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海戰海底考察再開 空母赤城重見天日

2023-09-11 23:14:12 最後更新日期:2023-09-15 08:01:06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1920px Japanese aircraft carrier Akagi Deck1942年4月印度洋作戰中的赤城,艦橋上是臨時用來防彈片用的「軟性裝甲」—艦員的被舖。(圖片來自日本維基百科) 

 

911日大家都知是什麼日子,但對舊日本帝國海軍或二戰海軍有濃厚興趣的軍事迷而言,今年這一日卻似乎又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因為經過近四年的停擺,似乎終於有團隊「接手」保羅‧艾倫(Paul Gardner Allen)還未完成的考察工作,去繼續考察二戰美日海軍名艦。

由於保羅‧艾倫過身後,其基金會亦停止了海底考古的經費,海燕號團隊亦已經停止運作,上次標定赤城號的位置後就沒人再進行水下考察。然而到四年後本年9月初,另一支團隊在進行海底地形掃描時,也一道考察同場海戰戰沉的美國海軍約克鎮號航母及尋找哈曼號驅逐艦後,順道「拜訪」尚未進行考察的赤城號殘骸。

EVNautilus 2021 MAX 0144鸚鵡螺號團隊的「旗艦」—鸚鵡螺號勘察船,大約只有1300噸的排水量,但有更大型的艦體聲納,在海底地形測繪上比傳統只搭載小型聲納的UUV型無人聲納載具有較大優勢,而且搭載ROV的數量達四架之多,而海燕號團隊出航只帶一架。(圖片來自Nautilus Live官方網站)

 

是次考察的鸚鵡螺號團隊,全名為Nautilus Live - Ocean Exploration Trust,創辦者為知名海洋考古學家羅伯·杜安·巴拉德博士(Dr. Robert Ballard),不單是首批考察太平洋海底火山「煙囪」(註:一種可在完全沒陽光的情況下,為極深處海底生物圈提供能量和大量有機物的「生命之源」)的研究人員,更首先發現鐵達尼號、俾斯麥號和約克鎮號航空母艦的殘骸

Nautilus Live自2008年成立後,即和美國官方的海洋科學研究機構如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建立深厚的合作關係,過去主要還是利用ROV深潛機械人對海洋地理、海底生態研究及深層海洋生物攝影為主要業務,沉船只是次要任務,而今次似乎是第二次探查沉沒水面艦(第一次是二戰的獨立號航母,而之前也查察過數艘潛艇)。不過Nautilus Live - Ocean Exploration Trust出過的任務相當多,今次已是第154次任務,經驗甚至比海燕號豐富很多,而且手頭上有四台ROV之多,可說業界高手。

 A1113A美國約克鎮號航母(CV-5 USS Yorktown),中途島海戰中被命中3枚炸彈及兩枚魚雷仍然不沉,最後在拖帶回珍珠港期間被埋伏的伊168號艇命中兩雷才沉沒,可見美軍當時的損管出色表現。更離奇的是,1998年發現該艦殘骸時,其船身仍然保持完整,沒有斷裂。(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由社交媒體上網友與團隊人員對談的內容得知,今次的研究會去到九月底才離開,暫時會至少再有兩次深潛,其中一次是再探加賀,補充2019年那次艾倫團隊的拍攝—那一次據所知他們的ROV在拍攝到一半時撞到海底,出現損傷,才放棄拍攝回西岸修理,但那一次似乎也是海燕號團隊最後的遠航了。至於鸚鵡螺號團隊會否利用機會去探查距離赤城及加賀兩艦不太遠的蒼龍號,甚至如飛龍或者三隈等,就不得而知。

 A1113B海燕號團隊2019年11月繪製的3D聲納地形圖,顯示了赤城號殘骸的大概情況,可見甲板大部分已斷裂或陷進機庫內。不過由實際片段中得知,部分飛行甲板仍在原有位置,且大部分舷側仍然比較完整。(網絡圖片)

 

由海燕號團隊過去的聲納影像照片判斷,赤城號的主要甲板似乎已消失或者大半塌陷至機庫內,而舷側的機庫上構與高射砲平台等「似乎」也給破壞得很嚴重,但比起加賀完全碎裂消失還好一點,且大部分架構尤在(只是扭曲或破損而已),對於考證更為有利。

唯一遺憾的是,團隊的直播畫質部分時間似乎比較一般,要分清艦上部分其實有相當困難,但他們幾乎是公開了全部的片段作直播,且至少10小時以上(本文完成後,直播還在繼續),分享的片段及細節甚至比海燕號團隊多得多,照顧了很多部位,只是,全程太長,看來都讓人很累……

以下是暫時已公報片段中不同殘骸和原船 / 圖紙 / 高仿真模型的比較,水下照片 / 片段截圖來自團隊的直播片段

 

A1111模型與實際殘骸比較1:赤城號巨大煙囪前下方的甲走廄位置。不過片段似乎未拍到那極具特色的煙囪;另外亦可見前部升降機至右舷的部分,甚至包括攔阻索的起豎結構,只是前部甲板似乎已斷裂消失。(圖片來自連結)

 

A1112模型與實際殘骸比較2:船尾錨泊甲板實景,除了支撐飛行甲板的四根大柱只餘下殘餘結構及上面的飛行甲板不翼而飛,大部分依然完整,包括的用以在拖航時繫上纜索的大型躉柱、 舷側的走道結構,以及船錨停放處。其中船錨停放處的外觀只有在進攻珍港前給拍到一次,這次總算搞清結構。(網絡圖片)

 

A1113模型與實際殘骸比較3:艦橋下的欄柵狀支撐綢構,以及91式高射裝置(下)與艦橋前的4.5米測距儀(上)的底座,另一邊則為仍然殘存的10年式12CM高射砲。(圖片來自"HIGH-GEARedの模型と趣味の日常"的作品)

20230911 235228模型與實際殘骸比較4:右舷飛行作業準備時豎起的遮風欄底座,以及後方隱藏式探射燈。後半截的甲板已斷裂掉落機庫中。(圖片來自學習研究社出版, "歷史群像14:空母機動部隊")

FB IMG 1694441928862模型與實際殘骸比較5:艦橋對比。雖然最頂層的航海艦橋已撕裂且不知所踪,但外形還是分辨得出來,且航海艦橋向下層發佈命令的傳聲管仍然留在原位。另外要留意,中途島海戰中赤城號唯一但致命的命中彈就落在照片上艦橋殘骸上方的位置。(圖片來自連結) 

FB IMG 169模型與實際殘骸比較6:赤城右舷的射擊儀平台,還可見20CM主砲用4.5M測距儀及其他高射照準裝置,還有就是相當完整、只是十六葉菊花紋章似乎已不知去向的船艏。(圖片來自"HIGH-GEARedの模型と趣味の日常"的作品) 

20230911 234841模型與實際殘骸比較7:赤城船尾的平假名片假名艦名(あかぎ)標示。攝製隊發現該艦名被塗白了,只餘下痕跡勉強可辨認,有機會是戰爭開始後為保密而進行的掩飾。(圖片來自學習研究社出版, "歷史群像14:空母機動部隊")

發佈於 軍事
By 2023-09-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