精確導引武器攻擊。這時候俄軍似乎更加不想札波羅熱俄促區的目標被MQ-9抵近偵察。(網絡圖片)
淨空行動
這次俄軍對美軍的「MQ-9」無人機採取異乎尋常的激烈攔截動作,背後的原因才值得深究。自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的各種偵察機在這一帶執行了多次任務,俄軍的慣例都是升空伴飛或和監視,從未見過俄軍如此的大動干戈,為何這次俄軍採取這麼激烈的行動,以至於冒著一架己方飛機和飛行員損毀的危險,答案到3月19日的一則新聞才揭曉。
3月19日克裡姆林宮發佈消息稱,俄羅斯總統普京18日在訪問克裡米亞後,乘坐直升機飛往頓涅茨克的馬里烏波爾市,於當夜親自駕車載著副總理胡斯努林視察該市,在城市的幾個街區轉了一圈。很明顯,俄軍飛機這次之所以對美軍飛機表現的如此敏感和激烈,就是出於普京的安保工作需要。
編按:普京3月18日晚親自駕車由羅斯托夫方向進入馬里烏波爾,探訪當地居民並視察重建情況。西方媒體指其只是做SHOW,有意無意的抹掉兩件事:1. KGB的特工訓練中,駕駛技術是其中一項必修課;2. 馬里烏波爾一直是俄裔人為主的烏克蘭城市,而前八年當地被烏克蘭民兵(主要是亞速營)管治,對當地俄裔而言絕對不好受。(圖片來自YOUTUBE擷圖)
俄烏戰爭以來,美軍利用自己在電子戰方面的優勢,多次給與烏克蘭方面提供精確的情報;烏軍也利用美軍的情報,對烏克蘭東部地區和克裡米亞發動過多次襲擊,造成俄軍的重大損失。這次對美軍機的激烈行動,明顯就是俄軍對美軍的警告,也是為普京的突然來訪的一次淨空行動。畢竟萬一烏克蘭那邊沒管控好自己的部隊,利用普京巡視克裡米亞時發動偷襲,後果將不堪設想。從美軍事後的反應來看,似乎美軍也接收到了這個情報,並沒有對俄軍採取對等行動,甚至在公佈相關視頻時,也對「MQ-9」飛機傳回來的資訊進行了修訂和刪改,而且後續的新聞發佈上,發佈的僅僅是CG製作的動畫。
雖然美軍在這次對抗中明顯落於下風,但絕不會就此收手,美陸軍駐歐洲前司令赫特林(Mark Phillip Hertling)中將表示:今後美軍無人機將不會在單獨飛行,這是否預示,今後黑海上空將會有更多大戲上演。
編按:不過,俄軍黑海艦隊在MQ-9墜毀後兩日即大舉出海打撈殘骸,且亦相信亦已打撈到該無人機,打撈位置離塞凡堡已有70-80公里遠,但美機似乎沒有出動干涉之類,只是遠距離監聽,似乎暫時也未想鬧大事情呢。(圖片來自HI Sutton)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