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李永峰:解嚴三十年 台灣民主的日常實踐

2017-08-04 13:38:28
1486608553589bd8a961236

 

三十年前的1987年7月15日,遷台已經38年的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解除「台灣省戒嚴令」。這成為台灣政治發展史上關鍵的一個環節。隨後,台灣民主進入快車道,選舉、集會、社運、辯論、抗爭、政黨輪替等等,成為台灣人民生活的日常之事。到今天,三十年過去了,台灣的民主範式,已經足以傲立於亞洲周邊國家。

近年來,無論香港抑或中國大陸,在民間社會,都在尋求學習台灣經驗,推動本地的公民社會和社運活動。台灣作為華人社會的民主燈塔,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它的民主已經可以經受各類考驗了嗎?

打撈過去未被重視的民主實踐

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一書,嘗試對民主進程中繁複的多線程運動給出體驗式的描述,並進行深入討論。作者莊雅仲是台灣國立交通大學的副教授,他親身參與了台灣的環保運動、社區保育等基層行動,嘗試打撈出過去未被重視的民主實踐。

本書揭示,民主作為一個原則,在台灣不止與朝堂之上的政治大叙事有關,更與日常生活有關。作為一種原則,民主在瑣碎的生活中,也已經被台灣人民持續而有效地實踐著。這才是台灣民主真正的成功之處。

與外界認識有所不同的是,台灣社會運動的常態化,關鍵不在於政黨的領導,而在於民間的自力救濟。因白曉燕命案之類的社會問題引發的自力救濟,推動了有組織的社會運動網絡形成。地下電台以及更多公共媒介的發達,又令政治表達從小圈子走向公開。本書沒有回避三十年來台灣最大的政治爭議,那就是族群議題,作者發現,在福佬人主導的民進黨借本土文化運動來大戰外省人主導的國民黨時,其他更小的族群也發出了自己的政治聲音。

日常生活中的民主實踐,最重要的在於社區。莊雅仲多年來深入台北市永康街,觀察這裏微觀政治變化和技術性的抵抗方式。這裏有資本的衝擊、知識分子的介入、女權的萌發、利益的分歧等等。在社區中,民主在衝突與分歧中向前。

本書並沒有回避台灣民主最大的挑戰,那就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壓力。自從1986年蔣經國解除赴大陸的禁令以後,兩岸的交流和互相影響越來越密切。現在,隨著台灣新一輪政黨輪替,中國大陸對於民進黨的台獨傾向更趨强硬。甚至武力統一台灣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那麽,台灣將如何保持現在的民主體制呢?作者明確提出,中國因素造成的新情勢,某一程度宣告後威權時代偏安式民主的結束。這顯然非華人民主之福。

但真的會這樣嗎?本書的研究值得其他華人社會參考。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文字詰屈聱牙,閱讀極為不順暢。這是現代學術分工造成的閱讀門檻?抑或是翻譯體傷害了文風?

YCCuang_bing5_tsu2_tw

原文刊於《超訊》,作者授權刊登。

發佈於 博評
By 2017-08-0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