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跨政黨呼籲派錢 是「DQ後遺症」?

2018-02-27 14:32:14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新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明日(28日)即將公佈,近日社會輿論對是否開庫派錢分成兩派,支持者認為派發「預算外盈餘」是「還富於民」;反對者稱,政府應區分各階層問題後對症下藥,一次性「兜底政策」屬於懶政。《明報》前總編劉進圖則認為,本次跨政黨人士均高呼派錢,屬於「選舉年」政治後遺症。

不少政黨在21日及前已經公開表態敦促政府派錢,派錢提議獲不少跨黨派議員支持:建制派中,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民主派中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專業議政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等人均建議政府向每名市民至少派錢6000元。

但也有政黨反對集體派錢:建制派新民黨22日與財政司司長見面,為預算案提出港人買樓優惠等多項建議,但不包括全民派錢;而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公共專業聯盟立法會議員梁繼昌等人則明言不贊成派錢。

派錢的道德依據:千億盈餘屬「不義之財」?

立法會前主席、「香港願景」召集人曾鈺成22號刊登在《am730》的文章就主張政府應該派錢。文內指,呼籲政府派錢的人「只是將眼光集中在政府預算外的盈餘」上。曾鈺成又指,政府資源的用法與用量「並不是由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決定,而是由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出的」,有人說「有錢多不如多建幾間醫院、安老院或者社區會堂」,但其實興建這些設施需要的不僅是單筆額外資源,如果這些建議可行,政府早已訂定計劃。

曾鈺成還認為「派錢不涉及政策優次爭議,保證人人受惠;且收入愈低的家庭受惠程度相對愈高,何嘗不是還富於民的最佳辦法?」

此外,資深媒體人、《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27日在《明報》的刊文則認為,眼見預算案出台後不久就要進行補選,目前多個政黨高呼派錢,很可能是對選民的承諾;如果政府不採納,立法會或不會讓預算案順利通過。劉進圖形容,「這是DQ(取消資格)風波製造出來的『選舉年』政治後遺症。」

文中表示,這次市民要求派錢背後的道德依據,是「政府手上滾存的過千億元盈餘多屬『不義之財』」,是從賣地收入及高昂樓價中獲取的。劉進圖又指,港府積累的大量財富與澳門特區政府的財富本質上已高度相似:不再是市民辛勤勞動的成果,「而是資本市場博弈遊戲的佣金和保護費」,如果說澳門政府年年派的錢是「贖罪券」,那香港政府也不應再因此看不起澳門,繼續佔據道德高地。

「還富於民」不如「授之以漁」?

然而,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23日在《am730》的刊文則不同意派錢提議。王永平表示,政府的作用是區分社會不同階層的問題並對症下藥,而每名市民需要面對的困難不盡相同,人人派錢其實並不公平,甚至有違審慎理財的原則。文章舉例:很多長者希望向社署申請各種服務,但屢次被「人手不夠」為由拒絕申請;所以與其向長者直接派錢,不如直接將錢發給提供長者服務的機構。

對於輿論集中的「政府計劃外的多餘盈餘」如何使用,王永平則建議政府考慮一次性退稅和減免差餉,將多收的錢退還給有份交稅和交差餉的市民或機構,認為這將更符合「公平合理」原則。

《香港01》周報社論文章就認為,拒絕派錢的聲音並非認為社會已經均富,而是深明「糖衣毒藥」只會麻痺社會痛感,合理化不公義的財富分配政策。文章指,派錢的不公義在於貧富所得均一,但解決不了草根階層面對的結構性困局;二次分配應確切做到增強貧弱者自我支付的能力與動力,政府過去認為立竿見影的「兜底」政策,能短期改善基層生活,但不能保證長遠變化或結構性改變,若再依賴於「兜底」類一次性政策,是懶政的表現。

社論建議,真正的扶貧滅貧並非替草根續命,更重要的是協助基層上流;此外,政府對稅制的改革可以更進取,可以在調整稅率階梯減輕中產負擔同時,針對富有階層調整標準稅率,擴大應付經常性開支的能力。

政圈風聲指政府不會全民派錢

另一邊,《經濟日報》「有政戲」政情文章指,財政司長陳茂波昨日(26日)曾有透露稱中產被收稅最多,應該向這一階層提供更多幫助;但在此之前,會先針對性為基層提供更多惠民措施。文章又引述政府中人所言,稱預算案不會全民派現金,但會就醫療、安老、扶貧和教育等項目重點增撥資源。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8-02-2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