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博評
      下水儀式上的崔賢號。金正恩及其女兒正在船頭參觀。(圖片來自朝中社)   朝鮮新型大型導彈艦船於3月底下水,但當時仍在舾裝高出有蓋船台高度的上層建築結構,同時本艦也被大量偽裝網覆蓋,無法看到工程進度與艦上配置。直至昨天(4月25日)朝鮮人民革命軍建軍紀念日當天才於南浦造船廠進行正式下水禮,並由金正恩親自出席。 金正恩在下水儀式致詞中正式將該艦定性為「新一代多用途攻擊驅逐艦」,並表示「這為海軍現代化建設帶來了新的突破」。金正恩也特別強調該艦「作為朝鮮(對韓日美?)武裝鬥爭的起點,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朝鮮新驅和俄國11356M/R型外觀很不一樣,但船體線形卻很相似,而煙囪排氣道位置也相約,船身拉長的部分可能在煙囪後方,不過進氣道位置似乎有改過,1135系列都是在煙囪前部的獨立建築中,而朝鮮的可能融合到煙囪前部及巡航導彈「發射艙」內(黃箭所示)。當然,若要這樣搞,發射巡航導彈時可能要停機了.......(照片來自朝中社及維基百科)   說回艦船本身,本艦大約長140-144米,但船形和推進佈局整體上比較像短15-20米的俄國11356R型,估計是朝鮮在2000年代購入一條報廢的太平洋艦隊1135或1135M型(11356的母型)作為設計參考,加上俄朝軍事合作中得到相應設計後再自行加長船身並開建,至少長橋首樓接近是大家共有特色,而且煙囪雖然巨大,但削去前後方明顯和排煙無關的結構,就會發現主排煙道位置和大小其實和11356R型相當接近。同一時間,本艦也未發現任何柴油機的排氣口,加之報局和1135型系列相似,很大機會就是COGAG,基於金正恩有去過燃機廠考察艦船用燃氣輪機進展,可作為本艦動力的另一旁證。 這個角度可見到疑似UAV艙就在兩邊兵員走道旁。由大型導彈垂發位置看來,這裏原本設計似乎就是機庫。由人身比例看來,機庫位置橫向佈置兩枚中程彈道導彈發射管,似乎也不見得是問題,只是彈筒底部已接近底艙位置了。(朝中社照片)   本艦的直升機系統也是相當的獨特:原似乎是機庫的位置讓給了大型攻擊武器用,這艘艦就注定了沒能長期維持直升機運作,直升機只能在降落甲板上長期停留。不過本艦卻有兩個疑以UCAV庫在原機庫的兩旁,若裏面的無人直升機或飛機足夠先進,似乎是可以代替直升機進行目標指示的工作。本艦並未發現拖曳陣列聲納、反潛短魚雷發射器或俄系常見的RBU-6000反潛火箭彈,估計除了8門533魚雷發射館外,並無現代化反潛武器。不過推測日後本級艦可能出現反潛衍生型,關鍵是……朝鮮政府還有沒有多餘錢搞特化型號。  朝鮮新大型艦砲雖然外觀和A192M不一樣,但砲管結構基本相同,而且兩者也是砲管不完全在砲塔縱軸上,而是稍稍靠右側的。(網絡圖片)   砲槓武器方面,艦砲雖然外殼構形很像意大利的火山,但砲身設計似乎比較接近AK-190(100MM)或A192型(130MM)艦砲,而且就長度看來,似乎後者居多。近接防空方面,本艦明顯是全俄化,但最突出的還是Pantsir-M型彈砲合一近迫武器。至於另外兩挺「AK-630」,仔細觀測似非原版,而是將原有AK-230的殼子(朝鮮有引進並量產AK-230)換成6X30MM的加特林機砲,而且外面還加了新砲架,似乎是想用來提高射擊精度; 朝鮮特色的AK”630”及應該是購自俄國的鎧甲M型,算是卡什坦的輕量化版本。不過這種鎧甲M似乎沒有裝備備射彈庫(不見有裝彈的艙門),而且族置位置也頗為古怪,竟放在煙囪後方,不知高速航行時的高熱氣體會否傷及觀瞄光電儀及雷達了…….(朝中社照片)   另方面,本艦也有一些有點讓人哭笑不得的東西:比如說,雖然作為一條防空艦/戰略攻擊艦,但仍有四座似乎是火鳥4型NLOS非視距長程打擊導彈,似乎是在近距離砲戰或雷艇戰用的反小艇飛彈,效果有點像LCS上的垂發地獄火反船艇飛彈。照理這種珍貴的防空艦或打擊驅逐艦都應躲在後方或保護戰略打擊部隊用吧,怎會出現在類似延平島等前線地區和對方小船玩砲戰呢?就算是對付FFX系列的輕型護衛艦,似乎也應該是尚在建造中某條「類20386」型型護衛的任務吧。而且對著FFX系列,火鳥4型也不見得可以派上用場, 火鳥4型光學/紅外制導反坦克導彈,因為射程相當長且速度相對低,其實更有點巡飛彈的特質。第一個裝這類小型反艇導彈的軍艦是LCS瀕海作戰艦,但……防空驅逐艦都要參加至這種小艇間的近距戰鬥?是否嫌艦內空間太多?(網絡圖片)   本艦設計上最突出的兩大疑團是雷達射控體系和垂發。還在船廠組裝中的本艦艦橋上曾出現兩個方形的雷達預留位置,但當時艦撟後方就未有類似開口,到現在下水後,終於發現那兩個洞早已封死了,轉而在3月底才在衛星照中見到的塔形建築上,出現四部疑似相控陣雷達的陣列。由於只是單純平板一塊,不排除是主要雷達未裝上時,先在預留位置蓋上板蓋以免變形,這在很多國家的AESA裝上船前都會做的功夫。  20385型護衛艦的RLK Zaslon多功能X/S雙波段相控陣雷達。在尺寸相近(佔兩層甲板高度),有現成的防空彈與作戰系統,且盟友可以提供下,對朝鮮而言可說是省錢且省時的選項。(網絡圖片)   當然朝軍有可能讓自己的陸用不明型號相控陣雷達裝到艦上,不過若為成熟起見,以那開口的大小似乎可以塞進現成的雷達,例如20385型護衛艦的RLK Zaslon多功能X/S雙波段相控陣雷達,其有效主動探測距離200公里、被動300公里,也是魯特(Redut)艦載防空系統的主要探測與射控雷達。對於只有5000噸艦身且第一次造防空艦艇的朝鮮而言,這個設計已經很夠用了。另一方面,本艦似乎不是沒有專用射控雷達,但其天線大小卻很像朝軍近型戰場防空導彈(或可稱為朝鮮版道爾)的射控雷達。至於基本電設措施,除了艦舯的干擾源發射器四個及艦橋左右兩側疑似TK-25E5的綜合干擾電子戰系統外,還有六個詳細不明的電子儀器,分佈在艦橋頂和煙囪四周。 艦上四種VLS的佈置,應該是史上最多類型的發射井(就算基洛夫級也只有2.5/3種)。朝鮮似乎不可能同時研發四種VLS,也從來未有相關彈種整合在統一垂發的能力與經驗,唯一可能是用現成貨改蓋子然後塞上去。猜測四種垂發中,A可能是朝鮮版道爾短程防空彈的變裝,B是魯特防空導彈,D則可能是現有潛射導彈的儲存/發射筒直接裝上固定位置然後加蓋,唯獨C項因為猜不到彈種,很難找到相關的東西,也不肯定這種是否才是朝鮮設計的。(圖片來自朝中社及微博@鼎盛大彪)     同樣當詭異的是,本艦只有5000噸左右,竟有四種垂發。由垂發有一定向外斜角及沒見到獨立排煙口情況來看,這些都是冷射垂發來的,而且俄系味道很重,很可能是來自俄國的兩種或三種垂發(除了最大那種),當至少其中一種比較像陸上版的9K330(SA-15)道爾短程防空彈或者其朝鮮改良型(都是八管佈置),這正好還和擬似射控雷達很匹配;其次還有6組20個的疑似中程防空導彈的垂發(比較接近魯特防空系統用的垂發),以及兩組12個作用仍然不明的垂發(可能的反艦或巡航導彈?)。 史上唯一裝上過潛射導彈發射筒(但沒有實際部署導彈)的意大利輕巡洋艦加里波底號。該位置的船寬大約12米左右,導彈其實還好佈置,但把彈筒再提高一層,部署在排水量不足一半的船艦上,還要佈置10個可能更闊的筒,那就不能不懷疑穩性與船身重心偏移的問題了……(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不過最重要的似乎還是原機庫位置。該區出現大約10個大型垂發,而每個垂發外板的闊度似乎都相當大,可能有1.4至1.8米闊(假設本船全闊大約15米)。這樣的闊度其實已相當甚至超越大部分的中程導彈,至少朝鮮海軍的北極星系列彈道導彈大都裝得下。事實上,艦艇裝載戰略打擊用的彈道導彈(無論中程還是中遠程),過去都有規劃過甚至到了臨門一腳的落實階段。沒能成事的最主要原因是彈道導彈潛艇剛剛開始成熟而已。若果一個國家有部署海基戰略導彈的需要,但其水下導彈潛艇數量不足或者很難短時間內擴編的話,搬上夠大的軍艦上作為發射平台,也似乎是很自然的選擇。 正在發射箭矢系列巡航導彈的661號警戒艦,導彈發射艙口下面的小艙口,不是反潛魚雷發射器,更可能是兼有裝填導彈作用的排氣口。留意這條護衛艦的煙囪是在水線附近。崔賢級應該是這批戰略攻擊艦在海上的保護者,不過現在崔醫級自己似乎也變成......... (圖片來自朝中社)   另外還繼續裝上斜發射本的巡航導彈發射器(根據煙囪前方的有蓋建築推斷),類似之前鴨綠江級輕護的設計。若果裝備的真是箭矢系列巡航導彈,有個可能是朝鮮的工程師搞不動這系列巡航導彈垂直發射時空中轉向的過載,彈體強度出問題,才保留這種打法。不過若果該型導彈已整合進垂法,那這個位置可能還是打反艦彈為主。當然,為8枚反艦導彈搞一個這樣的房子,某程度上很浪費噸位就是,必要性也是成疑的。 現時已擱置的韓國聯合火力艦設計,其武裝與發射井配置異常密集,甚至比崔賢級更為恐怖,全艦都擠滿火力及射控、指揮配置,連動力系統空和人民起居間都似乎給極度壓縮,船速似乎也快不到哪。直升機甲板所搭載的更可能是未來洲際彈道導彈和小型運載火箭,狂想度也實在太高了……由火力配置看來,朝鮮崔賢級似乎真的有聯合火力艦的味道,甚至是受其影響而開發的。(圖片來自連結)   最後,還是回到這朝鮮第一艘大型作戰艦艇的戰術使用上。個人早前猜測,本艦除作為和韓國海軍發生衝突時為其他小艦提供防空掩護外,更重要的是在某特定近海地區,協同陸上的防空單位保護陸上的發射車與海上的潛艇 / 巡航導彈護衛艦,並支持到能發射所有導彈為止,看來似乎有點像蘇聯海軍冷戰中後期的任務的縮水版。不過由現時配備看來,情況就似乎有些尷尬,首先,本艦也背負分散部署戰略攻擊能力的任務,也是戰略攻擊的參與者之一,這不就像韓國海軍現時已擱置的聯合火力艦計劃相當?其次,這條船是連近海中小艦船砲擊衝突都想參上一腳?套斯大林一句論斷:你現在是要在軍艦內開百貨公司嗎? 諸多要求幾乎已令該艦變成除反潛外的水面全能艦,而且對5000噸級艦艇而言,火力密度只能用異常來形容,而且這只會擠佔艦上其他重要系統的空間,其航行穩性、損管能力以至生存力會否受嚴重削弱?其指揮管制能力又如何?而且什麼都塞上船,你是否當這個是決戰兵器來的?作為戰略武器,不是應該分散部署、增加對方攻擊難度的嗎?為何什麼都集中到一個平台上? 題外話,軍艦的走道部分通常都會佈置損管與救生設備,如滅火器、拖喉或救生圈等,有時甚至會有防火用品的儲存箱。雖然這艘船未完成,但……我好像完全見不到相關設備的支架與預留位置……(圖片來自朝中社) Read More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