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編按:B-2轟炸機研發時其中一個主要戰術目的,是在核戰發生時突入蘇聯境內,追獵已經疏開佈置的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車,從而打擊蘇軍的第二波戰略打擊能力。(網絡圖片)
最近幾年許多軍事研究者在撰寫中文戰略論述稿件時,經常會援引「源頭打擊」這個軍事術語,以便搭配描述遠程火力投射作戰能力;而且該項用辭亦被濫用到只要對於敵手進行反制打擊,就胡亂套用「源頭打擊」用辭。但是不論如何,所有前述軍事論述稿件作者,從來就沒有以認真嚴肅態度,很負責任地為讀者介紹如何定義「源頭打擊」,其整體概念與其他類型作戰,又存在著何種關係。
編按:美國仍在發展中的極音速中程彈道導彈LRHW,雖然仍是針對固定目標,但由打擊速度及時效性而言,是一種源頭打擊能力相當強的武器。(網絡圖片)
尤有甚者,許多西方軍事專家,特別是美國軍事研究者對於中文軍事論述提出此等用辭,在政策對話時要求說明此等「源頭打擊」真正意涵,卻發現無法找到能夠直接翻譯此項軍事術語之英文用辭。而且確實在西方軍事準則與軍事術語辭典中,亦無法找到能夠直接翻譯成為「源頭打擊」之英文軍事術語或是用辭。
在繼續為《輕新聞》讀者說明「源頭打擊」作為軍事術語標準定義前,筆者必須先提醒讀者,由於針對戰區彈道導彈防禦思維,在本質上確實與反制空中來襲威脅之防空作戰相當類似,因此運用「源頭打擊」用辭,在討論針對敵方遠程火力投送陣地,主動遂行反制打擊時,確實是不可避免會援引許多防空作戰類似概念與用辭用語,讀者必須對此有所認識。
編按:空軍攻擊機場,為後續空地行動掃除反抗障礙,基本上是最早的源頭打擊模式。圖為美國陸軍航空隊在二戰後期攻擊日本帝國陸軍夜間防空戰鬥機之機場(網絡圖片)
基本上「源頭打擊」係出自《國軍軍語辭典》,而【源頭打擊】定義為:「以空軍兵力,攻擊敵國防或空軍戰力之發源處,爭取有利之戰略態勢,以利全般作戰之遂行。」
不過吾人亦可對比【攻勢制空作戰】:「發動一種盡可能的接近敵方空中武力根源,並予以摧毀、瓦解或限制其行動之作戰。」就會發現前述兩個用辭,其所表述理念確實相當類似。
其實從前述兩項軍事術語繼續衍伸,將其擴大成為運用各種火力投射作戰能力,而不僅限於運用“空軍兵力”,同時亦將目標性質擴大成為所有各類武力與作戰能力根源,而不僅限於“國防或空軍戰力”與“空中武力”,其實就能夠順利將防空、制空與導彈防禦,甚至再延伸至其他各類型反制作戰使其相互結合,並且可針對反制敵方戰力根源時,能夠統合用兵思維。
反輻射飛彈及由此發展出來、針對雷達在內戰場上強無線電源的野鼬任務(對敵防空壓制作戰 / SEAD),算是首種具針對性源頭打擊能力的戰術任務。圖為F-4野鼬機及搭載的第一代空射反輻射飛彈AGM-45百舌鳥。(圖片來自連結)
假若對比美軍軍事術語,在美軍聯合作戰教則(Joint Publication)編號JP 1-02之《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針對【offensive counterair】其定義為:「Offensive operations to destroy, disrupt, or neutralize enemy aircraft, missiles, launch platforms, and their supporting structures and systems both before and after launch, but as close to their source as possible. Offensive counterair operations range throughout enemy territory and are generally conducted at the initiative of friendly forces. These operations include attack operations, 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 fighter escort, and fighter sweep. Also called OCA.」
編按:蘇聯在二戰後開始發展更大規模更有效率的戰場防空系統,是促成源頭打擊的進一步加速及效率化的刺激。圖為能裝在較後期山毛欅防空導彈發射車的2K12M4型防空導彈(圖片來自www.ausairpower.net)
在此必須提醒,讀者若將美軍【offensive counterair】(攻勢制空)定義最初論述內容,對比國軍【攻勢制空作戰】所述定義,其實就會發現兩者意涵相當類似;不過美軍在定義【offensive counterair】後半段時,特別將其涵蓋範圍、發起源頭以及該項類型作戰所涉及範圍,其中包括攻勢制空打擊作戰【offensive counterair attack operations】、壓制敵方空防【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戰機護航【fighter escort】以及戰機掃蕩【fighter sweep】等各個子作戰任務項目在內,都逐項列出提供說明;如此確實更有助於幕僚作業以及讓閱讀者理解其真正意涵。
不僅如此,美軍更在相同準則中,分別定義【offensive counterair attack operations】為:「Offensive action in support of the offensive counterair mission against surface target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enemy’s air power capabilities. Any part of the joint force may be tasked to conduct or support offensive counterair attack operations. Also called OCA attack ops.」以及【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Activity that neutralizes, destroys, or temporarily degrades surface-based enemy air defenses by destructive and/or disruptive means. Also called SEAD.」。
編按:「攻勢護航」算是二戰那種轟炸機護航戰術的更積極版,護航戰鬥機在加油機支援下,前出至更遠的地方先掃蕩防空系統和防空的戰鬥機,讓轟炸機更順利穿越防空缺口。(圖片來自Air and Space Force)
同時再加上【fighter escort】:「An offensive counterair operation providing protection sorties by air-to-air capable fighters in support of other offensive air and air support missions over enemy territory, or in a defensive counterair role to protect high value airborne assets.」以及【fighter sweep】:「An offensive mission by fighter aircraft to seek out and destroy enemy aircraft or targets of opportunity in a designated area.」等所有【offensive counterair】子任務項目之定義。
很顯然前述美軍軍語【offensive counterair attack operations】(攻勢制空打擊作戰)所定義之作戰使命與涵蓋範圍,最接近《國軍軍語辭典》所定義之【源頭打擊】。不過其所聚焦之任務使命仍然侷限在攻勢制空作戰,同時任務目標亦僅著眼於敵手空權戰力;假若能將其涵蓋範圍擴大到任何敵方足以對我實施火力投射之戰力源頭,此時就會讓其意涵更加周延。而本文限於篇幅,就不再討論另外三個與【源頭打擊】無關之子任務項目。
由國軍的立場與戰術構想來看,他們好像一直沒有理會(或沒辦法理會)如何源頭打擊解放軍在沿海防線後方、可對台灣本島戰術目標進行打擊、或在台海戰爭發生時進行前線支援的遠程支援火力單位。他們對於源頭打擊似乎仍停留在空中作戰上,這點相當奇怪,(圖片來自Twitter@彩雲香江及解放軍評論團FB專頁)
至於解放軍在其軍事術語中並無任何與「源頭打擊」相稱之專用辭語,但卻具有【攻勢防空】:「offensive air defense在組織對空抗擊和防護的同時,以積極的空中進攻行動破壞敵空襲的防空作戰。是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在防空作戰的運用。」算是最接近【源頭打擊】、【攻勢制空作戰】或是【offensive counterair attack operations】意涵之共軍軍事用語。
經過比較來自各方涉及「源頭打擊」概念之不同軍事術語後,其實並未確切指出究竟此項源頭應當如何定義,特別是國軍軍語【源頭打擊】定義中所提到“敵國防或空軍戰力之發源處”,或是【攻勢制空作戰】所提“敵方空中武力根源”,究竟要如何明確加以界定?美軍在【offensive counterair】定義中列出“enemy aircraft, missiles, launch platforms, and their supporting structures and systems”是否就應當被視為制空作戰時必須加以打擊之“源頭”呢?
編按:攻勢電戰及更長程更實用的空對空飛彈,可能對尤其重要的空中目標(如遠程預警機或運輸機)進行更遠程的源頭攻擊。圖為殲16及其可搭載的新式長程空對空導彈;另外殲16亦衍生出電戰型的殲16D,對源頭打擊起到電子保護及削弱離方雷達探測的重要能力
筆者認為就狹義之定義來說,所謂發揮戰力或武力之「源頭」,基本上應當是專指能夠對敵手發動空中攻勢與火力投射之機場與陣地,再加上在該處之軍事人員、儎臺、系統、武器、裝備、彈藥與設施。換言之,就是能夠執行前述空中攻勢與火力投射任務,所直接涉及之軍事硬體、體系與有生戰力。
現在的札波羅熱會戰前,作為俄軍前期的準備,作為烏軍後大型彈葯庫的赫梅利尼茨基的大型彈葯庫接連爆炸。該場地四個主要彈葯庫都先後於5月6日 5時及6時中彈,並升起巨大蘑菇雲。由於這彈葯庫地理上位於頓巴斯前線和利沃夫的中間,儲量及種類繁多,幾乎就是一個彈葯物流中心。這在廣義上也是「源頭打擊」。(網絡圖片)
假若要採取廣義之定義,則其涵蓋範圍將可擴及所有支援遂行前述空中攻勢與火力投射任務,所將間接涉及之軍事硬體、體系與有生戰力;其中包括指揮管制與掌握戰場動態體系、情報偵察與通信中繼站臺、發動作戰所用機場與陣地以外之後勤支援與補給保養體系與設施、戰場機動運輸支援體系、彈藥與補給品儲放倉庫以及生產與建構前述戰力或武力之研發製造工廠,再加上相關教育訓練與測試驗證設施。
總而言之,面對「源頭打擊」此項軍事專業用辭,論述時不能夠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隨便認為只要反制武力射程夠遠或是軍事儎臺作戰半徑夠大,就可以隨意倡議「源頭打擊」,殊不知其中定義相當複雜,同時在目標選擇與任務遂行過程中,還有許多必須探討空間。因此軍事研究者實在應當以更嚴謹態度,審慎斟酌字辭以便論述其所希望表達真正意涵。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