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FB專頁「石琪影藝談」圖片
繼續談談世界歷來最佳一百部電影評選。
英國《視與聽》(Sight and Sound, 或譯「視與聲」)2022年選出第一名,是比利時女導演桑桃.阿卡曼(Chantal Akerman,1950年生,2015年卒。或譯艾格曼,或譯香特爾‧阿克曼)的《珍迪曼》(Jeanne Dielman),我上次談過,認為冷門得離譜。然後補看她一些影片,深感嚴重過譽,頂多可說她是「反電影」奇人,自成一家,但《珍迪曼》被封為全球歷來最佳影片,簡直荒唐。
《視與聽》每十年評選一次百大,投票者來自世界各地,每人選十大。這次千多人投票,綜合起來最佳名單有二百五十部,頭十部是:
①《珍迪曼》,1975年, 比利時/法國,桑桃.阿卡曼導演。
②《迷魂記》(Vertigo)1958,美國,希治閣Alfred Hitchcock。
③《大國民》(Citizen Kane)1941,美國,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④《東京物語》1953,日本,小津安二郎。
⑤《花樣年華》2000,香港,王家衛。
⑥《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美國,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
⑦《軍中禁戀》(Beau travail)1998,法國,Claire Denis。
⑧《失憶大道》(Mulholland Drive)2001, 美國,大衛.連治David Lynch。
⑨《帶電影攝影機的人》(Man with a Movie Camera)1929,烏克蘭,維爾托夫Dziga Vertov。
⑩《雨中歌唱》(Singin’ in the Rain)1951,美國,真.基利 Gene Kelly+史丹利.杜倫Stanley Donen。
回顧再上次《視與聽》的2012年評選,頭十大是:
① 《迷魂記》
② 《大國民》
③ 《東京物語》
④ 《遊戲規則》(La règle du jeu)1939,法國,尚.雷諾亞Jean Renoir。
⑤ 《日出》(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1927,美國,茂瑙F.W. Murnau。
⑥ 《2001年太空漫遊》
⑦ 《搜索者》(The Searchers)1956,美國,尊福 John Ford。
⑧ 《帶電影攝影機的人》
⑨ 《聖女貞德》(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1927, 法國,德萊葉 Carl Dreyer。
⑩ 《八部半》(8½)1963,意大利,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十年前後兩次都列入十大的有五部:《迷魂記》、《大國民》、《東京物語》、《2001年太空漫遊》、《帶電影攝影機的人》,都是世界公認傑作。其中《帶電影攝影機的人》是蘇聯早期黑白默片,烏克蘭製片廠出品,導演維爾托夫 Vertov 出生於帝俄時代,原是波蘭猶太人,成為創出「電影眼」理論的前衛紀錄片大師,該片映像龍飛鳳舞。
這五部片的藝術成就和影響力,《珍迪曼》望塵莫及。----- 2012年《珍迪曼》排第三十六名,低過當年第二十名《雨中歌唱》、第廿一名《教父》、並列第廿四名的《花樣年華》和《羅生門》、第廿八名《失憶大道》,以及第三十四名的希治閣名片《觸目驚心》。十年後《珍迪曼》火箭式升上第一,非常離奇。
上次說過,電影評選只是遊戲,不少排名低甚至不獲提名的,其實是極重要經典。排名榜首也各花入各眼;上次第一今次第二的《迷魂記》無疑出色,但是否希治閣最佳代表作呢?也有爭議。
2022年美國《綜藝》(Variety)慶祝創辦117周年,首次評選歷來一百部最佳電影,第一名是希治閣的《觸目驚心》,至於《珍迪曼》只排第七十八位,《花樣年華》第五十三位。
《綜藝》頭十大是:
① 《觸目驚心》(Psycho)1960,美國,希治閣。
② 《綠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39,美國,域陀.法林明 Victor Fleming。
③ 《教父》(The Godfather)1972,美國,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
④ 《大國民》1941.
⑤ 《危險人物》(Pulp Fiction)1994,美國,塔倫天奴Quentin Tarantino。
⑥ 《七武士》1954,日本,黑澤明。
⑦ 《2001年太空漫遊》
⑧ 《奇妙人生》(It’s a Wonderful Life)1946,美國,卡帕拉 Frank Capra。
⑨ 《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1950,美國,曼基維茲Joseph Mankiewicz。
⑩ 《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1998,美國,史匹堡 Steven Spielberg。
《綜藝》百大由該刊物內部評選,特別注重美國片。妙在同為希治閣名作,《觸目驚心》 Psycho 第一,《迷魂記》Vertigo 排第三十二,跟《視與聽》差別很大。我也覺得以電影手法來說,黑白片《觸目驚心》風格特異,亦開創了精神分裂、變態狂暴片類的先河。相比起來,改編法國小說的《迷魂記》勝在故事奇詭,女主角金露華 Kim Novak艷麗迷人,對世界電影的影響力不及《觸目驚心》。
事實上,2012年我參加《視與聽》投票,也選了《觸目驚心》,沒有選《迷魂記》。該年我的世界十大如下,不分名次,按拍成年份先後排列:
① 《大國民》1941
② 《七武士》1954
③ 《道路之歌》1955,印度,薩耶哲雷Satyajit Ray。
④ 《觸目驚心》1960。
⑤ 《2001年太空漫遊》1968。
⑥ 《鏡》(The Mirror)1975,蘇聯,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⑦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美國,哥普拉。
⑧ 《黃土地》1985,中國,陳凱歌。
⑨ 《霧中風景》(Landscape in the Mist)1988,希臘,安哲羅普洛斯Theodoros Angelopoulos。
⑩ 《22世紀殺人網絡》(Matrix)1999,美國,華曹斯基兄弟 The Wachowskis(現已變性做了姊妹)。
我當時說明:「世界各地經典傑作太多,不可能只選十部,我的名單不包括默片,很多必選的名家名片亦要割愛。但不願忽略俄國塔可夫斯基和希臘安哲羅普洛斯這兩位大師,亦不能缺少人口最多而且歷史悠久的中國和印度,《黃土地》使我震驚,《道路之歌》使我感動。至於《現代啟示錄》和《22世紀殺人網絡》,不但分別是精采戰爭片和出色科幻娛樂片,亦代表着西方東方日益緊密的衝擊與融會。」
2022年我再應邀參加《視與聽》投票,這次集中於1960年代以來的影片,多數跟上次不同:
① 《祖與占》(Jules et Jim)1962,法國,杜魯福 Francois Truffaut。
② 《露西亞》(Lucia)1968,古巴,Humberto Solas。
③ 《現代啟示錄》1979。
④ 《潛行者》(Stalker)1979,蘇聯,塔可夫斯基。
⑤ 《香港製造》1997,香港,陳果。
⑥ 《千與千尋》2001,日本,宮崎駿。
⑦ 《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2009,印度,Rajkumar Hirani。
⑧ 《安納托尼亞故事》(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2011,土耳其,Nuri Bilge Ceylan。
⑨ 《路邊野餐》2015,中國,畢贛。
⑩ 《上流寄生族》2019,南韓,奉俊昊。
每個影迷各有心目中的十大,最欣賞的可能不止十部。其實上網看看《視與聽》2022年入選的二百多部名單,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斷了氣》(Breathless)排第卅八,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波特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第五十四,阿倫‧雷里Alain Resnais的《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第169,胡金銓的《俠女》第225,寇比力克的《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第243名,每一部都影響重大,並非排第一的《珍迪曼》所及。
補充一下,2016年BBC(英國廣播公司)曾選世界百部最佳影片,但不是歷來最佳,而限於二十一世紀以來十六年的新作,頭十大如下:
① 《失憶大道》,大衛.連治。
② 《花樣年華》,王家衛。
③ 《黑金風雲》(There Will Be Blood),Paul Thomas Anderson。
④ 《千與千尋》,宮崎駿。
⑤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Boyhood),Richard Linklater。
⑥ 《無痛失戀》(Eternal Sunshire of the Spotless Mind),Michel Gondry。
⑦ 《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Terrence Malick。
⑧ 《一一》,台灣,楊德昌。
⑨ 《伊朗式分居》(A Separation),Asghar Farhadi。
⑩ 《二百萬奪命奇案》(No Country for Old Men),高安兄弟。
美國詭才導演大衛‧連治的《失憶大道》排第一,是非常錯綜複雜的奇案片,涉及荷里活電影圈、黑社會、女同性戀、買兇殺人, 精神分裂等,拍得迷離莫測、真幻交錯,成為很難明白、引起很多解釋的「謎」片。——《失憶大道》在2022年《視與聽》評選排第八名,妙在豐富詭異又冶艷,電影感強,跟極單調的第一名《珍迪曼》完全相反。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