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大亞灣核電廠兩個法製M310型反應堆。壓水堆會有更多氚水排放是事實,但其安全措施及設計其實做得比同期GE 的PWR-1更多更安全,而且法系反應堆設計中,重要後備設施如緊急柴油電機都是安放在大型混凝土建築的二樓甚至更高位置(因為安全設計是針對洪水危險的),對海嘯基本免疫。若日本建福島時是買M310反應堆,恐怕根本就不會有福島核事故了。(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上次說到政客們對能源問題的無知程度,現在就來談談有心人利用科普誤導大眾的行為了。首先再一次聲明,我對排出那濃度的氚水沒有大意見,只是更關注在70%含其他重金屬同位素核種廢水還未處理完成的情況下,確保在未來30年東電這個造假前科累累的「罪魁禍首」能切切實實的進行過濾處理。然而,無論正反雙方,都莫名其妙的「錯焦」,把焦點都集中到原本沒大問題的氚排放上。
各地的本底輻射,受地理、土質、建材、季節、高度及緯度影響相當大,例如香港更多混凝土建築,花崗岩較多故氡多、陽崗市本身有放射性同位素礦物富集,所以也較高等,如果該市附近有釷或鈾礦,本底輻射就會更高;另外,就算使用蓋氏計,如果誤解讀數解釋或者設定單位錯誤(計微希沃特要再看時間的),那讀出來的訊息就會「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例如中間的訊息是以微希沃特/時為單位,但右邊的則是以年為單位。(圖片來自連結1、翻拍自梁啟智FB及連結2)
再講,有很多論者其實都欠缺相關基本常識,例如見到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輻射數值就大驚小怪,好像完全不知道本底輻射會隨著不同地理環境及表土 / 基岩的種類而可以有很大差異;有些拿著蓋氏計度來度去的YOUTUBER,更似乎誤會一般蓋氏計用法:人家是度空氣中的輻射水平,水體不能量度,你也不能直接把蓋氏計放到物件上量度,那會嚴重失準的;要量度物件輻射量的,請用特殊型號。
不過問題還是沒有左右橫飛的文宣懶人包那麼大,一些和日本排放「淨化」核污水有關的懶人包和文宣,又在網絡界搞到沸沸瀼瀼了。大家都知道懶人包通常要簡化實際情況,才能容易傳達,有時會失之太簡;而文宣則更進一步,為達到宣傳效果,資料或論述簡化、誇張化原因、嚴重程度及結果,甚至偷換概念,已是家常便飯。
切爾諾貝爾的「象腳」,全都是由已炸毀反應堆底部流出來的凝固核燃料和石墨……在整個切爾諾貝爾善後工作中,所有人關心的都是這些超高輻射的燃料棒熔解物直接流進第聶伯河反應堆殘骸倒下令核塵擴散,氚…..幾乎沒有人關心。事實上這些反應堆事故的事後處理,應該集中在這些毒性和輻射水平更高的「髒物」上,對福島排放核污水的焦點,亦應在「髒物」上。(圖片來自連結1 及連結2)
一名據稱是大學講師的某網報科學版前特約編輯,在日本釋放福島核污水水前發表了自己的「懶人包」,分析氚在核電廠為何會出現、過濾系統ALPS的基本原理等。不過在其中一幅圖中,把中國核電廠氚排放量和福島這次核污水進行比較,並顯示一個相當突出及「懸殊」的狀況,即……一間中國核電廠的氚排放量都遠高於福島核電廠現時一年排放氚的上限。這……明顯就是一個「挑選證據 / 採櫻桃」的手法。
左邊反懶人包來自Shut the Fake UP專頁的帖子,右邊來自小弟再加上中日更多壓水堆廠同類資料的比較圖。中國核電堆並沒有採用任何一種第一代沸水堆,加上除氚外幾乎沒有其他核種,故根本不能和福島直接比較。由日本及中國的普遍壓水堆發電廠可知,數值上其實沒有顯著差異,中國最高那個核電廠可是有6個堆(日本最多4個),多出20-50%其實十分正常,而且數值高低也和當年反應堆是否有停機大修相關。資料亦顯示部分廠房的釋出量可超過700 TBq/年,法國的燃料再處理廠甚至超過11000 TBq/年。基本資料來自” 日本の発電用原子炉トリチウム放出量(2002年~2012年度実績)”及日本經濟及產業部的講解資料"Basic policy on handling of the ALPS treated water”第29頁
由以上這份資料看出,事實上氚的排放量也和不同反應堆有更強正相關反應,事實上所有壓水式反應堆比較沸水式反應對都高出一截,這和壓水堆水量 / 水壓更大(75大氣壓 VS 150大氣壓),反應更激烈 / 功率更大且接觸的水更多有關,這點也反映在日本壓水式反應堆上,其平均每堆排放度其實都和中國的沒有很大差異,而且中日兩國普遍採用的反應堆,都沒有歐美的氚排放量來的大;另一方面,部分非壓水反應堆(例如加拿大重水反應堆)整個堆都是重水,反應起來重水(其氫原子是氘)更容易捕捉中子變成氚,所以量自然更大。
加拿大重水堆CANDU-6是加拿大自己發展的的反應堆,同功率下氚水排放量通常再高壓水堆兩倍(而更新的加壓式重水堆PHWR甚至高達四倍,這是因為重水中的氘在中子輻射環境下更易產出氚),但可直接燒非濃縮鈾,省掉燃料製作時的危險性,其他安全性則和壓水堆差不多,甚至衰變熱問題上會少一點,只是這東西高階核廢料體積比壓水堆大,產出鈈元素比例更高,外銷更容易有核武擴散風險。(圖片來自連結)
另外堆數也和排氚量相關,平均一個壓水堆就有25-30 TBq的氚年排放量,核電廠堆數愈多,排氚量愈多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例如數字較高的陽江、福青和紅沿河,本身就是六堆廠。這裏更沒有講在實際操作上,會有更大差異,例如當年的總發電功率、有多少堆在大修或換燃料狀態等,都會影響氚的排放。
另一方面,中國2022年核電廠的氚排放應該高日本很多,但這本來和日本大部分發電反應堆還是使用排氚少得多的沸水堆,而中國95%以上都是壓水堆且普遍功率更大有關,再講中國現時核電的裝機容量早就超越日本(52181兆瓦 VS 31,679兆瓦),而亦因為日本不少核電廠仍在申請回復供電,兩國2022年核能總發電量更相差接近6倍。
沸水堆和壓水堆都是第二代實用性發電核反應堆的代表,沸水堆本身較壓水堆簡單,也沒有那麼高的管道與反應堆壓力,然而兩者最大不同是沸水堆的冷卻水只有一循環且必須離開圍阻體並直接噴入並污染渦輪機,且若一循環管道有洩漏,是有機會讓具輻射的蒸氣進入大氣層;相對地,厭水堆的一循環水全都在圍阻體內,就算有洩漏,都可限制在圍阻體內等待關機或維修完畢。(圖片來自連結1)
誠如一位友人所說,挑選證據是一種不誠實的策略,有意選擇並呈現對自己立場有利的證據、例子或數據,同時忽略相互矛盾或不利的信息。這是一種具有偏見的、「採櫻桃」式辯論方式,旨在創造單方面的觀點,以蒙騙大眾。這種立場先行的欺騙手法,與追求客觀、公正的科學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馳——這些東西還好意思以科學人自居?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