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博評
     編按:一張國內網友的最新殲36戰鬥機飛行圖。(網絡圖片) 上篇我們簡單講了中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以下簡稱:成飛)和瀋陽飛機工業集團(以下簡稱:沈飛)各自研發的全球首款六代機,新戰機就意味著它是有假設作戰對象和作戰環境。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繼續展開一下。 編按:NGAD 2023年的設劃,是一種大型的滲入性長航程重型戰鬥機,配合大量小型無人機。由於這個版本的NGAD太巨大也太耗錢,2024年曾進一步發展成一種中小型機的多機型集合,不過亦因為發展路向不同,美軍要停下來考慮未來六代機究竟要怎樣發展,這才引發數月前六代機計劃的暫停。(圖片來自連結) 六代機的定位 就像企業開發新產品,需要預先對市場進行調研,確定受眾群體,並根據當前的技術手段確定新產品一樣,新的武器裝備也是如此。這次中航下屬的成飛和沈飛,同時試飛兩款新型戰機,也是之前經過論證的,包括新飛機未來的作戰對手和作戰環境,以及目前自身技術手段能達到的水平。 先看作戰對手:中國新型戰機對標的是美軍的戰機,雖然美軍的「NGAD」項目目前暫停,但受刺激後,美軍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六代機。畢竟美國還沒使用過與對手有代差的武器進行作戰的歷史。 編按:美國海軍的六代機FA/XX。基於降落航母的需要,FA/XX的機體大約相當於F-14或SU-27大小,而且雖然同樣放棄垂直尾翼,但部分版本可是有加強低速可操作性、方便降落航母上的前翼。(圖片來自連結)   未來六代機之間的空戰模式到底會如何,目前沒有相關的資料,即使現在中美俄的五代機都大量服役的情況下,五代機之間的空戰記錄還只是零。此前關於以隱身為主要指標的五代機之間,到底會如何進行空戰的所有謎底至今未揭曉,何況剛問世的六代機。 按照二戰的經驗,開戰後戰鬥機的首要工作就是奪取制空權,而爭奪制空權就要先行擊敗對手的戰機。而隨著科技進步,遠程精確打擊武器越來越先進,奪取制空權的作戰思路,逐漸演變成把敵人的戰機摧毀在飛行跑道上。 五代機的出現更是體現這種作戰思路的極致。從美國的「F-117」到「F-22」戰機,人類對未來空戰最迫切的需求,就是突出隱身性,通過降低被敵人發現的幾率,達到摧毀對手的目的。 編按:現時成飛的大型無尾翼大型戰鬥機,預期對地攻擊能力甚至堪比小型戰略轟炸機,也可能代替至少部分轟6的工作。(網絡圖片) 踢竇的「殲-36」 那六代機的戰鬥模式是會偏重空優,還是偏重於對地呢?是要更遠的航程、更大的載荷、更高的速度?還是在「F-22」或者「殲-20」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隱身能力,亦或如之前吵得沸沸揚揚那般,攜無人機群一起作戰?選擇多了難免會有選擇困難症,這可能也是美軍暫停「NGAD」項目的原因之一,畢竟新飛機的設計概念不能憑空噫想。 從中國試飛的這兩款六代機來看,中國給出新的解題思路,就是不做加法做減法:既然將上訴眾多的要求集合到一架飛機技術上有難度,何不造兩架或者三架飛機,去分別滿足上述要求,然後在戰時並肩作戰? 先看成飛的六代機:因為有高清畫面拍到,該機身上有「360XX」的編號,因此姑且按照網上的叫法,稱其為「殲-36」戰機。「殲-36」戰機給人最直接的觀感就是大,非常大,特別是與伴隨飛行的「殲-20S」戰機對比,就更強烈了。 編按:過去設計出來可以執行遠程滲入式攔截的飛機都是轟炸級別。左邊米格70.1是一種重型雙發長航程攔截機,不過在1980年代蘇聯空軍的構想中,這種攔截機的航程超過7000公里,且載荷艙極大,除至少8發重型遠程空對空導彈外,還能搭載重型巡航導彈及對地攻擊彈械,兼作新世代中轟之用;右邊的是TU-160的其中一個改進型—一個護衛戰略轟炸機兼帶至少12枚長程對空導彈擱截跨大西洋空軍的美軍運輸機與轉場作戰飛機的巨型攔截機,TU-160 PP或TU-161型。(網絡國片)   「殲-20S」戰機本來就很大,「殲-36」戰機無論是翼展還是長度,都比「殲-20S」戰機大出一倍。飛機夠大最基本的好處就裝得多,無論是彈藥還是燃料,這就能保證飛機能飛到更遠的地方,投放更多的彈藥。 這樣的設計也符合現代戰爭的要求。隨著科技的發展,各國建設的防禦圈越來越密越來越遠,未來戰爭需要一個能在敵人未發覺的情況下,癱瘓敵人防禦圈的武器,就是扮演「踢竇」的角色。而成飛的「殲-36」戰機像是一架隱身的戰鬥轟炸機,在未來戰場上,憑藉出色的隱身設計和大容量的內置彈倉,「殲-36」戰機能一舉癱瘓對手的防禦系統,實現殲敵於地面。 編按:「蘭姆達機翼」其中一種最早裝備的戰鬥機SAAB-35,其有相當優透的過失速機動能力,但因為當時世上還沒有任何電傳飛控系統,操作十分困難,故這機動特點當時根本沒有好好的發揮。(圖片來自連結)   空中保鏢「殲-50」 有專職的「踢竇」的角色,自然會有保鏢,沈飛的新飛機毫無疑問是扮演這個角色的。目前網上的說法是,沈飛的飛機編號是「殲-50」戰機,我們姑且採取這個叫法。 跟成飛的「殲-36」戰機相比,「殲-50」戰機的照片和視頻有些模糊,不過現有的視頻能看到兩點,一是「殲-50」戰機體型不大,它與伴飛的「殲-16」戰機體型類似;二是「殲-50」戰機前部採用可收放鴨翼,主翼結構為蘭姆達翼,又稱「可動式燕尾翼」,也稱之為直軸式全動可變垂尾。這個氣動佈局可謂有點冷門,但又符合現代戰機的需求。    編按:其中一種殲50的想像圖,其「蘭姆達機翼」兼作可變垂尾使用。(圖片來自微博@小西造車) 燕尾翼機翼設計出現的時間很早,瑞典在1950年代研製的薩博「J-35」龍式戰機就已經出現。所謂蘭姆達機翼其特點是,機翼後緣呈內凹鋸齒狀,形狀類似希臘字母「λ」,因此音譯過來就叫「蘭姆達機翼」。其實在中國人的眼裡,看這個形狀很像漢字的「入」,我們不妨可以稱其為「入型機翼」。 蘭姆達機翼最大的好處,是能賦予飛機極強的低速機動性。我們所熟知的「眼鏡蛇」機動並非「蘇-27」戰機的專利,其實之前瑞典飛行員就在龍式戰機上做過。但是受限於當年的發動機技術和飛控系統,蘭姆達機翼給老式飛機帶來的增效並不明顯,特別是在過去那種追求高空高速的年代,而還有製作工藝繁瑣的麻煩,因此後來出現的戰機,基本都跳過這個選項。 但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慢慢認識到蘭姆達機翼的好處。自從隱身成為未來先進戰機必備的條件後,各種隱身戰機設計時,都要選擇內置彈倉。 編按:暫時仍相當罕有的瀋飛六代機側面照,暫仍無法了解其機背結構,但2020年時601所一份名為「無尾佈局後體超聲速航向增穩設計方案」的航空學論文中,提出一種利用稍為凸起的雙機脊設計,代替垂尾為無尾佈區飛行器提供超音速飛行穩定性。不過這種設計在穩定性控制上仍然不及垂尾,所以大型襟翼、可偏轉翼端等增穩氣動舵面仍然需要作為輔助。這些也可能用在本機之上。(網絡圖片)   而在六代機的設計上去除垂直尾翼,進一步削減雷達散射截面(RCS),採用更為徹底的翼身融合方案,打造更優化的升力體結構,配備動力更充沛,且偏轉角度更大的發動機,以及具備更先進的航電雷達與武器系統,這是中美雙方都認可的方面。 特別是現代戰爭,對導彈的要求是能發射得更遠,因此導彈呈現出體型越來越大的趨勢。隱身飛機就要求有更大的內置彈倉,但這樣就必然搶佔內部油箱的空間,那怎麼兼顧彈艙和油艙的關係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油箱都轉移到機翼上,但以往戰鬥飛機設計時要兼顧的比較多,並不像轟炸機運輸機這類大型飛機有比較厚的機翼,裝的油並不多,因此在各國的六代機設計上,就重拾「蘭姆達機翼」的方案。  編按:事實上中國的新世代機也是一個統合的空中作戰系統,除無人僚機外,還有長波預警無人機及剛試飛的大型多陣列預警機空警-3000。(網絡圖片)   不過沈飛的六代機使用的蘭姆達機翼,已非早期龍式戰機的那種蘭姆達機翼。沈飛的「殲-50」戰機上蘭姆達機翼的前緣向後掠,這種設計可以增大機翼的臨界馬赫數,推遲激波的到來,並減小超音速飛行時的阻力。這種設計使得蘭姆達機翼擺脫了給人高空高速性能不強的印象,能夠在減少激波阻力同時,提高飛行穩定性,從而在高速飛行中表現出色。 而且「殲-50」戰機的蘭姆達機翼的後緣設計為內凹鋸齒狀,這種設計使得機翼前後緣更容易與機身其他邊緣對齊,從而優化飛機的隱身性能。鋸齒狀的設計有助於減少雷達反射面積(RCS),使飛機更難被雷達探測到。蘭姆達機翼的展弦比較大,這使得機翼面積更大,能夠設置更多的燃油。同時,較大的展弦比也提升了升阻比,改善了機動性,並增加了內部空間。 編按:一種並列相座的殲36攻擊攔截機構想的CG圖。現時還沒有任何殲36的機背照片。(圖片來自微博@喜歡老飛機的Tomcat粉)   自這兩款飛機首飛後,對它們的各種評論文章已是鋪天蓋地。對此筆者只想說,2011年1月11日「殲-20」在成都首飛,讓中國的第五代戰機追上美國的步伐;2024年12月,中國的兩款六代機以領先美國的姿態同日完成首飛。僅用十三年時間,中國就在戰鬥機研發技術領域跑在了全球頭排,正應了內地網絡近年非常流行的一句打趣之語:「施主若是聽不懂佛法,貧僧也略懂拳腳」。 Read More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