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解放軍新型核潛艇上浮事件淺釋

2018-01-19 23:15:19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照片來源:軍武狂人夢網站

上星期的軍事新聞中,除印度核潛艇因人為操作失誤而癱瘓十個月外,最為人關注的要算是中國潛艇被海自跟蹤及上浮事件,事件備受關注,除因為涉及中日敏感地帶外,也涉及解放軍新型核潛艇首次在國際水域曝光,事件更涉及單艇與日本西南部反潛網的對疊,故更引起各界的關注。

在引述資料重組案情前,大家必須理解涉事雙方都只會發放對自己最有利的資料,中國如是,日本亦如是,故詳細情況可能要等多年後才能水落石出。綜合日方及中方說法,事件經過大約是這樣:

 

10日下午,海自的反潛機或海底聲納偵察到有潛艇進入宮古島西北部水深180公尺的毗鄰海域,由菲律賓海向中國沿海航行,之後潛艇於11日清晨脫離毗鄰海域並轉變航向,海自第6護衛隊大波號及第15護衛隊的大淀號繼續進行搜索與追蹤;同日上午,雙方再進入赤尾嶼的毗鄰海域,東海艦隊054a型護衛艦益陽號隨後亦跟著進入,有可能是支援潛艇並監視海自艦隻的動向,11日下午潛艇及護衛艦才離開毗鄰海域,隨後益陽號回到北方繼續巡航,海自艦艇仍持續跟蹤;至12日下午,潛艇突然浮上並掛出國旗,大波在遠距離拍下照片,然後回航。

事件只能算是一般水下貓鼠捉迷藏的遊戲,冷戰以來每場追蹤與反追蹤遊戲莫不如此,不過今次事件有些特別之處,不可不留意。

  1. 09IIIB型潛艇首次出現在國際水域:

09III(1)型核動力攻擊潛艇是解放軍海軍於199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的新型核攻擊潛艇,以代替老舊的漢級首兩艦。09III型現時至少有3個子型號,分別是最初兩艘原型、09IIIA型,以及大約兩年前開始服役的09IIIB型。

2015年7月渤海重工造船廠的GOOGLE EARTH衛星圖片,可見有三艘09IIIB型(照片來源:網上圖片)

2009年ONI對於09III原型艇的靜音性能猜測,不過11年後就再無更新過

相對於水面艦,解放軍對發放核潛艇資訊採取相當封閉的態度,除照片外訊息不多;另方面,負責建造核潛艇的渤海重工,位置甚為偏僻,也難讓軍迷拍到照片,故對於09III型潛艇的理解與研判,主要依靠外國的軍事情報分析、衛星圖片、軍迷拍得的遠距離照片(2),以及相關的工業成果宣傳。就算是外國情報機構,公開的資訊都很不足夠,例如美國海軍情報局ONI曾於2009年的研究分析09III原型的靜音能力,發現應仍遜於80年代蘇聯的主力核動力潛艇671RTM型(北約代號維克3型)。2011年報告將靜音能力上調到和維克3型基本相當,之後就再沒有發放過相關研究了。

09III系列外觀比較,資料出自現代艦船雜誌

大部分研究認為,09III型潛艇大約長107-110米,外殼大約11米闊,雙殼艇(耐壓殼大約9至10米),反應堆是初代091型潛艇壓水堆的改良型,故馬力不強,航速只有27-28節。船身為柱形結構,艏艉為水滴形(這點明顯師法美國),排水系統為線縫排水口,潛深大約400米左右,並具備六枝533MM魚雷發射管,可發射魚雷或反艦飛彈,綜合性能大約相當於70-80年代初期蘇聯及法國核潛艇,以及美國初代靜音潛艇鱘魚級的水平,算不上先進,但至少能頂替最為老舊的漢級首兩艇。

無害通過馬六甲海峽的09IIIA型核潛艇(照片來源:網上圖片)

真正改變在後兩級:09IIIA型(可能建了一至兩艘,2011年左右服役)最重要的改良,在於更換新型一體化自然循環式反應堆(設計參考80年代研發的法國 K15型自然循環式反應堆),一般輸出功率下不用開啟水泵,減少一個重要噪音源(構造優點可見小弟舊文)。同時,在反應堆下方加上新型減震底座;外形上,帆罩前方加裝填角,亦有助減少水中阻力及噪音。

至於09IIIB的改良,就大眾科學雜誌分析,09IIIB的噪音應該達到洛杉磯級中期型的水平,而外觀的改變,只見換上更長並修改過設計的帆罩、可能稍為加長的艦體、尾舵新設的拖曳聲納投放口、只有左右舷各一條的長線縫排水口、更新型的舷側聲納感測系統,以及最大的改變--帆罩後面多了個大約8米長的構造。這個構造的功用眾說紛紜,其中一個說法是裝了8-12個垂直發射管,能發射鷹擊18系列長程反艦飛彈及巡航導彈;另一個說法是更大型的新式一體化反應堆的上部構造。兩個說法都有相關論文資料支持,但前者較有說服力(3)。另外還有UAV儲存及發射裝置,以及特戰部隊人員出入艙的說法。不過由魚雷管的佈置來看,09IIIB仍沒裝備英、美及俄新世代潛艇常用的船艏大型球形聲納,更可能是柱形聲納配合艦身的聲納陣列,達到相若角度的聽音效果。

2013年中共中央軍委會主席習近平視察長征409號核潛艇。就表面處理來看,09III型的吸音磗仍鋪得很好,算下了一番功夫。

如果09IIIB型真的配備垂直發射系統,就具有非常強的反艦與陸攻任務特性,加上稍為加長的船體,其實更有09IIIA型的巡航導彈核潛艇(SSGN)版本的味道,亦即是說,比一般沒裝垂發系統的核攻擊潛艇更具打擊能力。這艘潛艇出現在公海,亦代表解放軍已具備更強的水下常規戰略(指以巡航導彈打擊戰略目標)及戰術打擊能力。

  1. 本次遠航任務性質:

整個任務中,更有趣的地方是:究竟09IIIB型潛艇出航的任務是什麼?是由什麼地方出發的?回航時為何要經過日本南方島鏈?

17年10月上旬亞龍灣核潛艇泊地,不排除最右邊的09IIIB就是今次的主角。(照片來源:網上圖片)

有報道指這是一月初跟隨遼寧號編隊出航訓練,之後繞巴士海峽進入菲律賓海或台灣東部海域,然後回航。這說法的問題是:核潛艇最長可達90日不上浮、不補給,不足一星期就返航就太奇怪了;假若中途發生機械故障,原路返回亞龍灣即可,那裏有緊急維修設施(註3)

參考核潛艇的最長水下巡航時間、11至12月間解放軍空中力量在菲律賓海的動作,以及09IIIB型具備巡航導彈攻擊潛艇性質,個人認為這倘任務可能已持續一至兩個月,就目的而言,一來可能是測試09IIIB型的長期水下潛航能力,二來協同空軍力量對模擬海軍編隊進行攻擊,或為空軍編隊搜尋及定位目標;三來可能模擬攻擊關島;四來也可能嘗試監視、追蹤路過的美軍艦隻(畢竟核潛艇在深海隱藏行蹤遠較淺海容易)。

既然涉及前出部署,同時也涉及另一問題:潛艇是怎樣溜出菲律賓海呢?部分分析是指由巴士海峽進入菲律賓海,理由是十月上旬其中一條09IIIB曾出現在亞龍灣。當然,我們也不能斷然否認由其他航道,例如由沖繩附近海域進入菲律賓海,但分析這問題時,必須了解日本西南部的反潛體系。

美日營建的SOSUS略圖,資料出自以下網誌

戰後日本國內學者總結二戰經驗,認為戰前海軍不重視反潛戰術,令本土被美國潛艇徹底封鎖,是戰敗的關鍵之一。戰後美國批准日本組建海上自衛隊,在太平洋上協助美軍對抗蘇聯潛艇部隊,加上自身防衛需要及二戰教訓,海自更著重反潛戰發展與訓練。而除極力強化反潛艦艇與反潛巡邏機的發展,日本亦積極聯同美國建構太平洋版的SOSUS(水下監聽系統)。這系統由水平鋪設於海床的聲納基陣與懸浮海中的聽音裝置組成,能透過不同基陣所監聽數據的對比及三角定位,測定相當距離內的水下聲音源。這套系統自2000年後擴展至日本以南的第一島鏈,並伸延至台灣、菲律賓、印尼及印度洋(當然,更南的是美軍自己鋪的),形成嚴密的水下監聽網,以監聽日益增長的中國水下力量,有臺灣軍官更指這可是「魚鈎水下防線」。這套水下監聽系統,加上在特定海道佈置的LQO系列聲納陣列,可說是日本最神秘的軍事系統,研究者往往只能靠自衛隊每年批出的維修與鋪設合約,以及其他零碎資料猜度其性能及鋪設位置。

海自的P-3C,照片來源是海自網站。現時海自70多架P-3C及P-1反潛巡邏機,是區內最強空中反潛戰力

如同其他水中監聽系統,這系統其實並非沒有弱點:若果天氣及海況惡劣,潛艇在淺海低速潛行,是有機會混在海面的噪音溜過的;另外,系統亦需反潛機或艦艇作進一步的定位,但天空上並非常有美軍反潛機。鑑於國軍空軍的反潛能力較弱,而菲國更幾近於零,巴士海峽的確較容易「溜過」;至於沖繩周邊海域,系統較為複雜,且日本南部海自第一及第五航空群26架P-3C可立即調用,進行定位及追縱,潛艇通過而不被發現的機會就較低了。

這套水下監聽裝置亦可能和潛艇回航時進入宮古島水域回航有關:當菲律賓海的任務完成後,老解潛艇大可經較安全的巴士海峽回南中國海。潛艇選擇在監視非常嚴密的宮古島附近回航,而且以極低速度在宮古島外海徘徊(時間可能長達10小時以上),有可能是測試海底聲納的靈敏度或確實位置,或者有意觸動SOSUS及沖繩島白灘監聽站的注意,並透過沿岸監聽站或電戰機,監聽並進一步了解海自整個反應體制或者無線通訊頻道,至於背後有沒有更大規模的諜報作戰,那就不得而知了。

  1. 這是被迫上浮?

部分輿論認為該潛艇上浮是被日本海自反潛力量迫到上浮。不過潛艇兩次穿越毗連海域,並被海自護衛艦及P-3C反潛機搜索跟踪,依然保持潛航狀態,直至12日下午才在赤尾嶼西北部上浮(海自沒交待詳細地點),以時間而言,她應該至少駛至日中EEZ線的邊界,十分接近老解空軍的巡邏區了,而且應該沒有P-3C在上空跟隨了(有的話就少不了空拍照)。

個人以現有資料猜測,上浮區域應在這個紅圈內。要留意的是,這區是中日海上力量的分界線或重疊區。

假設潛艇離開赤尾嶼毗連區的時間為11日下午3:00-5:00,到12日下午3:00-5:00時就差不多24小時了,如果核潛艇以5至10節速度前進,早就到達大陸沿海了,明顯潛艇在離開毗鄰區之後突然大幅減速。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如果動力系統突然出故障,照理應該會有其他艦艇來接應;另一個可能是:由於離開毗鄰海域後,已非常接近沿海空軍的前出範圍,海自的P-3C也不敢隨便追蹤,故艇長可能決定放膽(或在指揮部同意下)與兩條海自護衛艦一路「捉迷藏」,一路向中國沿岸駛去(而且聲紋資料可能早已給海底聲納探測到,也不需顧忌太多了(5))。而就上浮海域來看,潛艇的指揮官升旗更像對自衛艦說:前面就是我們的地頭,請回吧。

而當各種立場的媒體因此事互相攻訐之時,具備專業知識的資深軍事研究者卻從專業角度出發,嘗試解答這問題,例如軍武狂人夢老大之一的台灣資深軍事研究者「Dasha」兄(台大地理系畢業,也是該校教職員)說道:「……10~11日朝本國航行而被日本追蹤的潛艦,12日才上浮,當天又是海象惡劣的日子,與其說有甚麼政治示威,小弟會更覺得像是到達可以也該上浮的地區了,東海很多會讓人擱淺的淺灘在,更何況太接近海面的在大浪過來時,還會像沙丘一樣移動(不過他強調只是基於當日海況及東海的海床與水深進行猜測,因為日方從來沒講明上浮的確實地點)……」事實上,東海日中EEZ分界線(日方聲稱)一帶,水深只有100公尺甚至更淺,當日海上亦有7-9級大浪,潛艇難以透過進一步下潛,躲避淺海中的惡劣海況,如遇上淺灘區,更可能要上浮至更淺深度,而遇上在淺海中操縱困難的情況(海浪有2/3的能量在水下);再講,當時潛艇應該十分接近中國實質控制的EEZ區域甚至領海,亦大可放棄潛航了。

        小結

今次事件暫時看不到有什麼短期影響,因為日本在戰術層面上佔了上風,而且過了一個星期,雙方似乎也沒興趣鬧大事件;再講,解放軍進入的毗連區並非領海,領海所屬國家只能執行很有限的主權,更不能以此發動攻擊或告上國際法庭。然而,解放軍經歷今次事件,以及可能得到的情報資料,有可能決心加速發展對抗水下監聽系統的措施,或進一步改良現時仍在建造中的09V型攻擊潛艇,長期而言,可能加劇中國與美日兩國在東海及沖繩海溝的水下角力。

 

 

註1:解放軍海軍作戰艦艇的型號名有自己一套命名法則,這套法則在1990年代後期修改過一次,就沿用至今。一般來說,較大型艦艇(400噸以上)有三個數字,頭兩個數字是艦艇分類,數字後綴的英文字母是改良型號。核潛的型號名有點奇怪,其第三個數字並非阿拉伯字母,而是羅馬數字,故一般報道所講的093型,正式命名應該是09III型。這型號分類方法並不影響1990年代中期以前研製的型號。

亞龍灣拍到的09IV型核動力導彈潛艇(網絡圖片)

註2:事實上,近年軍迷及外媒大都是在著名旅遊景點亞龍灣遠距離拍攝海軍基地中的老解核潛艇,畢竟那裏不是禁閉地區,而且也需要長焦距鏡頭才拍到(海灘距潛艇泊位直線距離超過10公里),老解也不那麼在意了。

註3:亞龍灣海軍基地沒有船塢,但有核潛艇洞庫。和一般猜測有差距,解放軍的核潛艇洞庫更多是用來整備及修膳潛艇的,因為類似洞庫空間本來就沒有外界所想那麼闊,水道也較窄,出入口只有一、兩個,難以容下多艘潛艇。

(圖片出自浩漢防務論壇)

註4:雖然兩個說法都有內部發行的論文支持,但如果要容納大型反應堆耐壓殼的上部構造,帆罩後的結構應該更闊甚至更高,以提供更多冗餘空間;另方面,國內較權威的海軍論壇大佬(例如POP3及slayerhuahua,二人據傳是退役及現役的海軍研究人員)都指09IIIB是有鷹擊18系列的發射能力,故垂發之說更為可信。

註5:聲紋是指用電聲學儀器顯示的聲波頻譜。不同級別的潛艇,由於流體動力外形、動力系統組成,甚至搭載儀器的不同,聲波頻譜也會顯示獨特模式,透過聲納記錄,將來再遭遇時可以辨認是哪級甚至是哪艘潛艇。對於SSBN潛艇而言,聲紋隱藏比較重要,但對於核攻擊潛艇而言,由於戰術上需採取攻勢,加上要巡弋大洋,幾乎不可能不被人聽到,聲紋頻道被其他國家錄下是遲早的事。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8-01-1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