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石琪﹕全球百大電影之首 「一樓一珍」離奇

2023-05-25 15:35:05
石琪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2305252《珍‧迪曼》(Jeanne Dielman)海報及劇照

去年冬,英國資深電影雜誌《視與聲》(Sight and Sound)公佈歷來百大電影(The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的選舉結果,第一名是少為人知的比利時法語片《珍‧迪曼》(Jeanne Dielman),爆出大冷門。

《視與聲》由1952年開始選舉「百大電影」,然後每隔十年再選一次,不斷增添投票「選民」,包括影評人、電影人、節目策劃人和學者等。2022年是第八屆,世界各地選民多達一千六百三十九人。

相信大多數影迷沒有聽過《珍‧迪曼》,坦白說我也「一頭霧水」,雖然評介電影超過半世紀了,自以為對世界名片並非完全孤陋寡聞,亦應邀參加《視與聲》今次和上次評選百大,但必須承認對《珍‧迪曼》完全無知。

然後找資料,上網看到該片。《珍‧迪曼》並非新作,早在1975年由比利時女編導桑桃‧艾格曼Chantal Akerman 拍成,全名是《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珍‧迪曼, 布魯塞爾 1080, 商業堤岸街23號)。最初評論有彈有讚,並非一鳴驚人,曾經長期只有小眾留意,逐漸成為cult片和「女性主義」名作,到了廿一世紀更被某些影評人力捧,現在就一飛沖天了。

這是「一樓一鳳」劇情片,女主角珍‧迪曼在布魯塞爾的住家接待男客。不妨「打油式」把該片稱為「一樓一個阿珍姐」,亦可稱「一樓一珍」, 「阿珍媽」,因為她是寡婦,與一個讀中學的兒子相依為命。線上看此片,可找《讓娜‧迪爾曼》,此乃大陸譯名。

各地各式妓女片很多,難以勝數。這一部特別之處,除了幾乎毫不色情,還十分「悶藝」。片長201分鐘,拍攝「阿珍媽」的三天生活。她是好眉好貌、溫文有禮教的好媽媽,並非「邪牌」,而是正牌好師奶,與街坊鄰里相處良好,每星期只在幾個下午接熟客。

三個多小時,詳細顯示女主角的日常舉止,很規律化。主要就是開門關門、打掃、煮飯、洗澡,亦代鄰居照顧嬰兒。傍晚兒子回來一起吃飯,閒談一下。亦有出街購物,上落電梯,買菜買鈕扣之類,重重複複。重複最多是在家中由廳入房,由廁所到廚房,每次出入必定開燈關燈。此片給我印象最深,就是「阿珍媽」做足「節省電力」的老規矩。

全片都採用平視、中景的靜止鏡頭,故意單調重複,節奏緩慢。接客情景其實不多,照例開門關門而已。觀眾要很有耐性,才看到女主角逐漸由平常正常變為煩燥不安,臨尾才有接客床上戲,以及殺人高潮。

我的觀感,是《珍‧迪曼》另類反主流,還反故事,刻意用平平無奇作風拍成與眾不同的「奇片」,完全表面現象化,不求深刻和巧妙,對主角行為不加任何詮釋,不作心理分析,跟多數講故事者「好像上帝全知全能」大有不同,這方面無疑比較罕見。但我認為此片談不上啟發性,更無革命性,而且着跡地為悶藝而悶藝,被選為「百大電影之首」實在離奇,甚至離譜!

事實上,很多電影比此片有創意.有啟發、有影響得多,相反,此片顯然受到不少前輩名家影響。——平視中景靜止鏡頭,當然學小津安二郎,小津1953年的《東京物語》已經使這種鏡頭獲得國際讚賞,成為經典。——法國大師布烈遜 Robert Bresson 是「簡約主義」典範,單調而不凡,布烈遜1960年代拍成《驢子巴特薩》(Au Hasard Balthazar, 1966 )和《慕雪特》(Mouchette, 1967)都是描述苦命女性的傑作。——1962年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 的妓女片《賴活》(Vivre sa vie),是法國新浪潮名作之一。——1967年布紐爾Luis Bunuel《青樓紅杏》(Belle de Jour )是富家少奶秘密往妓院接客的名片,卡芙蓮‧丹露 Catherine Deneuve 主演。這些都是珠玉在前的著名例子。

至於「女性主義」,此片主角是女性;編、導、製、攝影、剪接等亦是女性;但除此之外,我看不出對女性狀況有什麼特殊表現。其實「性工作者」不限於女性,做人的生活方式亦難免重重複複。片中「阿珍媽」做一樓一鳳賺錢是自願,並非逼良為娼,亦不是窮困得無路可走,必須賣肉養兒。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歐洲女性有各式工作機會,片中便有不少女店員。

女主角是「個體戶」,接不接什麼客自己決定,沒有受到變態凌虐。最後她忽然殺死一個嫖客,原因不明,也未必需要什麼原因。總之世上很多血案是內心積壓,精神有問題,於是隨機殺人,男人女人都可能失控行兇,男兇手肯定多過女兇手。因此我認為此片除了拍攝者是女性之外,談不上 "女性主義"。

為什麼此片被《視與聲》選為百大之首呢?我不知道票數怎樣,只知道投票者每人選十部片,不分名次,都是一分。千多個投票者各有各選,很分散,大概較多人選該片為十大「之一」,不一定是他們心目中的第一,或許只是第十,統計起來就變為第一。

無論如何,任何電影評選都只是遊戲,像選美各花入各眼,跟有明確勝負標準的體育比賽不同,大家湊湊熱閙好了。何況世界各地百大、十大電影選舉很多,《視與聲》是其中之一,是否權威見仁見智。

必須提提主演《珍‧迪曼》的黛芬.茜烈Delphine Seyrig,是全片台前幕後最有名氣的一位。這位女星早已演過法國不少名家名片,成名作是主演阿倫.雷奈 Alain Resnais 的《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at Marienbad, 1961,接着主演他的《繆里愛》Muriel, 1963, 亦參演杜魯福 Truffaut 的《偷吻》Baisers Volés, 1968, 布紐爾 Luis Bunuel 的《布爾喬亞的含蓄魅力》 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 1972, 等,以及美國名導演佛烈‧仙納曼 Fred Zinnemann 的《神探智擒職業殺手》The Day of the Jackal, 1997。黛芬‧茜烈拍片甚多,亦做過導演,1990年五十八歲病逝。

《珍‧迪曼》編導桑桃‧艾格曼 2015年在巴黎逝世,六十五歲,來不及知道《珍‧迪曼》被《視與聲》選為世界百大之冠。

( 2021年5、6月「百老匯電影中心」曾舉辦「艾格曼回顧展」, 可惜我錯過了。)

關於世界百大或十大電影,還有其他可談可議之處,他日再談。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3-05-2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