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發布】安陽曹操高陵陵園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

2018-03-03 10:00:25
筆者供圖

報告撰寫者:周立剛、李世偉

所屬單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考古工作背景

200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高穴村南部的被盜東漢大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墓葬隨後被確認為魏武帝曹操之陵墓,即高陵。2010年至2012年,發掘單位繼續組織專業人員在墓葬周圍進行了調查勘探,確認了陵園和建築遺跡的存在。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為配合高陵保護展示工程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操高陵管理委員會等單位聯合對陵園及建築遺跡進行了發掘。

陵園結構

2016-2017年度的考古發掘全面揭露了高陵陵園的主要結構,包括內外夯土基槽、神道、東部建築和南部建築等五個部分。

高陵陵園總平面圖。(筆者供圖)

高陵陵園發掘區航拍。(筆者供圖)

 

一、內外夯土基槽

在高陵陵墓主體(M2)的周圍平行環繞內外兩圈夯土基槽,其中東、北、南三面保存完好,西面被取土坑破壞無存。內外基槽寬度均為2.8-2.9米,內圈基槽直壁平底,現存深度0.5米,填土為夯土;外圈基槽弧壁圜底,現存深度1.8-2.2米,填土也有明顯夯打跡象。內外基槽相距4米左右。內外基槽東部正對M2的位置均有一寬約5米的缺口,缺口兩側各有一個柱礎,應為陵園東門位置。北段內外基槽距離西部斷崖58米位置也各有一寬約3米的缺口,應為北門。南部基槽未見門道遺跡。

根據內外基槽的形狀、結構及填土特征判斷,內圈基槽應為陵園垣牆基槽,外圍基槽應為垣牆外壕溝。

內圈基槽南段剖面照片。(筆者供圖)

外圍基槽南段剖面照片。(筆者供圖)

外圍基槽北段剖面。(筆者供圖)

內外南基槽剖面圖。(筆者供圖)

 

二、神道

內外基槽東門南北側各有一列9個方形柱礎自西向東延伸。從布局和尺寸看,這些柱礎不屬於東部建築的柱網,而是將建築分成南北兩區,且兩列柱礎向東延伸形成一條通道。這一通道位於墓前地面上,與墓道位置相對應,根據上述特征判斷此處應為高陵神道。神道兩側的柱礎表明原來可能有立柱之類的建築,柱子的材質和具體形態目前已無法得知。

神道航拍(筆者供圖)

 

三、東側建築遺跡

外圍基槽以東分布有建築遺跡,僅存方形夯土柱礎構成的柱網,被神道分為南北兩區。在神道柱礎以北揭露南北8排夯土柱礎,其中最南部一排東西向9個柱礎,東段被閘門溝破壞,向北受發掘區限制未全部揭露。根據已暴露的部分判斷,每排應該都有至少有9個柱礎,因此北區至少存在一個南北8排、東西9列的柱網(東部被破壞部分除外),整體南北寬26.2米,東西長29.8米。

神道柱礎以南揭露南北向7排柱礎,其中最北側一排完整揭露,東西共計8個。該區柱礎的尺寸與北區相近,並且以神道為中心呈對稱分布,據此判斷南部完整柱網結構應該與北部相似。

陵園東側建築遺跡航拍。(筆者供圖)

 

四、南側建築遺跡

在M2與內圈南部基槽之間有另一組建築。根據柱礎的平面分布特征看,建築由自東向西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位於最東端,由四個較大的夯土柱礎組成一個方形結構。向西為第二部分,由4個的方形小柱礎組成。第三部分位於小柱礎西側,整個南部建築的中部,由14個方形柱礎組成東西向長方形結構。根據柱礎布局看應為一面闊5間、進深1間的建築。最西端為第四部分,由14個大的方形柱礎和6個小的方形或圓形柱礎組成東西向長方形建築。根據柱礎布局看整體為一間面闊5間、進深1間的建築,南部外側小柱礎部分可能是廊。

陵園東部及南部建築均只存柱礎,柱礎內填土為黃褐土夾雜褐色土塊混合而成的花土,有明顯夯層,厚度在0.15米左右。南部建築的夯土柱礎中部都有柱洞,柱洞形狀為圓形或者橢圓形,填土多為黃灰土,結構疏松,內含有炭屑等,少部分發現有殘破的板瓦及筒瓦碎片,未發現柱礎石或者柱子殘留。同時建築內外均未發現同時期的活動面或者相關遺跡。

陵園南部建築遺跡航拍。(筆者供圖)

 

出土遺物

已經揭露的陵園內部出土遺物稀少,除了南部發現一塊較大的繩紋板瓦殘片之外,僅在部分柱洞中發現有少量碎小的繩紋板瓦或者筒瓦殘片。另外在外圈南基槽(南壕溝)附近發現有較多的板瓦、筒瓦殘片及部分卷雲紋瓦當。此處出土的瓦當紋飾只有一種,與偃師百草坡東漢帝陵陵園遺址所出瓦當紋飾相似,這種卷雲紋飾也是洛陽地區東漢中晚期常見的紋飾,為判斷陵園建築的年代提供了證據。

陵園出土瓦當。(筆者供圖)

陵園出土瓦當。(筆者供圖)

陵園內發現的部分廢棄建築遺物。(筆者供圖)

 

初步認識

首先,揭露的遺跡確認了高陵陵園及相關建築遺跡的存在,並且可能是內牆外壕的結構。這些建築遺跡的發現也說明高陵並非如文獻記載的完全「不封不樹」,而是肯定有地面建築。陵園壕溝南北跨度93.4米,東西殘長70米,基槽寬度都在3米左右,說明陵園整體規模不大。這種規模與洛陽的東漢帝陵陵園遺址相比明顯較小,說明陵園在當時顯然不是按照帝王的規格修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發現並認定的東漢諸侯王墓葬中,都未發現陵園遺跡,相比之下高陵有墓園建築的情況就顯得比較特殊,這可能與墓主曹操在東漢晚期的特殊地位有關。

第二,確認M2即高陵陵墓位於陵園中心位置,排除M1與M2的同時性。M2墓道中心距離北垣牆41米、距南牆46米,大體處於陵園南北中部位置。這種布局說明陵園是以M2為中心修建的,兩者在布局設計上有密切關系。同時在發掘過程中確認北牆西端打破M1墓坑北邊,說明M1的年代要早於陵園整體。M1的發掘結果是「後室自上而下全部為夯土填實,故該墓葬裏並沒有真正的墓室,也沒有發現葬具和墓主人的遺骸」,這種現象以及M1與陵園的早晚關系可能表明修建陵園之前有意對M1進行了清理回填,M1與M2並不是同時期的墓葬。

第三,確認陵園東北部的大片夯土為一年代稍晚的遺跡,確認東部閘門溝年代晚於陵園。在陵園東北部存在大片夯土,與壕溝內填土有區別,前期一直未能確認其性質。本次通過發掘及再次勘探確認其屬於一個東西向大型遺跡,長33米、寬7米,具有墓葬的特征。該遺跡雖然與陵園在同一個開口層位,但是打破了陵園壕溝東北角,說明其年代較晚,與陵園結構沒有直接關系。同時,本次發掘確認陵園東部的柱網遺跡明顯被閘門溝打破,說明溝的年代要晚於高陵陵園,與陵園的布局規劃沒有直接關係。

第四,證實了「毀陵」行為的存在。整個陵園揭露的垣牆和相關建築都只剩基槽和柱礎部分,地面以上部分全部無存,且基槽和柱礎表面都比較平整。基槽及柱礎附近也未發現建築廢棄堆積如夯土塊或者磚瓦等建築遺物;柱洞中的基礎石和柱子全部無存,柱洞邊緣往往形成長橢圓形外擴的坑,可能是開挖取走柱子所留下。陵園內部出土遺物極少,僅發現一塊較大的板瓦殘片,其餘少量建築構件如筒瓦板瓦碎片發現在南部壕溝附近。考古發現的漢代陵園建築如漢杜陵陵園、永城西漢梁王陵寢等往往都存在大量建築廢棄堆積,高陵陵園的這種現象相比之下就顯得比較特殊。

我們推測這種現象反映了陵園並非自然廢棄或者報複性毀棄,可能與曹丕的「毀陵」活動有關。《晉書.禮志中》記載黃初三年曹丕下詔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毀壞」,目的是「以從先帝儉德之志」。出於對其父曹操的尊重,不大可能在毀陵之後留下大片殘垣斷壁,應當會進行清理活動。高陵陵園發現的這種所有建築只剩基礎以下部分,並且幾乎無建築廢棄堆積的現象正符合這種特征。同時,陵園壕溝內填土大部分也是經過仔細夯打,尤其是北部及東部壕溝十分明顯,顯然不是自然廢棄形成的堆積,與曹丕主導的這種性質比較特殊的「毀陵」行為也是吻合的。

(本文為發掘簡報縮略版,詳情請參閱《華夏考古》2018年第1期《安陽高陵陵園遺址2016-2017年度考古發掘簡報》)

筆者供圖

筆者供圖

文稿來源|安陽高陵陵園考古隊

文稿校對|周立剛

圖片攝影|任   瀟   聶   凡

考古繪圖|李   航

文稿審核|劉海旺

排版編輯|牛   維

出品單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發佈於 文化生活
By 2018-03-0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