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戴慶成:中美縱爆衝突 英不會為港得罪華

2018-02-12 11:43:59
戴慶成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副主席

港府取消香港眾志常委周庭的參選資格,意味激進本土派繼港獨派從此被拒於議會體制之外。不少本土派活躍人士在絕望之餘,聲言會在公民社會和國際舞台繼續抗爭。

本土派欲拉攏英 支持港民主

巧合地是,近日在中國訪問的英國首相文翠珊亦表明會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談及香港問題,宛如為這些躁動不安的年輕人打下了一枝強心針。

香港接受英國殖民統治一百多年,不少人對英國抱有濃厚的情意結;加上《中英聯合聲明》讓英國在香港仍扮演一定角色,過去幾年本土派在國際社會的宣傳工作重點之一就是拉攏英國,希望聯手英國政府監察中國政府在香港的行為。

然而,港人在解讀英國政府口頭上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空洞言辭的時候,恐怕也有必要認識到英國以下兩大外交特色。

其一,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說過:「世界上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這番話形象地道出了英國最大的外交特點。比方說,遠至上世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承認中國共產黨政權,近至3年前出乎意料的沒有追隨美國,突然加入亞投行,都可以看出英國是重實際利益而輕原則的國家。

具體落實到英港關係。香港九七回歸後,變成中國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英港關係頓時降級至英中關係下的衍生品。在此情況下,英國政府基於現實,亦只能在英中關係的大框架下看待及處理與香港的關係。

英國脫歐 對中國經貿依賴增

前年英國公投脫歐,英國政府不得不將更多精力集中於解決自身問題。將來英國能否進入歐盟的自由貿易單一市場,面臨着很大的不確定性,也使得英國無形中提升了對華戰略、經濟需求。今次文翠珊首度訪華,訪問期間就屢屢向中國示好,稱讚中國商機無限,英方希望把握兩國關係的黃金期,幫助英國企業分一杯羹。

英國宣布脫歐後對華的經濟依賴度大增,無疑有助提升中方在雙邊關係(包括香港問題)中的籌碼與主導權。

簡言之,英國外交政策的特點是講究實惠,香港只是英國的一隻棋子。英中關係良好,英國不會在香港問題上為中國製造麻煩。

相反,若英中關係欠佳,英國就會視香港為一個籌碼,不時拿出來刺激北京。目前來看,以前者的機會較大。這對香港本土派並不是好消息。

英重實利輕原則 港僅是棋子

其二,英國不似日本,在經濟、政治上嚴重依賴美國,但在很多外交政策上也會參考美國,甚至亦步亦趨。不過,英國更注重均勢,其外交風格以謹慎著稱,較少採取極端政策,往往會在對立國之間採取都不得罪的政策,包括香港政策亦是如此。

從多年的歷史經驗來看,美國無論哪個政黨上台,都不會輕易放棄防範中國,但優先關注的領域以至採取的策略卻略有不同。當中,民主黨的定位類似香港的泛民主派,最重視人權、民主等議題,因而關注香港的政制、人權及民主發展。

所以在民主黨克林頓執政時期,美國政府每年都會在瑞士日內瓦人權大會上提出反華提案;前任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在任內也經常高調地評論香港政治議題。至於共和黨,則有點類似香港的自由黨,比較注重經貿、安全戰略等領域,對華基本上採取意識形態攻勢、經貿方面合作的立場。故小布殊上任後曾擱置了反華提案,反映共和黨不如民主黨關注人權問題。

特朗普上台執政後,外交政策有點傾向新孤立主義,提出注重經貿利益的「美國優先」對外政策的基調。這也解釋了美國駐香港總領事唐偉康於2016年下半年履新後,為何一直在香港政治議題上很低調,甚至沒有發過聲。

講求均勢 冀英介入港不切實際

去年底,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進一步明朗化,對華戰略正在成形,未來在經貿和安全兩大領域很可能會與中國迎頭博弈,甚至出現小衝突。但無論如何,英國的外交特點是圓滑老練,既不會出面阻止美國,但也不會強行在香港問題上出頭,以免得罪中國。

換言之,英國政府基於國際輿論及在野黨的壓力,未來在香港問題上不會選擇保持沉默,仍會繼續發聲,包括向國會提交香港半年報告書及發表聲明,對香港一國兩制的落實情況表示關注。

但本港本土派若因此期望英國政府對香港民主、人權狀況等事務進一步介入,或有實質性的支持,恐怕亦不太現實。畢竟,二戰後英國由世界強國變成歐洲強國,已深諳國力退縮。在當前中國崛起及美國日漸淡出國際事務的大氛圍下,文翠珊政府更不會冒然呈現出主動介入香港問題的傾向。

原刊於香港学研社,作者授權轉載。

發佈於 博評
By 2018-02-1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