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編輯
【香港輕新聞】編按:日本亞洲成長研究所研究部長、主席研究員,京都大學經濟學博士戴二彪近日來港演講。介紹日本「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增長的影響,認為舊「安倍三箭」效果不佳,「新三箭」的方向正確,但要改變日本人口結構老化、國內市場萎縮等根本問題,可能需要和亞洲國家攜手合作。
日本經濟自二戰結束後,一直保持高速成長。1968年,日本已是當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1973年,日本平均GDP增長連續二十多年保持年增幅9.3%的水平。也是從這年開始,由於中東戰爭等原因,日本經濟放緩,開始從高速成長進入穩定增長,GDP維持每年4%-5%的增幅。
依靠技術進步,日本經濟的穩定成長也持續了相當長時間,直到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崩潰。此後,日本GDP以低於1%的平均增長率「低空飛行」,經濟增速在發達國家中逐漸跌至最低,被稱之為「失去的二十年」。
因此,從2012年12月安倍晉三上台後,安倍內閣便反復強調其抱負:恢復強勁經濟增長,確保日本繼續在世界政經舞台發揮重要作用。
根據經濟增長理論中的梭羅模型(Solow growth model),可以說經濟增長來源於勞動力、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三者的貢獻。
就勞動力講,日本自2005年後,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最嚴重國家:15-64歲區間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0-14歲人口減少,但65歲以上的人口上升到全國總數的25%。雖然發達國家的本國人口出生率都偏低,但歐美的移民政策寬鬆,比日本吸收了更多國外年輕勞動力;而日本總人口中移民(外國國籍者)僅為1.7%,對日本勞動力數量的影響不大。因勞動力多樣性差,本國年輕人缺乏競爭挑戰精神,這意味當日本勞動力數量開始下降時,其質量也難以適應當今全球化時代的要求。
就資本講,日本人均儲蓄12萬美元,是全球金融資產最多的國家。但由於人口減少,投資回報率降低,投資者對日本本國市場缺少信心,因此導致資本外流,資本增長呈下降趨勢。這就導致一個現象:歐美、亞洲各國平日大量借入日元,而當外部經濟變差時,投資或借貸在海外的資本往往換成日元回流日本避險,因此日元在全球經濟弱勢時反而上漲。
就全要素生產率講,主要受科技進步影響。日本科學技術領域曾有過一段目標清晰的「趕超時期」,所以彼時日本的技術進步很迅速。但是1990年代以後,日本的科技研發水平已在全球排在前列,在技術創新面對的難度也越來越高,因此日本近年來,科技進步的速度也越來越慢。
基於以上三點結構性原因,日本經濟很難再增長。
自安倍掌權,針對日本經濟長期停滯提出了相應對策,即所謂「安倍經濟學」,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安倍三箭」。
第一箭:大膽的金融緩和,設定通脹數字目標——兩年內升2%,鼓勵民眾消費。為達到這一目的,日本銀行提供給全國金融機構的基礎貨幣總量,從2012年的138萬億日元擴大到兩年後的270萬億日元。安倍政府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民眾消費,同時還有一個不便公開說的目的:引導日元貶值,刺激出口。
第二箭:採取積極靈活的財政政策。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日本一直在發展基礎建設,這在日本已是傳統。實際效果雖然不大,但仍對擴大僱傭量有所幫助。
第三箭:促進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做法包括:創造良好投資環境;創造新市場;讓私有企發揮更多作用;促進世界經濟統合,成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簽署國等。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些做法的大部分很有必有,但若想達到效果,需要時間。
那麼這些對策成效如何?一方面,「安倍三箭」實施後,日元匯率很快從安倍上台前的1美元兌換80日元,下跌到2013-2015年的120日元左右,日元約貶值40%,這令一些大型出口企業,如豐田等汽車公司的行情,有了顯著好轉。但是,中小企業困景依舊,由於信貸投資不旺盛,整體出口反而減少,更令貿易赤字顯著擴大。因此,日元雖然貶值,卻沒有達到刺激出口的效果。
從「安倍三箭」的主要目標之一「拉高物價」來看,雖然日本股價指數上漲一倍,這能使部分上市企業的員工或投資者得益,然而消費者物價漲幅仍然在1%以下,並沒有達到預期的2%。從GDP增長率指標看,這幾年日本經濟仍在零增長前後徘徊。這說明,影響日本經濟的一些結構性問題仍未解決。可以說「安倍三箭」的效果非常不明顯。
因此2015年以後,「安倍經濟學」開始了其第二階段。安倍內閣在吸取了「老三箭」的經驗後,推出「新三箭」如下:
第一箭,實行「強勁經濟」,目標設定為達到年GDP 600萬億日元。目前日本已達到年GDP 500萬億日元。若想五年之內達到這個指標,即每年GDP增幅需要在3%以上。另外,具體措施還有培育成長產業,改善生產性(率),提高勞動力個人能力與素質等。
針對日本「少子高齡化」的社會現象,「新三箭」的第二箭與第三箭,以鼓勵女性生育,和提供穩定的社會保障來促進老年人消費作為對策。這兩箭是老三箭中沒有被足夠重視的,雖然其方向正確,但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想要順利實施這些方策,需要國家財政提供強力援助。
安倍「新三箭」方興未艾,影響經濟增長的結構性老問題猶在:少子高齡化,創業創新問題,國內市場萎縮,國際市場競爭下降。特別在中國,日本產品的競爭力下降迅速。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日本一直是中國最大的進口商品提供者,對日本來說,2007年以後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最大市場。
但是,近年日本商品在中國進口商品總額中的佔有率變得越來越低,從九十年代的20%左右,到2015年僅佔8.5%(位次也跌至第4位)。這其中,中日關係緊張是一個關鍵因素。外交關係不夠正常,會影響兩國貿易,觀光,移民,投資等領域的協作。長此以往,日本經濟將難以達到其期望增長。
作為世界第二第三經濟大國,相互影響都非常大。中日關係的改善,無論對日本和對中國都有必要。
展望將來,就日本而言,日本經濟增速雖慢,但其物質資本和領先於全球的社會資本(包括民主和法制制度、信用和協作、良好的治安、優美的環境等方面)存量依然巨大。日本的主要問題在於人口結構老化,需要導入外部活力。
就中國而言,近年經濟發展迅速,但人均GDP還只有8000美元左右,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中國的資本存量也還不及日本:物質資本流失嚴重,而社會資本(尤其是法制建設和社會信用),與美日等國家間差距更甚。但是中國的優勢在於,相比許多發展中國家,社會總體穩定,成長空間巨大。所以,中日兩國是可以優勢互補的。
今後,兩國政府的努力方向可以是:首先,建立並維護定期對話制度,增進相互信任與安全感。在環保、節能、防災、反恐和人口老齡化等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進行重點推進合作。其次,鼓勵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包括留學研修,文化交流,觀光等。再者,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促進中日企業雙向投資。最後,對中日敏感問題,兩國媒體需要保有良知,對敏感問題應客觀分析,以和平發展的大局為重。
「探討全球經濟前景、困境和挑戰」論壇由全球商報聯盟及香港通觀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聯合,7月28日在香港舉行。文章根據錄音整理。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