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中國將於福建沿海實施三天禁飛區 疑雲重重

2023-04-13 01:06:07 最後更新日期:2023-04-13 14:00:08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470 26723 886550發射中的長征四號丙型火箭。長征四號系列一直是發射3噸以下級別載荷的主力火箭,尤其是極軌 / 太陽同步軌道載荷。(圖片來自)

 

昨天中午路透社透露「四名在中國境外(原文:Outside China)知情人士」告知,北京方面打算在16-18日於台灣北部的空域實施禁飛區,時間為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2時。報道引述消息指事件很罕見,又指可能會影響亞洲區航班的飛行之類,隨後台灣方面亦證實在11日收到相關電報通知。

直至下午,事實又急轉直下,首先台灣當局指在抗議過後,北京方面願意將時間縮短至27分鐘,而差不多同一時間,中國航空管理當局公報4月16日協調世界時01:28-01:56(北京時間上午09:28-09:56)在兩個區域實施禁航通告,時間長度也只有27分鐘,有航空發燒友對應北京先前要求禁航的地點再連成一線,則起點明顯是山西太原航太發射中心;加上禁航時間只有27分鐘,故很可能就是衛星發射事件。

339278892 559312789397158 1474749259388817316 n一名航空發燒友的記者Duan Dang根據北京方面下午發出的內陸地區416日兩處飛行禁區地標繪製的地圖,並指出北京「要求」台北飛行情報區進行空域管制的地區大約可能在哪處,作者唯一的問題是以為發射點是在酒泉,但第一禁航區事實上就在太原發射場上空。北京方面「知會」的原因很可能是……該飛行情報區是台北飛行情報區的管制範圍,若照國際航空協議,禁航區當然應是由該區自己發出的。若北京執意軍演,那他們可以自己對外發佈,根本不用事先知會。事實上,台北飛航情報區收到來自國內的服務電報,很可能就是要求在這段時間內準備發出空中警報,以避免第二節火箭重返大氣層時可能發生事故。(圖片來自連結1)

 

事實上,翻查維基百科的List of spaceflight launches in January–June 2023條目,會發現4月16日山西太原航太發射中心會發射一枚長征四號丙型火箭,時間也在禁飛區的範圍內,而且早在2月23日就公報了發射計劃。

FY 3A 3B 3C 3D 3E 3F 3G風雲3號系列氣象衛星的框架星外觀,各型的不同,只是是看上面裝備的任務模塊,故外觀上基本都是相同的。(網絡圖片)

 

今次所發射的衛星為風雲3G型氣象衛星,主要任務為「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主要用於災害性天氣系統強降水監測,提供全球中低緯度地區降水三維結構資訊」。根據過去經驗,風雲3號衛星系列是極軌 / 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由於要繞南北極運行,其軌道和赤道保持98度夾角,故火箭發射都幾乎都要走極南路線。對於極軌 / 太陽同步軌道而言,由較高緯度地區發射較有優勢,所以通常都由太原或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負責,不過酒泉發射場平日有較多軍用發射任務,加上現時也正在為神舟16號5月升空及4月底一枚快舟火箭發射進行準備,故由太原發射中心接手也十分合理,而且長征四號火箭和風雲3號系列大部分發射地點也在太原,也算上駕輕就熟了。

33927889利用禁航區再繼續畫出延長線,就算中途有變軌,衛星入軌仍然是直奔南極而去的。(圖片修改自GOOGLE MAP)

 

 

當然,今次也有一些奇怪地方:

1. 過去長征四號系列 發射極軌衛星,第二節火箭燒完後的丟落地點都在較遠的菲律賓海西部地區(福崗或馬尼拉飛行管制區),為何今次會給拉到接近沿岸處?這有可能和全新的風雲3G型衛星重量改變有關,和過去E型和F型動輒10至11台任務載相比,風雲3G的任務相當特化,儀器也只有……4台,可以假設其重量會大幅減輕,這會導致發射軌道調整並讓載荷以更高、更快的軌道上升,故有可能導致第二節火箭在更近岸的地點墜回地面。

2. 液燃運輸火箭的準備時間始終較長,但確定發射日期與時間後,需要實施禁航禁飛的時間其實相當短,其警告也只會在發射前36小時至3天內發出,但……路透社所謂「四個知情人士」(連甚麼國籍都不知道)是如何得知要封三天?是情報來源出問題、有人誤譯資料或理解錯誤,還是故意引發航空界恐慌?(PS, 有航空發燒友指出,因為火箭發射有所謂發射窗口,若第一天因故延遲,可能要選隨後兩天相約時間發射,故一般先預留數天,若第一次就發射成功,其他禁飛區時間就可立即取消)

 

d5100623 22020年8月25日,Twitter 著名法國軍事博客East Pendulum根據北京飛航管制區發出的NOTAM 1A3325/20通告所繪畫的導彈演習發射地、推進段墜落地和落海地點 / 演習區。由於相關幾個飛航情報區都在中國航空交通管制部門責任區內,故NOTAM都是他們發出的。另外,若參考去年8月中國發出的導彈試射 / 軍演禁航通知,可見到都是三日,但若大家不是金魚腦,會記得當第一天中午導彈發射完畢後,禁航通告就立即取消了。(網絡圖片)

 

3. 台灣的「交通部」 聲稱是收到中國民航部門11日以服務電報(SVC)通知相關事宜,但收到類似「通知」的日、韓以乎並沒有提及時間長度問題,現時也無從得知美國航空部門是否收到相關電報,路透社更是只是由「4名知請人事」得知,這份服務電報真正的內容究竟是怎樣?

4. 「交通部」聲稱經過抗議並要求解釋之後,又稱對方「願意」縮短至27分鐘。如果內地航天當局一早就決定於當天發射衛星而火箭發射需要禁飛的時間又很短,那麼所謂「願意」,究竟從何而來?另外,路透社更多是報道台灣官員及那四位連國籍都不知道的消息提供者的意見,且台灣官員在整件事中的地位異常突出,其他國家持份者甚至美國與中國在內都好像一臉妄然似的;更有甚者,「交通部」的姿態甚高,甚至好像經事件向所有涉及事件的持份者「邀功」(請留意路透社的內容,這不是小弟猜的)

42400116 905事實上,預計的火箭第二節的墜地點也有相當密集的空中交通情況,若越過宮古島範圍,空中交通就會變得非常稀疏。(網絡圖片)

 

總而言之,事件因為台海及中美緊張局勢,而變得愈加「羅生門」起來,而且事件中除台灣外,其他持份者好像特別沉默,真的非常離奇。

發佈於 新聞熱點
By 2023-04-1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