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北京共識》華盛頓共識的誕生

2016-07-27 15:57:25
中港傳媒

中港傳媒出版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透過緊急貸款迫使其他國家接受「結構性調整計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透過緊急貸款迫使其他國家接受「結構性調整計劃」。

 

始於一九六○年代的對凱恩斯理論的修正,在一九七○年代擴大成為一場政治運動。特別是在美國和英國,貨幣主義成為了保守主義在思想上復興的核心。貨幣主義十分符合保守主義學者拉塞爾·柯克(Russell Kirk)與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的觀點。哈耶克在二十世紀中葉就已經因其主張而聞名,他認為社會的功能是鼓勵個人活動並保護多元性,這與戰後歐洲社會主義的普遍宗旨——認為社會的功能主要是使人們為一個集體共同利益而努力——完全對立。

自一九七○年代中期起,保守主義的複興演變成一場不可忽視的新右翼政治運動,而它的重心正是華盛頓和倫敦。這場運動也得到了一批資金闊綽的智庫和一些雜誌的支持:如美國的《國家利益》雜誌(National Interest)和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以及後來成為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擔任主席的倫敦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Policy Studies)。新一代年輕有為之士的加盟則使得社會保守主義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間繼續處於美國政治辯論的核心,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保羅·韋里奇(Paul Weyrich),他先後成立了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與自由國會基金會(Free Congress Foundation)。韋里奇的著名事蹟就是創造了「道德多數」(moral majority)這個名詞,用以反對他所看到的不斷蔓延的左翼世俗主義和道德淪喪。

一九七○年代末,隨著里根與撒切爾夫人在選舉中獲勝,這些理念成為美國與英國的官方政策。基於自由市場與民主多元主義(democratic pluralism)這兩大原則作為組織社會的最佳方式,經濟哲學的新保守主義模式現在變成了自由市場式民主的西方模式。貨幣主義與自由市場的信條成為白宮官員的主流思想,也同時支配了位於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這兩家極具影響力的金融機構。持續了整個一九七○年代的全球衰退使這些理念更具影響力,因為有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急需金融援助。這種援助現在有了價碼。這些國家的政府被告知它們必須滿足特定的條件才能夠獲得援助,救援很快就變為一種帶有附加條件的政策性借款,意味著要從世銀和IMF 手中獲得緊急貸款或其他信貸的國家,必須實行某些特定的改革。換言之,沒有改革,就得不到錢。

這些改革的目的是消除障礙以邁向高效率的市場,並被認定是實現經濟增長的不二法門。當這些國家接受「結構性調整計劃」(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s,SAPs)時,就能獲得貸款。這些SAPs 的製定遵循了弗里德曼新哲學的主張:取消對市場的監管、解除對投資的控制、允許利率與匯率由全球市場決定、縮小公共部門的規模,以及取消各種補貼。將構成SAPs的這些要素與機制放到一起,就是我們所講的華盛頓共識,這個術語是一九八九年由約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所發明。他將其概括為以下十點:(一)強化財政紀律;(二)改革稅制;(三)放開利率;(四)增加醫療與教育支出;(五)保護財產權;(六)將國營事業私有化;(七)取消對市場的監管;(八)採用競爭性匯率;(九)消除貿易壁壘;(十)解除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

北京共識--中國權威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The Beijing Consensus)

著者:斯蒂芬.哈爾珀(Stefan Halper)

出版社:中港傳媒出版社

中文版出版日期:2011/04/01

售價:HK$92.00

香港輕新聞授權轉載,點擊觀看其他章節

發佈於 讀書
By 2016-07-2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