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Pklok:年金計劃慘淡收場 只怪政府過分理想

2018-09-12 15:53:26
pklok

修讀新聞傳播系學生,未曾有一股改變世界的作氣,但寄望以所知所能分享自己看法,或許不是見解獨到,仍盼我的文字與聲音在社會中可有一番作為。

脫離通脹因素,而且欠缺資金調配彈性,成為年金計劃最大的缺點。(網絡設計圖片)

公共年金計劃只有9,000多人申請,總認購額為49億多,不足當初發行量的一半。筆者認為市場對其反應冷淡,是可以預料的。政府在計劃年金概念時過於理想,採取不必要的保守態度,低估現今退休人士生活的需要。不可否認,公共年金能承接現時全港65歲在職人士強積金的計劃,以自付自取的方式付託港府,確保退休後依然「有糧出」。

欠缺調配彈性成癥結

計劃目的不但為退休人士買個安心,更可減輕人口老化下的經濟壓力。然而,計劃完全脫離通脹因素,而且欠缺資金調配彈性,成為計劃中最大的缺點。例如在100萬年金中,每月固定收取$ 5,800,期間不設餘額全資徹走。那麼,筆者認為對投保者是弊多於利,使退休日子只停留「生存」的水平,並非政府理念中「終身出糧」的「理想生活」。

脫離通脹生活欠保障

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扮演中西方貿易重要的聯繫角色,其經濟發展每每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使市民日常消費中受到壓力。遠至中美貿易戰所埋下的禍根,近至香港既定的聯繫匯率制度,無一不影響市民日常的經濟負擔。根據數據,本港近十年多通脹率均徘徊於2%至4%水平。因此,計劃脫離通脹因素對大部分退休人士的生活質素沒有保證。

保守回報難有吸引力

深究到底,計劃所針對受眾群對焦模糊。參加計劃的長者若能一次過調動一百萬資金投保,大概已經不是草根階層。對這群的長者而言,每月固定金額的回報過於保守,不能維持現時優質的生活質素,計劃吸引力相信不大 ; 反之,對低收入的長者來說,計劃的優點僅較銀行定期存款的息口為高。原因是年金計劃內部回報率為4% ,而翻查各間銀行網站,要是存款期達12個月,最高年利率是永隆銀行,有2.35厘。

低估現時市場的競爭

坊間其它金融產品是不容忽視的,同樣可供一眾低中收入人士作為退休生活籌謀的工具,其回報收益更具個人化,以及資金流動更有彈性。因此,政府在計劃年金細節時,低估了現時金融市場的環境和競爭,使有意欲申請者卻步,大部分人寧願靜觀其變,先參考市場反應,令計劃目前的反應慘淡。再者,退休人士在其生活最大的經濟負擔源於醫療負擔,因此每月依靠一個固定的金額收入,或未能足以應付及時之需。

未顧及長者醫療所需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在「生」時已經要面對前文所提及的通脹經濟負擔。在退休時,不得不重視「病」的醫療負擔。根據2017年公布的人口生命表,人口年齡中位數由28歲,延長至43歲,反映大部分人平均壽命的增加。因此,65歲退休後,距離人生完結還有一段距離。儘管醫學再倡明,患病的風險依然,特別是長者。參考醫管局數字,長者住院的風險比65歲以下人士高出4倍,而當中治療慢性疾病的更為普遍。因此,對長者而言退休後的經濟狀況不單是應付基本生活所需,也要為健康儲備更多資本。可見,計劃未能有效讓退休人士生應付百物騰貴的社會,更甚是長年累月的醫療費用。

如同強積金的延續版

總括而言,今時今日大部份退休長者都不能再抱住往日「養兒防老」的觀念,所以在自身有能力時好好規劃未來生活。公共年金現階段雖不是強制性質,但就似乎是強積金的延續版,資方由聘用的公司換成政府。港府在安老政策中不能過於保守,或全盤按照星洲的計劃實行,因為兩者的經濟發展模式截然不同。在目前港府應該加強年齡友善社會,增加退休人士的自力更生能力,提升市場對中高年齡人士的需求,回應社會期望。

發佈於 博評
By 2018-09-1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