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博評
     編按:崔賢級二號艦「姜健」號正式下水禮,於羅先市造船廠的修船塢舉行。其艦橋仍然完整,但右舷明顯仍有水浸的痕跡。(圖片來自朝中社) 近日,朝鮮側翻的5000噸級驅逐艦有了新動向。6月2日的衛星圖片顯示,側反在水中的船身已經扶正,至6月5日更成功下水,稍後拖著殘軀前往羅先市的船塢整修。朝鮮的這次軍事豪賭輸得太慘了。 編按:翻覆的「姜健」號,最初的藍幕似乎是用來覆蓋船身,免於被西方衛星拍到及詳細評估艦況。(網絡圖片)    同船不同命的「崔賢艦」 5月21日,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務委員長金正恩到清津造船廠,出席朝鮮新建造第二艘5000噸級驅逐艦下水儀式。但新艦在下水過程中發生側翻,艦身的三分二翻落水中,而艦艏斜卡在船台上。 在現場目睹一切的金將軍,當即批評稱這是由於疏忽和不負責任,不尊重科學的經驗主義而產生的無法容忍的重大事故和犯罪行為。並表示將在下月召開的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全會上,對這一不負責任的嚴重錯誤進行立案審查。另要求船廠在6月朝鮮勞動黨全會召開前,「無條件」完成事故船的修復工作。 既然是人為事故,那處理手段也很快速。第二天船廠廠長洪吉浩就被傳喚調查,5月24日又有行政副廠長金勇鶴、船體總裝車間主任韓京學和船廠總工程師姜正哲相繼被拘留,26日勞動黨中央軍需工業副部長李亨先也被拘留調查。當著全世界出了這麼大的洋相,這幾位主要事故責任人的結局可想而知。  編按:艦上四種VLS的佈置,應該是史上最多類型的發射井(就算基洛夫級也只有2.5/3種)。朝鮮似乎不可能同時研發四種VLS,也從來未有相關彈種整合在統一垂發的能力與經驗,唯一可能是用現成貨改蓋子然後塞上去。猜測四種垂發中,A可能是朝鮮流星1型中程防空導彈,B是超音速巡航導彈,D則可能是現有潛射導彈的儲存/發射筒直接裝上固定位置然後加蓋,唯獨C項因為猜不到彈種,很難找到相關的東西,也不肯定這種是否才是朝鮮設計的。(圖片來自朝中社及微博@鼎盛大彪) 朝鮮的「崔賢」級驅逐艦的出現,有些出乎大家的意外。由於此前朝鮮一直沒有建造大型水面艦隻的經驗,2024年12月,朝鮮國家電視台播出金正恩視察船廠在建的驅逐艦時,就令世人吃驚了。朝鮮稱其排水量為5000噸,為「新一代多用途攻擊驅逐艦」,強調核常兼備的打擊能力。 今年4月25日,「崔賢1號」下水儀式在南浦造船廠舉行,金正恩出席活動並發表講話。隨後在4月28日至29日,「崔賢1號」進行了多項武器試驗,成功試射了超音速巡航導彈、戰略巡航導彈等多種導彈。 編按:令人驚訝的是,崔醫號下水後第二星期就開始武器測試,而且測試的似乎是防空導彈和超音速巡航導彈。另外船邊仍一直有排水,顯示該艦至少有動力且在運作狀態。(圖片來自朝中社) 時隔不到一個月,第二艘「崔賢」驅逐艦下水,但高效率並不代表高質量,對比兩艘艦的建造就可見端倪:1號艦在南浦造船廠建造,該廠是朝鮮核心海軍基地,有成熟的下水滑道設施,以及建造「羅津」級護衛艦的經驗。且1號艦集中了朝鮮頂尖技術團隊與進口材料資源,加上船廠設備完善,採用倒退式滑道下水,下水過程順利。 2號艦在清津造船廠建造,該廠本就以民用船舶維修為主,缺乏大型軍艦建造經驗,又遇國際制裁收緊,被迫使用逆向仿製部件與國產低強度鋼材,可能導致船體重心計算偏差。 為建造2號艦臨時搭建的簡易滑道,無奈採用側滑式下水,下水時就出現戰艦傾覆事故。雖未全艦沉入水底,但部分船底破孔,艦體失衡。目前2號艦雖然已扶正,但採用切掉整個前甲板的方案,將增加後期修繕的難度。 編按:下水前的「姜健」號,可見主砲、近防砲、電戰系統都未有裝上,VLS也只是蓋好蓋子而已(VLS在艦內通常是呈支架結構。清津造船廠連船台工棚都是活動式,這種建造方法很難安裝複雜設備,所以下水後移往他處舾裝,很可能就是當初的決定。(Bilibili視訊截圖) 從撐面子到倒面子 關於這起事故的具體分析和推斷,網上已經有不少文章了,而且寫的也很專業。今天我們只討論一下,朝鮮當局為何需要建造這種級別的大型水面艦隻。 由於朝鮮本就不是一個海洋國家,且整個國家面對的威脅,基本來自陸地和空中,至於海上的威脅對於朝鮮來說,屬可有可無的存在。雖然當年朝鮮戰爭時,麥克阿瑟利用海軍的優勢,上演的仁川登陸導致戰局翻盤,但由於國家底子太薄,朝鮮多年來都是把緊拙的國家資源,投入到陸軍和空軍。 編按:事實上,朝鮮軍事建設的嚇人消息還在後頭:他們不日內可能下水自己第一艘核攻擊潛艇。圖為此前金正恩巡視在建核潛艇的進度,地點剛好也在羅先市。(圖片來自連結) 從戰略上考量,「崔賢艦」對於朝鮮的國家安全來說意義並不顯著。但金正恩還是選擇建造這種大型水面艦,且一次就建兩艘,原因就是為了讓大家震驚。自金正恩這位「地球最強80後」執掌朝鮮大局後,他的政策就是要建設一個有聲有色,讓世界不可小覷的朝鮮。 原子彈、洲際導彈、高超音速武器等等,都是金正恩主政後貢獻給世界的一個個震驚。當這些保障國家安全的武器陸續出台後,下一個震驚世界的舉措,就是在此前朝鮮相對孱弱的方面做出突破。 因此,金正恩將軍選擇了朝鮮三軍最薄弱的環節——海軍,而且為了突出軍艦的重要性,在區區5000噸的軍艦上,設有大大小小74個垂直發射口。可以說,金將軍把朝鮮能造出來的武器全部都裝備上艦,且不說這艘艦有沒有戰鬥力和威脅性,起碼這個造型確實讓全世界震驚。  編按:雖已浸沒大半於水中,連機庫也幾乎全部進水,工人們仍努力鞏固挪威護衛艦英格斯號的船身,免其完全翻覆,不過該艦最後還是除桅頂雷達外,餘皆沒入水中。(圖片來自連結)   可惜這次拿著朝鮮軍隊去俄羅斯換回來的「好寶貝」,卻在眾目睽睽之下落了金將軍的面子。雖然是震驚世界了,但這可不是金將軍想要的效果。既然事故已經發生,後續的搶救工作就擺上日程。 船舶發生側翻事故的原因很多,包括:設計缺陷、操作失誤以及環境因素等等,但核心原因就是重心失衡,導致穩定性喪失。而船隻發生側翻後,如果要進行修復,步驟主要包括排水、檢查損傷、修復損傷和重新調試平衡這四個步驟。 首先需要抽出船隻內部浸水的海水,確保船體內部回復乾燥,這通常需要2到3天的時間來完成。其次要對船體進行全面檢查,確定損傷的具體部位和程度。如果船底沒有破損,但側舷被刮擦,需要進行局部修復,特別需要關注救生通道是否受到影響。同時根據檢查結果,進行修復工作的評估以及做出預案。 最後修復完成後,還需要調整船體重心並進行平衡調試,確保船隻能夠正常航行。這一套程序並不算複雜,但是所需要的設備對於不少國家來說卻是一個大考驗,特別是朝鮮這種底子薄弱的國家。 編按:由這個角度判斷,布拉馬普特拉河號不但可能連後主桅都重損,甚至連引擎室等都開始入水了;相比之下,「姜健」號因為及後有用大量氣球承托著 ,而且本身未完工較輕,才還能堅持半浮海上。(圖片來自連結)   難以修復的致命傷 而側翻對於任何船隻,不論民船和軍艦來說,都是最嚴重的事故。如果是設計缺陷的話,那是「天生」無法彌補的,而如果是操作失誤或環境因素造成的側翻,很容易造成船體損害,特別是傷害到龍骨或者密封艙這些重要部位,是無法修復的。 所以側翻後的船隻挽救的幾率很小。除了一些小型的船隻,翻正後還能勉強使用外,大型船舶只要發生側翻事故,那就基本上要「壽終正寢」了,這在全世界也不乏先例。 2018年12月5日,印度海軍的「貝特瓦號」導彈護衛艦,在印度孟買港駛出船塢時,發生側翻導致傾覆,事故造成2人死亡、14人受傷。事後雖然印度方面用了各種辦法,將「貝特瓦號」重新扶正並送入船塢進行修復,但「貝特瓦號」在修復完的首次出塢之際,竟因船艙門出現漏水狀況,致使其無法順利完成出塢作業,再度復出的時間也被迫向後推延。直到2019年,印度海軍宣佈「貝特瓦號」已經完成修復,重新回歸服役狀態。可是作為當年印度海軍自行造艦的驕傲,「貝特瓦號」便鮮少現身於大眾視野之中,連出海訓練的機會也沒有了。 編按:INS Betwa翻倒在浮船塢內的情況。雖然沒入水和火燒,但兩個主桅嚴重受損,也需要重建。過程大約用了一年時間。(圖片來自連結)   再比如,2018年撞船擱淺後側翻的挪威南森級「海爾格·英斯塔號」護衛艦,事後儘管挪威組織了最優秀救援團隊,並研究可靠的方案來救援,可惜還是徒勞。第一次扶正時,由於原來用於固定的鋼纜發生斷裂,直接導致「海爾格·英斯塔號」沉入海裡。後來儘管挪威軍方把「英斯塔號」打撈起來,但經評估後,挪威海軍認為要想完全修復該艦,估計需耗時5年和耗費16億美元,最終在2019年6月,挪威軍方無奈宣佈該艦退役。 再看朝鮮這艘側翻的驅逐艦來說,前景絕對不樂觀。從其側翻的姿勢來看,龍骨的損傷很大,這對於軍艦來說是無法挽救的。而且單靠朝鮮自己的能力,完全是無法對其進行扶正和修復,而朝鮮方面所能求助的外援,只有中國或者俄羅斯。 但是這種嚴重的「內傷」,中俄雖然有能力將其扶正,但是徹底修復也是難以做到的。不過考慮到金將軍的面子以及朝鮮的財力,放棄該艦也不太可能。所以未來該艦的命運,大概率是扶正後進行基礎的修復,以後作為一種面子工程或者海面發射平台,繼續服役。 Read More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