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博評
     台灣媒體(尤其所謂「三自民頭T」系)在創作假新聞方面的戰績是「有目共睹」,直接扭曲原報道已是小菜一碟,但……把美軍軍艦當解放軍軍艦已有夠無常識,一張照片,一條個半月沒靠過岸的軍艦,這也叫銹跡斑斑?那美軍那些究竟算什麼?(網絡圖片)   《新頭殼》是台灣一個很「著名」的網絡新聞媒體(抱歉必須用引號),3月11日刊出一篇,引用微博公眾號「南海的浪濤」報道,指繞澳洲後返航的解放軍海軍艦隊,在巽他海峽時被拍到銹跡斑斑。真假先不談,李姓編輯卻貼出讓人啼笑皆非的「證據」——因超過半年航海變得銹蝕嚴重的美國海軍DDG-55斯托特號導彈驅逐艦的照片!   編按﹕該台灣媒體於報道中引用內地微博「南海的浪濤」圖片及資料,卻錯寫成「南海的波濤」及「難海的波濤」,除事實報道有誤外,甚至連出處亦未搞清楚。 編按﹕該台灣媒體報道,引發內地網友訕笑。(微博公眾號「南海的浪濤」擷圖)   事實上這種笑話已經不是單一問題,其實是代表了台灣媒體一系列專業水平低下又對社會造成極大損害的劣績——淫劣新聞處處、專業操守不存在、假新聞和挑釁式報道無處不在,甚至甘於作為政治打手,而且敢散播愚昧無知,早已淪為戈培爾級別的存在。而在類似軍事等專業新聞報道上,尤為令人驚訝。 這種現象事出有因,可能是編輯群無知、搏流量,有特定政治立場與惡意宣傳任務,甚至收了政府部門各種宣傳費(今年可能要刪除的)或暗錢行事,不過出來的結果絕對具損害性。若果歸納起來,台灣媒體的軍事報道謬誤可劃分成以下「七宗罪」: 編按:我不太知曉某「黨報」是否錯譯,但從來沒有人把糞彈當海巡武器,髒彈除了類似用過的核燃料外,就基本沒有其他意思。「黨報」也如此啼笑皆非,著實相當可笑。(網絡圖片)   第一罪:對於專有名詞嚴謹解釋的無視? 軍事上對於專有名詞的運用,往往是很嚴謹的,但新聞界往往都會弄錯,這「第一宗罪」算是七罪中最輕,而且是各種傳統媒體都有機會犯的錯,不過印像中台灣媒體最為嚴重,當中較具代表性的可說是島上記者的「神級錯誤」,我可說是「細細個就聽到啦」,例如槍械和彈葯種類名稱可以亂用,什麼P90都可當成狙擊槍之類。 不過小弟見過錯得最離譜的,可能是去年10月時讀過的一則新聞——《中央社》(台北方面真正官媒)指出,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究的鎮海火箭彈有「髒彈」可以對抗大陸海巡船……我聽到後只是覺得很震驚——髒彈不就是放射性廢料,進行廣域放射性污染的東西?一用的話後果非常小可,對方認真起來的話甚至可視作戰爭行為或可用核武器報復!我大概想到那些非致命彈葯似乎只是臭彈之類,無論如何,稱之為髒彈可是巨大的常識性錯誤,甚至不能原諒! 這份清單完全是錯漏百出,比如說提康德列加級巡洋艦,其實已退役到只有9艘,且當中四艘已預定今年退役,加上等維修的,究竟有多少能擠出來?而且網友指出,這整個兵力幾乎就是美國現有可出動的全部兵力(且未必能在一個月內備妥),作為全球部署的美軍,想在20日內集中到這裏?美軍現在自己都沒那麼強的運輸能量?上次美軍準備這個規模的軍事力量,已是34年前的波斯灣戰爭,可當時就準備了接近半年!(網絡圖片)   第二罪:唯武器論滿滿,軍事藝術欠奉 之前曾在Thread上看過一名疑似青鳥大言不慚的拿著一份清單,說一旦台海發生戰爭,美國海空軍就可在二十日內調集清單中的裝備保衛台灣云云……我細心一看,發現此人好像完全不知道現時美國海空軍妥善率的問題,而且那份清單的規模,換回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的時空,美國可是動用了4個月調集足夠部隊和物資各處就位,且這是集結可是在東西方冷戰緩和的情況,歐洲盟軍大部分陸空兵力才能調到沙特一帶,為何那位小朋友會覺得這樣的大軍調動是在玩鬥獸棋? 編按:在莫斯科展出的虜獲北約裝備,大部分狀況都很好,外觀損毀少(相反俄烏戰爭初期烏軍展出的大多都是爛鐵),事實上很多是壞掉沒法拖回後方甚至被烏軍直接丟在陣地上。(網絡圖片)   這種唯武器論,某程度上也是媒體「養成的」,如同歷史碎片化,媒體在處理軍事新聞時同樣碎片化,只顧宣傳先進軍備(尤其是美軍和北約系、日系),伴隨的後勤、維修和人員訓練等要項都置之不理,比如說有人不斷嘲笑俄軍戰甲車被擊毀,卻好像忽視為何他們的東西「打極都有」……事實上俄軍在軍工生產上不單佔優勢,在後勤維修上亦然,很多受損戰甲車事實上都是被後送維修後再回前線繼續用,而俄軍戰甲車的零件通用性也讓維條及恢復戰力變得更方便。  編按:LCS現在的尷尬,一半是戰略問題,但另一半則是性能過於特化到過於容易損壞、維修困難,甚至要交回生產商才能維修的事,結果這級艦的在行率與部署時數非常低,甚至出現未服役未滿十年(最短七年)就要退役之事,堪稱後勤拖垮裝備的經典案例。(洛碣馬丁官方照片)   相對地,媒體一直吹捧歐美軍備無敵論,但不講烏軍最後一次裝甲大攻勢在2023年的札波羅熱戰役大敗了,單就平日進攻而言,媒體好像都沒有留意為何烏軍每次出擊也只能派幾架趕赴戰場!除極少數記者或編輯外,很少報刊會理會外國軍事分析家的警告:歐美軍隊根本沒提供相應且足夠的後勤維修能量給烏軍!很多武器都是多次使用而沒有好好維護,故障後又修不好,又拖不走,結果就很簡單:他們只能保證一次進攻只有數架西方軍援戰甲車在可出擊階段啊!這樣又怎能打好戰爭???? 後勤維修做不好的軍隊,永遠不能贏!這是古今中外的鐵律,但這個鐵律你卻幾乎不會在島上媒體看到!!!  編按:現在仍在測試中的雄3空射型。各類媒體雀躍興奮時,卻沒有留意過去經國號掛載雄風系列反艦導彈都沒有實行過,也沒有理會原因。事實上這類輕型機掛載大型反艦彈會兼顧很多問題,例如航程(LCA實驗過掛載反艦導彈,結果航程只餘300公里),機身結構強度,導彈阻力如何干擾飛機機動性能及生存性等。若果當初設計時根本未考慮掛載這種超大型彈械,這種計劃多不會成功。(網絡圖片)   第三罪:神化己方計劃,決戰武器思維? 的確,兩蔣時代對台灣防務工業的發展不遺餘力,台灣島的武器「自研」能力達到一個不低的水平,不過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就被韓國追過,這裏更不說1996年後解放軍研發能力大幅提高了。經國號戰機可說是台灣防務工業的顛鋒,但也變成落日餘暉。 不過在近年的報道或報刊評論中,對於現時仍然在研的武器(或購入的武器系統),描述評論上有極度誇大之嫌,誇大程度堪比本島自媒體,例如海鯤號潛艇本身只屬一條原型艇也只是下水而已,廠方試航甚至沒有開始,連聲紋都未能有效測定,就給吹成能縱橫七海,確是令人莫名其妙;M1A2坦克雖然有良好的射控系統,被程為陸上最強坦克 / 抗中神器之類,見敵必殺。這在10年前或者說得通,但俄烏戰爭已表明沒有針對性的設計與加裝裝備,所有東西方戰車面對無人機攻擊都很容易被打至癱瘓,頓成廢物,難道你們又視而不見? 編按:M1A1坦克雖然強,但在沒有有效對抗無人機的情況下,和一架T-72早期型沒有分別,同樣在沒有美軍或北約體系支援下,也只能是消耗品,但無敵論就是這樣蒙蔽民眾,奈何?(網絡圖片)   不過本行中的佼佼者,可說是《上報》的朱明先生(其編故事能力可能七天七夜都講不完)。無論他是真有其人還是編輯部的筆名,他是有很多台灣軍備發展的獨門消息,而且是獨門到往後數年都是無法證實的,例如雲峰、極音速滑翔武器和ADF戰鬥機等,都說成好像可以很快入役且形容得有夠像決戰兵器的意味,但實際上呢?由其他訊息源來看,不是進度不明,就是似乎仍在初階,當然,更有像ADF這樣計劃進入細部設計前就取消的這種「狠狠打臉」的情況,那……他說了一大堆不明話,不就像故事創作是吧。 編按:雲峰導彈就從未見過啦,只是有資料指該導彈的助推段是以這種「探空三號」探空火箭為基礎,這……更有甚者還有甚麼「擎天極音速巡航飛彈」計劃(台灣有搞過高超音速滑翔體什麼實驗??),其內容和進度幾乎全都是朱明先生所報道,無法由第三渠道佐證,這種近似虛假報道,除了騙人外還能說什麼?事實上還有個計劃吹得更離譜且是全島吹,就是ADF戰鬥機計劃,直到去年計劃正式終止前,什麼吹得天花龍鳳都有,選型、建造原型機甚至試飛都說可在2025年開始,結果?原來計劃終結前甚至還未進入細部設計階段,吹出那麼大的牛,結果有沒有人出面和讀者道歉?一個都沒有! 前三宗罪,都是一般媒體有機會犯的,只是台灣媒體顯得特別嚴重而已,其錯誤百出或離譜的程度比之自媒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後四宗罪,情節和禍害,就嚴重得多了......(待續) Read More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