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中美大國博弈 香港應如何自處?

2018-11-19 14:11:07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中美角力從貿易關稅開始並蔓延至其他領域,令國際政治形勢更複雜,美國國會一個委員會早前建議把香港和內地視為同一關稅區,引起輿論關注香港的前途。有分析認為,美國打「香港牌」只是時間問題,若僅持貿易戰的想法只會錯估形勢;亦有評論稱,於新冷戰的地緣政治下,「誰的香港」成為重要問題。

「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報告首次建議美國商務部考慮不再視香港為獨立關稅區,輿論關此舉將帶來什影響。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信報》的專欄引述在香港回歸前有份草擬《美國—香港政策法》的一位美國政治中人稱,美國政府認為1997年後保留香港的獨特身份,對美企保留一個制度不同於中國內地、又能藉此滲入中國的經貿基地,有無可取代的好處。

沈旭暉分析,就算中美關係惡劣,根據傳統外交智慧,美國也需香港作為「透氣口」;特別是貿易戰期間,美國企業更需要香港融資,同樣中國也默許美國在香港經貿層面建立勢力範圍,這是傳統大國博弈「你中有我」的智慧,「中美兩國領導人都不會如此缺乏遠見,唯一問題是『傳統智慧』在今天這後真相時代是否還管用,卻不好說」。

議員游說意義不大?

《巴士的報》盧永雄專欄則提及,過去中美貿易摩擦沒有那麼嚴重,香港反對派議員到美國游說,未見其利也沒有大害;但在中美貿易戰開打後,中美不再把酒言歡,中間位置消失,香港只能站在中國的一方,或許有些人想選擇站在美國一方,但只能扮演一些被人「用完即棄」的角色。

盧永雄強調,在這場中美兩強角力的遊戲,香港反對派去美國游說,美國人只會把他們的意見寫成報告,匯集成各種反華的證據之一,合起來攻擊中國。而美國目的,當然不會為香港爭取甚麼民主和自由,只不過借香港壓制中國的發展,「這場遊戲玩得這麼大,香港的反對派根本玩不起了」。

美港關係宜保持穩定?

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法律系哲學博士王慧麟《香港經濟日報》撰文指,大多數人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上任前認為,他還不至於利用「香港牌」,因為香港的特殊地位,並稱他只是商人性格,所謂貿易戰只是「口號」;但兩年後再評估,中美之爭既然已不是貿易問題,那麼「香港牌」已不是用與不用的爭論,變成幾時用的問題了。

王慧麟認為,美港關係保持穩定對香港市民來說最為有利,香港可以利用各種商界、民間之關係,以至政客的關係,游說美國在作出任何牽涉香港的事務時應要考慮社會實際情況;惟半年以來,在公開的層面及港美互動可見,香港政府對此似是不知如何入手。

「誰的香港」是不能迴避的問題

《明報》則刊登了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師蔡俊威的評論文章指,自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全面管治權」下的中港關係理解,基本只剩「中國的香港」一環。政治上,中共全面主導香港的政制發展,透過對基本法提出新的、嚴苛的演繹;外交上,中共爭奪「誰的香港」、「中港關係正解」的話語權,例如《金融時報》亞洲新聞主編馬凱被拒入境,「究竟香港的出入境管制仍是香港自治範圍內的獨立決定嗎?中共還在信守給予香港高度自治的國際承諾嗎?」

蔡俊威認為,面對日益抬頭的香港人自我意志,北京和港府不但沒有好好疏導,反而採取高壓或污名化處理,「香港人的香港」依然被壓下去;他強調,「誰的香港」除了在當下中美博弈的大氣候中甚具意義外,亦是北京防備「2047問題」(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屆滿)的思慮。

蔡俊威最後引述香港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的觀點強調,「2047」是不能迴避的問題,將來的中港關係設定大概在2030年前就要有答案,「誰的香港」依舊是兩腳櫈的大國博弈,「但香港人如何在大氣候中尋找『香港人的香港』,當籌碼之時也可最大化香港人的利益?」

美國為何要求重新審視香港地位?

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14日發表報告,質疑香港逐漸喪失獨特性,建議政府檢視軍民兩用高科技出口政策,同時重新審視要繼續將香港與中國大陸視為兩個獨立關稅區。

阻止中國成為高科技大國

《明報》社評表示,美國決心要阻止中國成為高科技大國,為防止中國接觸美國的尖端科技,「委員會很大程度是以人權為幌子,建議華府堵塞香港這一孔道」;香港這已不是貿易戰的延伸,而是中美角力的新戰場。《明報》社評又指出,該委員會的職責是調查中美間貿易及國家安全的問題,「人權問題本來就不是工作焦點」,「如果美方真的認為香港與內地無異,就沒理由只建議向高科技出口範疇開刀。凡此種種,均顯示委員會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是擺姿態不會採取行動?

《信報》「香港脈搏」余錦賢文章引述建制派議員的意見指出,「美國對香港享有貿易順差,若然調整《美國-香港政策法》,將有損美方利益,預料美國只是擺姿態,不會採取行動」,文章引述多名建制派議員表示,「暫時無收到西環任何『柯打』要求駁斥美國報告,何況北京根本不會把有關指控當作一回事」,其發言為個人反應,屬情理之內,並非配合內地政策主調。

余錦賢文章又引述公民黨郭家麒意見,「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指報告『偏頗失實』的言論屬火上加油,更力撐報告內容全是事實,毋須爭辯,港府應向歐美國家解釋情況」。涂謹申則呼籲特首林鄭月娥應向國家主席習近平提交評估報告,並重新向英國《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發出工作簽證,以示香港依然擁有高度自治。

泛民幸災樂禍還是無知?

《星島日報》「大棋盤」杜良謀文章指出,「網絡上的民主派人士對於今次美國國會的報告,更流露一片『幸災樂禍』情緒,指港府及建制派有份做『幫兇』,最終可能『自食其果』」;文章表示若不知情的人士,對於這類言論,還以為不是香港人發出的。杜良謀文章表示,美國是否制裁香港,在於其利益的計算,美國現時亦處於獨裁的狀態,「泛民主派以為美國會為了香港的民主自由而出頭,那是泛民的無知;君不見現時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亦被視為半個獨裁者」。

《大公報》「焦點熱議」陳峰文章表示,「自2004年以來的第十四份涉及香港的報告中,本質上並沒有提出任何新的觀點,所謂的『區分獨立關稅區』,過去的報告已曾提過」,如果美國要以「關稅區」制裁香港,美國同樣要承受巨額的損失,美國最核心的考慮在於,要堵住中國從香港特區進口來自於美國受管制的物資。認為是美國冷戰思維的最新演進,「可以視之為『恫嚇』,和前日美副總統彭斯的『冷戰言論』如出一轍」。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8-11-1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