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中美貿易談判 王岐山幕後 劉鶴台前?

2018-05-31 14:10:58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正當外界還在消化中美暫停貿易戰的消息,特朗普政府突轉變態度,指將對進口中國商品徵稅。輿論認為,美國反覆已成新常態,中國目前只能「以拖待變」。亦有評論稱,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立場強硬,因此出現「王岐山在幕後指揮,劉鶴走向台前」的考量。

《經濟日報》社論專欄「評析天下」指,中國面對反覆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會主動出招,在靜待美國回應同時,堅持「不想打也不怕打貿易戰」。社論認為,如談判拖至接近11月的中期選舉,特朗普在急需成績,在討價還價下料能達成中方能夠承受及落實的協議。

中美貿易問題是一場長期鬥爭,亦考驗中國應對美國的手法,《香港01》「01觀點」評論文章指出,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當選之初,曾被指其作用是主導中美關係,但他在中美貿易談判中卻一直「隱身」。文章認為,如果中國一開始就直接將王岐山這位被認為立場強硬的高級別官員加入與美國的談判中,或讓中美對抗氛圍更為激烈,因此出現「王岐山在幕後指揮,劉鶴走向台前」的考量。

針對今次擔任旗手的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蘋果日報》刊登李平的評論文章指,國際交往中維護面子是維護執政的民意基礎,但劉鶴兩度訪美,無功有過,不乏問責之聲,「他就任前後兩度訪美,特朗普一次不賞臉、不會見,一次收完大禮後吹雞打貿易戰」。

文章指,劉鶴是近幾屆內閣中罕有的未曾擔任中央部委、省市一把手的副總理,主政、實戰經驗欠奉。面對特朗普這樣的政商奇才、談判老手,劉鶴被「摑腫臉」並不出奇;而當中國讓步越多,就越接近美方和國際遊戲規則,越是國際社會所樂見。

資深評論員潘小濤同報撰文指,如今只是中美貿易交鋒的開始,後續談判更艱巨、壓力更大,而在中美貿易談判結束後,劉鶴就迫不及待宣佈中美「休戰」,形容這是「雙贏」結果。潘小濤續稱,官媒在談判時不斷刺激民族主義情緒,表明寸步不讓,其後在美國強大實力面前不得不作出巨大讓步後,劉鶴被迫出來解畫,減輕責任,官媒亦附和指是「雙贏」。

潘小濤指,自90年代開始中美貿易摩擦不斷,都是談判止戰,中方雖有讓步,但不曾出現談判前後自打嘴巴,更毋須談判旗手現身解釋,而劉鶴沒有實戰經驗,把談判說成「雙贏」是想逃避責任;對比之下,昔日中美經貿談判主將,包括前副總理吳儀、汪洋都身經百戰,當中吳儀在90年代出任外經貿部長時更是成績斐然,「雖然換將甚至換帥也不一定有好成果,但不換人必是死路一條」。

中方以讓步換時間 保存利己「遊戲規則」?

《明報》社評稱,從會後發布的聯合聲明看,其中並無提到具體的數字和措施,但從「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等字眼看,美方取得的成果更多;中方的獲益則在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所言「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徵關稅」。可以說首輪貿易戰中美方獲得的是實利,中方獲得的是「以重大讓步換來的時間」。

社評續指,聯合聲明中有一段「雙方同意,將採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為滿足中國人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和促進高質量經濟發展,中方將大量增加自美購買商品和服務。這也有助於美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其中「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等說法,意味這之前美方多次放風稱「中方同意減少2000億美元的美方貿赤」確有其事,但未必有2000億這麼多,已給夠中方「下台階」。

特朗普與金正恩都擅長「邊緣策略」?

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就認為,特朗普和金正恩都屬於善於採取「邊緣策略」,把「外交作為內政的延伸」的領導人。他在《信報》的文章中指,特朗普與美國以往的領導人相比更勇於要價,開價也遠高於以往政府的負擔能力;但這種談判最終仍有極大的迴旋空間,這就是典型的「北韓式『brinksmanship』(邊緣策略)」。

沈旭暉稱,特朗普的優勢是在其他國家仍在適應他多變的談判風格時,他能早著先機;但若別國開始熟悉他的風格後,就會發現雙贏的辦法。在該次貿易交鋒中,中方拉攏美國「搖擺州份」商人,希望這些持份者能向政府施壓,令特朗普顧忌出手。文章續稱,顯然特朗普在首回合談判中通過中方減低貿易逆差已達到階段目標,因此其他子議題,如技術轉移、中興案等都暫時按下不表;但可以預見在他任內,「邊緣談判」還會不斷出現。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8-05-3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