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編按:由長征2F搭載,正直奔天宮太空站的神舟16號太空船。(圖片來自連結)
5月30日9:31時許,「神舟16號」飛船發射成功,6個多小時後,與距離地面高度400公里的中國空間站實現交會對接,當「神15」與「神16」乘組在太空擁抱時,中國的空間站正式進入應用和發展的新階段,空間站首次進駐專職航太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回首間,神舟系列飛船已經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太24年逐夢太空之旅。
編按:1961年,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Восток-1)太空船,由東方號火箭發射升空,成為第一名太空人,也讓美蘇載人太空競賽開始。(圖片來自連結1和連結2)
中國的「星戰計劃」
自從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太空船進入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宇宙空間的人起,中國就開始討論自己的載人航太計劃。1963年,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眾多科學家提議,中國載人航太計劃開始進入論證階段。隨著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於1970年4月24日由「長征1號」火箭成功發射入軌,同年的中國的最早的載人航太計劃就提交最高領導層審閱。當時的計劃叫:「曙光1號」,代號為「714工程」,之所以叫「714工程」是因為該計劃是1970年7月14號遞交中南海並得到同意立項。
編按:「714工程」「曙光1號」太空船外觀,原預計1979年發射並由長征2甲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計劃後來處於凍結狀態,過了20年左右才再開,時運載火箭也變成長征2F型了。(圖片來自連結)
計劃中的「曙光號」飛船可乘坐2人,類似美國的雙子星座飛船,按計劃飛船原定於1973年發射。但是,由於當年國力不足以及相關配套工程滯後等因素,「曙光1號」最終於1972年5月13日被迫取消。雖然計劃被取消,但是該計劃的經驗和一部份配套工程得到保留,這其中包括「遠望」系列監測船隊的建立,同時也加快了對返回式衛星的研製,當時中國在全國空軍裡選拔了88位飛行員,作為中國的首批預備太空人進行培訓,這些都對以後的中國載人航太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編按:70年代時,中國選拔的最早一批太空人。(圖片來自連結)
中國的「714工程」不但有「曙光1號」飛船,還有太空穿梭機的研製計劃,而且還有兩種型號:「天驕1號」和「長城1號」。之所以搞出兩個型號,是因為「天驕1號」是普通的太空穿梭機,而「長城1號」則是武裝型太空穿梭機,按照計劃它是可以攜帶武器上太空進行太空作戰的,這一構想比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都要早10年。
1975年11月26日,當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將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尖兵1號」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11月29日衛星成功回收,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返回式衛星的成功是載人航太的基礎,隨後關於中國載人航太的計劃再次被提上排程。
編按:863計劃,即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986年3月提出並批准的一項高新科技發展計劃863計劃是以政府為主導、以一些有限的領域為研究目標的一個基礎研究的國家性計劃,並主要分成八大部分。計劃在1990年代開始開花結果,並於2016年正式結束,其成果對於中國高新科技進一步的研發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圖片來自連結)
從「714工程」到「863計劃」
不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決定中國今後的工作重點是發展國家經濟,很多科研計劃和項目都相繼被取消。雖然可惜,但是鑒於當時的中國經濟實力也屬實無奈,載人航太計劃也因為耗時耗資巨大被暫時擱置。
1980年以來,全球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影響,引起了經濟、社會、文化、政治、軍事等各方面深刻的變革。許多國家為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都把發展高技術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惜花費巨額投資,組織大量的人力與物力。1983年美國提出的「戰略防禦倡議(即星戰計劃)」、歐洲「尤里卡計劃」,日本的今後十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等,對世界高技術大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震動。
2016年時公佈的一項863計劃的空天飛機研究方案。這方案後來演變成騰雲計劃。有指中國的空天飛機接近X-37B,但就現時正式公佈過的資料來看,有可能是更接近圖中的子機。(網絡圖片)
1986年參考美國提出的星戰計劃,中國的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向國家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準,發展中國高技術的建議。當年的3月份經過鄧小平批示,國務院批准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按照慣例,1986年3月份通過的計劃,被命名為「863計劃」。
根據計劃,考慮到今後中國載人航太事業的發展前景,在中國航太系統內部保留了兩個載人工程和深空探索的研製團隊編制,以進行論證和研究,並繼續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的發展。這兩個團隊分別是:代號「863-204」的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代號「863-205」的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系統,這兩個系統就是支撐今天中國載人航太計劃的基礎。
編按:錢學森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彈道學與運載火箭,但對載人航天和近地軌道太空活動都積極推動,並在改革開放初期的863工程中大力推動「863-205」載人空間站工程項目。右圖為早期中國載人空間站設想。這工程最終成為天宮空間站工程。(圖片來自連結)
神舟飛船與中國空間站
時間到了1990年代,隨著中國國力和經濟的逐步提升,重啟飛天計劃的呼聲日益高漲,當時由錢學森等一大批中國航空航太科學家提交的載人航太計劃再次上報中國最高領導層。這次中國的載人航太工程終於修成正果,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准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按「三步走」發展戰略實施,中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921工程」宣佈立項。該工程正式上馬時,中央就提出了「爭8保9」的奮鬥目標, 即1998年要在技術上有一個大的突破,1999年要爭取飛船上天。
編按:1999年發射的神舟1號載人飛船,事實上是個有部分載人飛船裝備和部分配重的測試飛船了。(圖片來自連結)
1999年11月20日,中國在酒泉發射基地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載人飛行試驗,「神舟1號」被發射升空。當然這次飛船裡面並沒有載人,只是試驗和論證飛船載人航太的可行性,而且當時的「神舟1號」完全不具備載人的條件。2001年1月10日,發射的「神舟2號」飛船雖然初步具備載人飛行的條件,但是還是無法做載人飛行試驗,因為它沒有安裝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2002年3月25日的「神舟3號」驗證了中國載人飛船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的可靠性,本著孤證不成立的原則,12月30日中國發射「神舟4號」再次驗證飛控和生命保障系統,同時也進行全面的軌道系統飛行試驗和探測,直到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飛船上終於把中國的第一名太空人楊利偉送上太空。
編按: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實驗型軌道飛行器 / 太空站原型。(圖片來自連結)
按照當初中國載人航太三步走的計劃,第一階段,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階段,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階段,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批准《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載人空間站工程正式啟動實施。因此當2016年「神舟11號」飛船完成發射並驗證了太空人一個月的太空逗留後,從2016年到2021年五年的時間裡,中國神舟系列飛船完全沒有動靜。因為在飛船技術已經成熟的基礎上,當時的研製重點就是「天宮空間站」以及「天舟貨運飛船」。
編按:天宮太空站次期工程想像圖,最初工程會是在接駁艙的神舟飛船泊位處多對接一個新的、有四個泊位和額外休息間的接駁艙(修改自天和核芯艙),同時進一步增加太陽能光伏板數量。(圖片來自連結)
現在,中國的空間站和天舟飛船均已按部就班的投入運營,中國的酒泉發射基地和文昌發射基地,分別承擔空間站的「客運」和「貨運」任務,第3、4批太空人和航太科學家的培訓工作也順利進行,而「神17」也進入應急值班狀態……中國的載人航太工程正按計劃有條不紊地展開。
回顧中國載人航太的歷程,從時間線來看中國對於太空的探索從來沒有中斷過,即使是在技術不成熟或者國家經濟不景氣的階段,中國也從沒放棄過航太技術的發展。正如網民說過:500年前我們錯過了大航海時代,所以失去了海洋。 300年前我們錯過了工業革命,所以失去過國土,今天我們絕不能再錯過大航太時代!因為我們的目標就是「星辰大海」!
編按:2023年10月才需要發射的神舟17號載人航天飛船,不過現時已調試完成,並準備作為天宮太空站應急救援用;若果太空人需要撤離(如預期爆發巨大太陽風暴)而神舟16號又發生故障,那就需要動用神舟17號進行快速撤離任務。(圖片來自連結)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