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編輯
公元132年,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可以檢知地震的「候風地動儀」,由於年代久遠,原件己不復存。至1951年,考古學者王振鐸根據《後漢書》中對「候風地動儀」196字的描述;加上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成功復原出「候風地動儀」,後來該復原地動儀亦曾送到多國作出展覽。
據《華西都市報》報道,王振鐸雖然根據古籍成功復原出地動儀,但因為復原件的內部結構不合理,所以龍口當中的銅球無法吐下,亦即是無法測知地震發生。報道又指在當年唐山大地震發生之後,這個復原件也毫無動靜。
有部分外國學者提出質疑,甚至懷疑張衡以及候風地動儀為後世杜撰,並不是真實歷史。中國地球物理學家傅承義亦當面指出王振鐸復原件的原理錯誤,並表示:「房樑下吊塊肉都比你那個模型強」。因為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一直非議不斷,於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當中,已刪除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章節。
報道指出,中國科學院教授馮銳在2003年重啟探索張衡的地動儀,由他主持的研究小組改以「懸垂擺原理」打造,但當時無數中小學的教材中,仍舊採用「直立杆」理論,馮銳多次與人民教育出版社溝通,希望能夠糾正教科書上的錯誤。2010年中國教育部同意馮銳的建議,同意修改「張衡地動儀」章節,自2010年教改公布後,「張衡地動儀」己不再列入教學大綱。
新的地動儀模型在2009年9月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幕時展出,觀眾可以親自按下按鈕,觀察地動儀在不同波型下的反應,然而該地動儀只在遇到橫波才會作動;而縱波的振動,地動儀則不會有所作動。馮銳雖然復原出更有科學邏輯、更符合史料記載的地動儀模型,但他強調這僅算「當前這個時代對張衡的理解」,表示張衡地動儀的探索復原工作還有待努力。
《後漢書‧張衡傳》對「侯風地動儀」196字描述﹕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