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朝鮮「脫北」事件誘因簡析

2016-08-09 11:20:08
29la1p100 朝鮮代表在香港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比賽,取得2金4銀佳績,圖為朝鮮代表團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合影。(互聯網圖片)

香港近日盛傳一則「脫北」事件,說一名十幾歲的朝鮮天才學生,被選中加入代表團來香港參加國際數學比賽(編按: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比賽)之後,私自跑去韓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要求前往韓國。此事,不大不小也算是一起「外交事件」。

對上述「脫北」事件,香港特區政府在回答傳媒查詢時,以一貫的方式回答「不評論個別事件」。這是合理的做法,因為,按《基本法》第十三條的規定,由中央政府負責管理特區的外交事務,或者是由中央政府授權特區政府按照基本法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不過,外交部特派駐港專員公署對是次「脫北」事件,同樣也是守口如瓶,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及如何處理,沒有任何解說。

傳聞的另一當事人即韓國駐港總領事館,當然也是香港和外國傳媒追訪的對象。但韓國駐港總領事館的答覆,由始至今都是「沒有消息」。這用外交辭令說就是「無可奉告」。其實,上述三方的取態都是正確和合適的,道理很簡單:處理「脫北」事件,雖不算重大,但也相當棘手,中、港、韓三方政府機構均不宜多說,因為倘若說漏了嘴,或一時失言,對解決事件和從人道、人權角度幫助「脫北」者,均屬「有弊無利」。這是「言多必失」,「少說為佳」,「不說最佳」。

「脫北」這個專用名詞源自韓國,因韓半島(韓國總統李明博常用這一稱呼)或朝鮮半島以「三八線」(北緯38度)為界,分成南北兩國,即南韓與北韓,也有稱南朝鮮與北朝鮮。有此可見,南北兩韓始終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即「同文同種」是也。所謂「脫北」,就是「脫離北韓」的簡稱。一般的解讀,就是「投奔自由」。

由過往的不少例子看,韓國一路以來都善待「脫北」者,不但解決他們初到韓國的生活,還協助他們找工作,甚至鼓勵他們創業。曾見過一則報道,介紹一名「脫北」者如何在韓國艱苦奮鬥,逐步發展,成為養牛1000隻的牧場主人。

檢視多年來的「脫北」事件,可以發現,「脫北」的誘因,已經「靜雞雞」地有所改變。早期的「脫北」,主因是貧困,尤其是缺少糧食,難忍饑餓,有些人不想餓死,或者父母不願見到子女面臨家中米缸見底的厄運,就安排子女「脫北」。看到過一篇文章,說一家的父母,拜託一位任職來往中國和朝鮮的貨車司機的好朋友,將他們兩名未成年女兒匿藏在貨車中偷渡往中國,原因只是不想他們餓死。臨別時,母親哭著抱著一雙幼小的女兒說:「聽話!跟著叔叔去,他會帶給你們好運。」這是令人鼻酸落淚的生離死別。

近年的「脫北」事件,誘因已不只是貧困和飢餓,而是出現了更多政治性、觀念性的原因,更多地突顯不滿朝鮮現政權的封閉、專制、以及對人民的殘酷統治。這一點,不難從「脫北」者多了經濟條件較佳及中、上層背景人士看出。這些人不受飢餓或貧困威脅,他們之「脫北」顯然因政見不同和對當前的統治方式不滿。這些人自知無力反抗,退而求其次,就選擇「脫北」逃離朝鮮。

有未指名道姓的消息說,朝鮮人民軍總政治局一名管理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秘密資金的高官,不但自己「脫北」,在策劃過程中,還說服了另外三名外交官一起「脫北」。消息指,此人是到目前為止的「脫北」者中官階最高的一人。此消息雖未明確指出「脫北」者的姓名、官職及「脫北」的時間、地點等資料,但這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例如,有一種可能:此人是張成澤一派,張成澤被處決後,此人杯弓蛇影,惶惶不可終日,最終選擇了「脫北」,也就「解救」了自己。

另一例子:浙江寧波一家朝鮮餐廳的13名員工,來了一場「集體脫北」,人數之多創下歷史紀錄。這些人能外派到中國工作,家世背景應該不差,有工資收入,至少眼前經濟不成問題,那麼,這些人「脫北」的誘因肯定立場、觀點有異了。據說,事發之後,他們在朝鮮的家屬已有至少六人受牽連、被懲罰。詳情則不得而知。

假如朝鮮的現狀不改變,相信「脫北」事件必陸續有來。

投稿文章,不代表香港輕新聞立場。

發佈於 博評
By 2016-08-0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