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Thomas:「鎮海」艦乃中國甚至亞洲第一艘航空母艦?

2018-08-10 13:57:19
2018年4月26日台灣電視節目「關鍵時刻」主持人劉寶傑及嘉賓朱學恒分別指出「鎮海」艦為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甚至早於1922年出現。(網上截圖)

中國解放軍海軍「遼寧」艦,自服役甚至續建時已經引來無數討論,去年訪港期間的黑煙和鏽跡成為網上討論熱話,數月前因艦橋柱子是否合理、是否設計錯誤亦觸動不少人的神經。除港澳地區之外,台灣地區在解放軍的軍事壓力下對「遼寧」艦的關注程度當然不比港澳弱,其中對「遼寧」艦是否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就有不少著墨。台灣東森新聞電視節目「關鍵時刻」於2018年4月26日就有關中國首艘航空母艦作出介紹,並提出一艘以往在中國海軍史上都不甚有名的「鎮海」艦於1922年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第一艘航空母艦,這樣的見解隨後在港澳台政治及軍事網絡論壇廣為流傳。那「鎮海」艦究竟是一艘什麼樣的軍艦?

2018年4月26日台灣電視節目「關鍵時刻」主持人劉寶傑及嘉賓朱學恒分別指出「鎮海」艦為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甚至早於1922年出現。(網上截圖)

2018年4月26日台灣電視節目「關鍵時刻」主持人劉寶傑甚至指「鎮海」艦為亞洲第一艘航空母艦(網上截圖)

鎮海艦簡史

1904年3月23日,德國不萊梅造船廠建成「馬尼拉」號,排水量2708噸,航速12節。「馬尼拉」號此後的早期記錄不詳(一說其後成為德國海軍運輸船,亦有指其仍只為商船)。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對德宣戰前夕,德國船東將該船甩賣給在華俄國公司。俄國革命後,位於煙臺的政記航運公司獲得「馬尼拉」號並更名為「祥利」號繼續作為商船使用。

「鎮海」艦側視線圖,可見艦尾搭載了兩架水上飛機。(網絡圖片)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北洋政府中央海軍派出巡洋艦「海容」艦、「海籌」艦等多艘軍艦,在秦皇島附近對撤退中的奉系東北軍進行炮擊。當時的奉系完全沒有制海權,只能被動挨打。1922年8月,痛感制海權重要性的奉系軍閥張作霖,委任沈鴻烈建設屬於自己的東北海軍。但對於僅割據中國東北一地的軍閥來說,顯然無力購置造價高昂的正規軍艦,沈鴻烈便將目光投向了較便宜的商船。

「鎮海」艦正吊放一架水上飛機,其船身用白漆刷上化名「大昌」。曾經於網絡上有台灣軍迷表示此照為其製作的電腦合成照而非真正的「鎮海」艦,筆者無法辨證此說,所以此照僅供參考。(網上圖片)

 

東北海軍在草創之初,沈鴻烈籌集了23萬銀元,於1923年7月從商行手中購買了該船,更名為「鎮海」艦。由於奉系缺乏造船和維修能力,需要到當時日本佔領下的旅順進行改裝,裝備阿姆斯特朗4.7吋炮兩門,3吋炮四門及機槍兩挺,航速降到了10.8節,歸類為「炮艦」。1925年到1926年初,東北海軍對「鎮海」艦再進行改裝,加裝了航空設施,可以搭載一到兩架由法國訂購的史萊克(Schreck)FBA-19型水上飛機,分類也改為「飛機母艦」。

「鎮海」艦上的FBA-19型水上飛機。 該機裝備1挺機槍,可掛載2個小型炸彈,時速180公里/小時,升限6000米。(網上照片)

技術能力所限,本艦並未裝備彈射器,放飛水上飛機時必須停船,用起重機將水上飛機吊放到海上,水上飛機隨後於海面自行滑跑起飛。回收水上飛機時亦相類似,水上飛機於海面滑跑降落,「鎮海」艦停船並用起重機將水上飛機吊回艦上。由此可見,「鎮海」艦的航空操作方式跟一般認知的飛機直接由母艦起飛及直接降落回母艦上有極大差別。而這樣一艘「飛機母艦」是否為航空母艦,便需先了解航空母艦的定義。

「鎮海」艦繪圖。放飛及回收水上飛機時均必須停船,用起重機將水上飛機吊放到海上或回艦。(網上照片)

航空母艦一詞的來源

在中國海軍史中,自清代洋務運動時期起,就有一套以自身認知而以艦船性能,功能及定位對艦船分類及命名的規則,例如「鐵甲艦」、「快船」、「魚雷獵艦」等。但清末至民國時期因為海軍衰落及分裂,軍艦性能單一化及炮艦化,加上20世紀初當時民國海軍跟國際主流海軍實力差距大幅擴大,國際上主要海軍艦種在民國海軍中幾乎都不存在(只有那幾條自清政府留下的防護巡洋艦能勉強對照國際上相應艦種),自清代的分類規則沒落廢棄。再甚者當時留日學生及軍官將校甚眾,將大量日文中的漢字詞彙帶回中國使用(例如社會、經濟就是來自日文的外來詞)。而軍用艦船分類情況相似,「巡洋艦」、「驅逐艦」等分類名稱便自19世界末至20世紀初由日本引入中國,而「航空母艦」一詞亦相信同樣來自日文。因日本海軍師承英國海軍,所以普遍認為日文中的「航空母艦」又翻譯自英文「Aircraft Carrier」。

「航空母艦」和「Aircraft Carrier」均可以分拆成前後兩詞,航空(器)對應Aircraft;而母艦對應Carrier。當中後者Carrier意指攜載艦,即是艦船必須具有攜帶前者(航空器,Aircraft)出海航行移動作戰的功能。而沒有攜載功能又只有補給維修等支援能力的只能分類為Tender。但日文中對Carrier及Tender卻沒有明確分類均譯為母艦,例如Seaplane Carrier及Seaplane Tender在日文中都稱作水上機母艦(Seaplane Carrier以下以常用中文「水上飛機母艦」稱之,而Seaplane Tender本文以「水上飛機補給艦」稱之)。

而到目前為止,因為英美都沒有出現過Aircraft Tender這一艦種,所以航空母艦就只有Aircraft Carrier一詞相對應。綜合而論,航空母艦都必須具有攜帶航空器出海航行移動作戰的能力。而且航空母艦亦需要以攜帶的航空器作為主要作戰手段(不論進攻、防禦、偵查等各種作戰任務) ,跟戰列艦及巡洋艦等亦有能力攜帶航空器出海航行移動作戰,但仍以火炮為主要作戰手段的軍艦分別開來。

由此看來,航空母艦於國際上的海軍史學界及海軍界沒有統一的定義,不同學者或將校在其著作均對航空母艦有各式各樣的定義,有時為其著作中的論述方便而對航空母艦有其獨特界定。航空母艦的概念發源於歐美國家,由此了解使用西方對航空母艦的定義是必需,亦為目前國際上普遍接受。從各種各樣的航空母艦定義中,除前述必須具有攜帶航空器的能力及以航空器作為主要作戰手段之外,還是可以歸納為廣義及狹義兩種。但要弄清兩者定義前,必需要先了解航空母艦的發展史。

航空先驅之一的克雷蒙.阿德爾(Clement Ader)及他的"飛機"。(網絡圖片)

航空母艦早期發展史

在萊特兄弟(Wright)於1903年首次以機械動力飛機試飛成功前,法國飛行員克雷蒙.阿德爾(Clement Ader)於1890及1891年便已經進行過兩次試飛,但以墜毀告終。雖然如此,這位眼光獨到的飛行員已經預感動力飛行將會很快成功並改變世界,並在1895年出版的《L’Aviation Militaire》一書中討論到海上航空的前景:「……航空母艦將會變成不可或缺,這種船艦與現存任何艦隻建造方式都不同。首先,甲板上所有的障礙都要清除掉:甲板會是個平坦區域,且愈寬愈好,區域形狀與艦身線條無需相同,就像著陸跑道一樣。這種船的速度最少要與巡航相同甚至更快。……對飛機的維護必需在甲板下進行……進入下層甲板需要使用升降機,寬度與長度都要能夠容下一架折疊後的雙翼飛機……下層甲板的兩旁是負責整備飛機、並使飛機永遠保持待命狀態的機械工廠。」這是航空母艦最早的概念思維,並跟後人不斷試驗實踐的結果驚人地相符。這概念亦明確指出航空母艦是需要一條平坦甲板跑道,讓飛機直接從船上起飛及降落。

萊特兄弟成功以機械動力飛機試飛後,美國飛行員尤金.艾利(Eugene Ely)於1910年11月14日成功從輕巡洋艦USS Birmingham (CL-2) 艦艏的臨時平台起飛,他更於1911年1月18日在裝甲巡洋艦USS Pennsylvania (ACR4) 後甲板上的臨時平台成功駕機降落。雖然此兩次起降試驗非常成功,但亦反映以當時技術條件下,以陸上飛機基本相同、帶輪子起落架的常規飛機於艦上起降對飛行員的駕機技術要求極高。一個月後的2月17日,格倫.寇蒂斯(Glem Curtiss)把一架裝上浮筒的水上飛機飛到USS Pennsylvania (ACR4) 旁的海上降落,然後吊上船再吊出來,再從海面起飛。相對常規飛機於艦上起降,只要海況合適,水上飛機於海面跟常規飛機於陸上起降一樣容易。由此,在常規飛機於艦上起降的技術尚未解決前,裝載水上飛機的艦隻便成為發展海軍航空兵力的捷徑。

美國飛行員尤金.艾利(Eugene Ely)於1910年11月14日成功從輕巡洋艦USS Birmingham (CL-2) 艦艏的臨時平台起飛(左);1911年1月18日,他在裝甲巡洋艦USS Pennsylvania (ACR4) 後甲板上的臨時平台成功駕機降落。(網絡圖片)

 

格倫.寇蒂斯(Glem Curtiss) 於1910年2月17日把一架水上飛機飛到USS Pennsylvania (ACR4) 旁的海上降落,然後吊上船再吊出來。(網上圖片)

1912年至1913年,法國將魚雷艇補給艦Foudre改裝來操作水上飛機,先歸類為水上飛機補給艦,後再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成為世界上第一艘以水上飛機作為主要作戰手段的軍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亦促進英國的軍力發展,1914年8月30日,由商船改裝的水上飛機母艦HMS Empress服役,可操作三架水上飛機。同年12月10日,世界第一艘由設計建造伊始,已經以水上飛機作為主要作戰手段的水上飛機母艦HMS Ark Royal服役。

法國水上飛機母艦Foudre(上);英國水上飛機母艦HMS Empress(中)及英國水上飛機母艦HMS Ark Royal(下)。(網絡圖片)

雖然水上飛機母艦能即時為英國海軍帶來一定航空戰力,但水上飛機沉重的浮筒及帶來的空氣阻力讓其性能無法跟常規飛機相比,難以作為戰鬥機使用,也不能阻止德國的齊柏林飛艇從其上方進行偵察活動,這是遠非英國皇家海軍所能容忍的。英國海軍的立即對應就是在現役戰艦及巡洋艦上鋪上起飛平台(主要在艦艏)讓常規戰機起飛,但問題也很明顯,就是起飛的戰機必需降落到附近友軍的陸上機場,否則只有迫降海上,這限制了戰機的運用,所以之後又在軍艦艉部加裝降落甲板,這樣的改裝發展在戰列巡洋艦HMS Furious上得到充分體現。

HMS Furious不同形態的變化:1917年剛服役的,已經將原有艦艏主炮徹去,改建為飛機起飛甲板(上);1918年,艦艉加裝了降落甲板(中);1920年代徹底改造成直通式平甲板航空母艦(下)。(網絡圖片)

1918年9月16日,英國皇家終於迎來第一艘具有直通式平甲板,搭載常規飛機直接於該船上起飛及降落,由未建成的郵輪Conte Rosso改建的航空母艦HMS Argus

英國航空母艦HMS Argus,1918年。(網上圖片)

航空母艦的定義

由此可見,由飛機發明起至具有直通式平甲板的航空母艦出現之前,出現攜帶水上飛機出海航行移動作戰的艦船。但畢竟直通式平甲板航空母艦才是打從帶飛機上艦直接起飛及降落的概念開始時的終極及唯一的理想型艦船,而直通式平甲板航空母艦出現前的航空器攜載艦其實都是過渡型艦船。正因為這些過渡型艦船的存在,所以航空母艦便有廣義及狹義兩種定義:

廣義航空母艦 – 任何具有攜帶航空器出海航行與作戰的能力,並以航空器作為主要作戰手段的軍艦。航空器指的是任何機械動力的航空器材,包括但不限於常規飛機、水上飛機、直昇機、甚至具有推進引擎的飛艇,但不包括氣球或熱氣球。

狹義航空母艦[註1]–任何具有攜帶航空器出海航行移動作戰的能力,以航空器作為主要作戰手段,而且航空器直接於該船上起飛及降落的軍艦。航空器指的是任何機械動力的航空器材,包括但不限於常規飛機、水上飛機、直昇機、甚至具有推進引擎的飛艇,但不包括氣球或熱氣球。

所以,水上飛機母艦只能被定義為廣義航空母艦。而直通式平甲板航空母艦卻同時符合廣義及狹義航空母艦兩者的定義。

鎮海艦究竟是否中國甚至亞洲第一艘航空母艦?

綜合而論,「鎮海」艦的性能及操作方式跟同期其他國家的水上飛機母艦大致相同,只能被歸入水上飛機母艦的行列。如前所述,「鎮海」艦是於1923年購入並於192526初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但日本海軍已於1914年8月將一艘運送船「若宮」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搭載四架水上飛機,並且於同年9月參與進攻德佔青島的作戰,無論如何「鎮海」艦都可能亞洲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甚或廣義航空母艦。如劉寶傑及朱學恒說於1922年「鎮海」艦還未被沈鴻烈購入前而成為亞洲第一艘航空母艦更是無稽之談

日本水上飛機母艦「若宮」(上);「若宮」正吊放水上飛機(下) (網絡圖片)

廣義的定義下,「鎮海」艦還可稱為航空母艦。但這廣義的航空母艦只是因為水上飛機母艦在航空母艦發展史上的過渡地位而衍生,對比狹義航空母艦是飛機被發明之前已經存在之概念及理想的正統性相對薄弱很多。否則,英國對直通式平甲板航空母艦HMS Hermes及日本對「鳳翔」那一艘是世界上第一艘專職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有著各自的解釋及堅持而爭持不下[註2],直到現在都是各執一詞各自表述,同時法國亦沒有高喊其Foudre為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

英國航空母艦HMS Hermes(上);日本航空母艦「鳳翔」(下) (網絡圖片)

某些華文媒體會以「準航空母艦」來形容水上飛機母艦,亦會以「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正式的航空母艦」等來形容直通式平甲板航空母艦,借此來跟水上飛機母艦的過渡艦船角色區分開來,同時婉轉間接地否定水上飛機母艦在航空母艦定義中的地位。「鎮海」艦跟「遼寧」艦那一艘是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其實都是定義的問題,而綜觀來說狹義是更被國際廣泛接受為航空母艦的定義。

[註1] 本文的艦種以狹義航空母艦的定義為準,行文中的「航空母艦」均指直通式平甲板航空母艦,其他廣義航空母艦均使用其專用艦種名稱,例如「水上飛機母艦」。

[註2] 英國航空母艦HMS Hermes是世界上第一艘專職設計而建造竣工的航空母艦。日本航空母艦「鳳翔」比HMS Hermes遲起工及竣工,但卻先於HMS Hermes服役,所以日本認為「鳳翔」才是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當中當然是在玩弄什麼是第一的定義問題,但英國在歐美國家的認同下HMS Hermes是第一艘航空母艦的認受性遠勝日本的「鳳翔」。而這英日第一艘航空母艦的爭奪亦反映水上飛機母艦並不廣被接受為航空母艦。

By 2018-08-1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