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剛收到好友發來一幀京城雪照,瞧瞧日歷,原來今天「小雪」。多麼幸運的北方,腳步準準踏在節氣上。可憐港居的我們,別說雪,連一滴雨也找不著,出門走一會兒更是一把汗。
嘗試在記憶裡尋找那既遙遠又陌生的寒冬。最終還是留在無雪的悶熱裡,摸索著寫下 2015 年的小雪日誌。
小雪節氣前後天氣通常陰晴不定,且日短夜長。陰冷黑暗讓人心情變灰,更叫情志病人百上加斤、病情加重。所以,我們今天著重談一談情志。
情志病當然需要吃藥及接受專科治療。可是,多愁善感、過分緊張、不愛熱鬧、對平時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易怒、怕見人、長期噩夢、冷感一系列情緒變化,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過。
在未形成疾病前的這類癥狀,我們大可以從生活作息、飲食調配、穴位按壓方面自行緩解,防範未然。這也是我們今天的主要話題。
何謂「情志」?
「情」即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類精神意識與外界事物的相互反應。
「志」是五志:喜、怒、思、悲、恐,把七情按五臟歸類後得出的五個代表。
情志是病因,屬於中醫三大致病因素的「內傷」類別。另外兩類致病因素則為:「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及「不內外因」(飢飽、勞倦、跌僕、壓溺及蟲獸所傷等)。
情志也是病果,七情五志造成臟腑氣血失調同時,臟腑氣機交雜的痰、瘀、鬱又反過來形成情志病。
何謂「情志病」?
情志病是指:情志受到突發或持久性刺激,而產生情志異常表現的病症。包括:
情志為病離不開一個「過」字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喜傷心,憂傷肺,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這喜怒憂思恐本為五志常態,正常尺度的情緒反應,不算病。
唯有過了量,在突發性、強烈或持久情志刺激下,影響了正常生理循環,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時才會致病。如《養性延命錄》箴言:「喜怒無常,過之為害。」
故此,調整情志必先調整生活節奏,并且找出七情五志以及作息飲食的平衡點。
百病生於氣,調情志必先調氣
《素問.舉痛論》言:「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驚則氣亂。」俗話說:「先學不生氣,再學會氣人」,前者是養生之道,後者是幽默之本。
氣與血,如天地、日月,形影不離,同為身體重要物質,所謂:「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我們學會不生氣同時,也應該善補氣血,使身體各功能健運、暢通,則百病無從而生。
調情志先調肝、心
《內經.五神藏》提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神、魂、魄、意、志均屬精神活動,即五臟有病,都可以出現神志症狀。只是「神」與「魂」直接影響神智而發病,而二者分別歸於肝、心,故需加重調理。
肝主疏泄,五行為木,木性條達為順,失其條達為逆。逆者導致氣機鬱結,臨床可見脅肋脹痛、胸悶不舒、或咽部有阻塞感,若上沖於心狀如熱厥心痛等。故此,情緒低落或抑鬱時,大多影響肝氣,而肝氣不疏又反過來影響情緒。例如臨床上的癲病、抑鬱癥都歸此類。
心主神明,為「君主之官」,故情志病的病位,首先在心。而心血過旺或虛虧都會影響神智。例如,心火過旺時上擾心竅,致使神志逆亂而產生的狂病。
防範痰、瘀、鬱
脾為後天之本,居中土,滋生及供應五臟足夠的氣血運行。脾健則痰濕無所生,而情志病恰恰就跟痰的關系最為密切。濕痰結聚日久亦會形成血瘀及氣鬱。在中醫情志病證型當中:痰阻經絡、痰迷心竅、痰火凝滯等均為常見。
故此,護脾(固養脾胃陽氣)可以直接治療痰、瘀、鬱,減低發病風險。食品中例如,淮山、大棗、炒薏米、茨實、橘紅及略帶甘味及甘淡味食品均為此類。
以食調養情志
《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記載:「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 」對於情志失調,長期食物療理更勝猛峻藥物。由於肝、心與情志關系至為重要,以下食療主要針對此二臟。
療肝食譜:
i. 養肝解鬱:
(a) 建議金針菜、木耳、生薑蒸雞
(b) 建議金針菜、木耳、紅棗、生薑煮水,喝湯吃渣
(a) 玫瑰 3 朵 枸杞子 30-40 粒 黃菊 2 朵(開水泡約 20 分鐘即可)
(a) 不能過量,每天 1-2 條為佳
(b) 未成熟的青香蕉含 5—羥色胺的物質,可治療胃潰瘍。
ii. 疏肝理氣
(a) 建議梅子蒸排骨
(b) 建議梅子、紫蘇葉熱泡,當茶飲
(a) 生吃、煎服、浸酒、蜜漬、煮粥均宜。
療心食譜
i. 心陽偏亢,心陰不足:
ii. 心血不足:
以穴位調養情志
中醫穴位療法承載二千多年傳統文化,能夠快捷方便地解決人體經絡氣血的阻滯問題,對於疏肝理氣,調心寬胸尤為到位。
i. 屬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
ii. 位於前臂內側,腕橫紋上 2 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iii. 主治胸痛、胸悶、心痛、胃痛、噁心嘔吐、心悸、虛煩、癲狂、善驚、健忘、失智等癥。
iv. 按壓雙側此穴,每側按壓 3-5 分鐘,可以紓解胸中郁悶,清理神智。
i. 屬足厥陰肝經要穴,是肝經五俞穴之一。
ii. 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iii. 主治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癇證,脅痛,腹脹,黃疸,嘔逆等癥。
iv. 按壓雙側此穴,每側按壓 3-5 分鐘,可以疏肝理氣,消除鬱悶。
從日常生活調情養志
中醫治病,講求「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後醫其身」。我們談養生也同樣,必先養其心,而後養其身。清代醫學家吳尚說過:「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也。」
能夠提早驚覺,不讓負情緒惡化,並把自己領回正軌是今天的目的。懂得尋找快樂的人,才真正活得健康。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