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統計數字的語言偽術

2015-10-16 14:55:16
蘇蘭斯

2015 年起於「香港輕新聞」開博評論時事。
2019 年成為香港電台一台「講東講西」節目招才計劃「才雋」,「哈林奭失眠」主持,在後不惑之年在多媒體界開展 Slasher 事業。
正職於航運物流公司總部,曾派駐國內工作五年,有豐富的商業機構管理經驗。善用案例類比,數據作理性持平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士、香港公開大學電子商貿碩士、美國麻省理工(MIT)供應鏈管理碩士。

https://www.facebook.com/lanceso
互聯絡圖片

昨日一篇熱門新聞,是關於八九十後欠卡數及消費情況的報導,數字雖然都是真的,報導中的論點及其從統計數字得出的結論就不可盡信。

報導取樣全是某財務公司(「財仔」)的客戶,本身已經取様不公,數據只反映負債人的情形,沒有借「財仔」清卡數的大部分人並没有包括在內。

報告中八十後的數據是九十後的三倍多,雖然九十後數據的平均負債比較高,但報導中說九十後比八十後「更沒節制」這個結論,跟八十後欠卡數個案比九十後較多就已經矛盾。在沒有比較整體欠卡數人口佔工作人口的比例前,根本無法得知那一個世代更不節制。

另外,整篇報導經常用平均數,在九十後的百多個個案之中,又有兩個九零年生(二十五歲)的百萬卡數高薪特例,可見平均數已經被這些特例拉高,如果看中位數,結論可以非常不一樣。政府的工資統計就是用中位數的,因為香港人的「平均」工資可是工資中位數的兩倍多,全港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打工仔可以拿到「平均」工資。大家想想,打工皇帝近兩億的年薪,一個人就可以把三百多萬打工仔平均年工資增加一百多元,但他一個人是不會拉高中位數的。

最後,二十五歲本質上不會跟二十六歲有大分别,但因為生在九零年,歸成九零後去同二十六到三十五歲比較又是否合理呢?

下次大家再見到統計數字可要小心啦,真相永遠在魔鬼細節之中。

By 2015-10-1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