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捲土重來 中美貿易戰令北京「難以呼吸」?

2018-11-16 13:59:30
陳頴詩

香港輕新聞編輯

【香港輕新聞】北京近日出現嚴重霧霾,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甚至比正受山火侵襲的美國加州嚴重。有分析指,當局為緩減貿易戰下的經濟衝擊,大幅放寬冬季污染防治措施,容許本來應在冬季停工、限制排放的工廠繼續運作,導致污染物不減反增,今年「藍天保衛戰」恐將失守。

(設計圖片)

能見度不到50米

《新華社》14日指,北京市出現入冬以來最嚴重的空氣污染,部分地區在霧霾籠罩下能見度不到50米;當局一度封閉多條高速公路,同時呼籲民眾不要出門,並採取防護措施。

《中國新聞網》昨日(15日)指,於14日北京全市35個監測站點中17個站點達到重度污染,13個站點顯示嚴重污染;而數據顯示,北京大部地區的PM2.5實時濃度在每立方米250微克以上,局部地區已超過每立方米300微克。

14日,北京霧霾嚴重,高樓全被霧霾籠罩,網民戲稱成為「霾都」(微博圖片)

比正受山火侵襲的加州還嚴重

《彭博社》稱,14日美國加州野火侵襲嚴重的沙加緬度(Sacramento)、三藩市(San Francisco)、納帕郡(Napa)的PM2.5濃度指數分別為每立方米188微克、164微克及161微克,但在同一時間北京PM2.5濃度卻是近300微克。這一污染程度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室外空氣質量指標的12倍,也是北京近18個月來最嚴重的。

不過報道提及,14日北京的空氣污染雖然嚴重,但相較於過去十年,指數也有明顯降低。

圖片翻攝自:彭博社

京津冀污染物排放量增加

《新華社》引述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教授分析,11月中旬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部分城市開始採暖,各地燃煤污染物排放開始增加。賀克斌估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入採暖季後,導致污染物排放增加;多種污染物高強度的疊加排放是推高本次污染過程中各地PM2.5濃度的主要原因。

官方今年大幅放寬冬季污染防治措施

中國生態環境部早在在9月27日,公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至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方案要求在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年減)3%左右,重度級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年減)3%左右。

然而,當局去年的行動方案要求同期 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15%以上。對比之下,今年的要求明顯大幅下調。

從今年方案可見,此前空氣質素數據最差的石家莊市,由去年被要求減少PM2.5濃度25%,大幅調降至4.5%,重度污染天數更只須再減少兩天;北京這次更未被明確要求PM2.5濃度下降,及下降污染天數。

圖片翻攝自:新華社

分析指為緩減貿易戰下的經濟壓力

由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存在大批電力、鋼鐵、建材等高耗能産業,煤炭能源消耗巨大,一直被視為是全國污染物排放強度最大的地方。而今年的方案決定不再為改善空氣質量而繼續削減鋼鐵生產和煤炭使用,並提出取消統一的限停產比例,意味這些過去應全面停產、限產的高排放的行業,今年冬天不必跟隨。

內地《新浪財經》曾發布一篇分析文章,PM2.5濃度的限制從5%下調到3%,應有考慮到宏觀經濟形勢偏弱、貿易摩擦不確定性等因素,並且市場普遍對經濟持有悲觀情緒。不過,報告強調,做好環保是正確的方向,但地方政府此前前「一刀切」式的限產,對中小企業傷害較大,也加大環保邊際治理成本和企業負擔。

而針對此情況,日媒《朝日電視》近日亦有類似的分析,報道指原本北京嚴加控制的空氣污染問題再度捲土重來,原因是當局為減緩中美貿易戰的經濟壓力,恢復人們對經濟的信心,於是放寬冬季污染防治措施,導致污染物不減反增。

環境部發言人否認:去年有「天幫忙」

面對外界的質疑,中國環境部發言人劉友賓上月底曾解釋,因為今年秋冬季京津冀、汾渭平原等地大氣擴散條件較差,加上減排空間收窄,「今年目標的設定是尊重大氣污染治理規律的體現」。

劉友賓表示,去年攻堅行動取得的PM2.5下降25%的成果,有三分之一是基於天氣良好的「天幫忙」因素;而今年在正常氣象條件下,要保證空氣質量同比不惡化,首先要通過「人努力」抵消去年「天幫忙」8.5%的下降比例,加上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為3%,實際上今年空氣質量改善任務為11%以上。

發佈於 新聞熱點
By 2018-11-1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