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政府應如何挽回修例的管治危機?

2019-06-24 13:17:59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2019年6月16日夏慤道示威人士(《輕新聞》記者攝)

【香港輕新聞】《逃犯條例》修訂引發社會撕裂,政府管治威信受損,特首林鄭月娥22日率一眾司局長於禮賓府舉行集思會,就加強收集民意及施政進行討論。有意見認為,「對話」是化解危機之道,然而如今社會運動欠缺最具代表性的指揮者,長遠而言須重啟政改,以有效回應抗爭者的訴求。亦有意見認為,普選不足以解決社會的撕裂困局,欠缺「經濟民主」,無法解決深層次的矛盾,應以改善人民生活為改革的目標,尤其是要讓青年的感覺到「希望」。

對話者有需要「官方認定」

《信報》社評表示,林鄭剛與一眾司局長舉行集思會,「然而沒有結論,因為不知從何入手」;政府聆聽民意,「離不開與抗爭者談判對話,問題是新世代的示威模式急速轉變」,近來的社會運動已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或組織是當日最具代表性的指揮者」。社評認為,雖然沒有人可以完全代表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示威者,對此有時候需要「官方認定」,「誰被政府認定為談判對手,誰就是抗爭者的領袖,談判自然可以展開」,一向主張「和理非」民陣雖然不代表所有示威者,「但與之對話不失為楔入點」。

苦口婆心對抗爭者難有作用

《信報》社評引述有輿論表示,「長遠而言必須重啟政改,否則根本不可能有效回應抗爭者的訴求」;「重啟政改如果一時三刻辦不到,政府最低限度應該透過對話積極回應抗爭者的訴求,否則香港社會固然陷入動盪不安的危機」,加上「一國兩制」將會愈來愈受到台灣民眾抗拒,「妨礙北京政府的統戰布局」。苦口婆心呼籲市民以大局為重,「勸勉只怕在抗爭者耳中難以產生作用」,重建互信必須透過對話,政府與其擔心抗爭者沒有大台,「倒不如面對現實主動自行搭建一個對話平台」。

暴露政府以拖待變的不負責

《明報》「筆陣」林泉忠文章表示,對於以「暫緩」措施來替代「撤回」,消極回應收回6.12 衝突「暴動」定性,及調查警方是否使用過分武力的強烈訴求,暴露的不過是政府「掩耳盜鈴」的窘態及以拖待變的不負責任態度。林泉忠認為,「即使以北京治國理念中的最高原則,也是最低標準的『維穩』來看,也絕對不及格」。

順應民意社會才有可能穩定

林泉忠認為,林鄭特首上台後,「雖然表面強調『民生優先』,但卻為了表忠,將許多精力用在無止境的揣摩上意及確保『政治正確』上」,「造成社會爭議不斷,並未使社會真正進入『休養生息』的階段」。林泉忠指「無論是民主體制,還是威權體制,民意始終是政府維持合法性的依歸」,這次「反送中」運動,「再次告誡為政者,只有真正用心聆聽民意、順應民意,社會才有可能穩定,才有可能『不折騰』」。

矛盾根源在於過時管治思維

《香港01周報》社評認為,回歸以來連場政治衝突只是表象,而衝突的真正根源在於「不合時宜的、源自殖民地時期的管治思維」,「過度強調自由經濟的『傳統』,懼怕撼動不合理的社會經濟結構,不敢得罪商界,每當民怨累積到一定程度,只願意在政策上小修小補,以『派糖』麻痺市民」。社評指,「在追求《基本法》規定的雙普選時,還要想辦法徹底解決社會的結構性矛盾」,千萬不能陷入「選舉乃靈丹妙藥」迷思,否則便難以「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甚至變成徒具民主自由的空名,消耗民主自由之實」。

要修補資本主義的結構缺陷

《香港01周報》社評表示,政府「真正給予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希望,政府必須實行經濟結構改革,賦能弱勢群體,針對他們在求學、成家立室,以至退休等不同人生階段的需要,提供適切支援」,以「修補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缺陷」。不然,「就算實現了雙普選,積聚經年的社會怨氣仍將無法緩解,而且會再次轉化為憤怒,讓青年再一次被推向街頭,情況就像『黃背心』和『太陽花』」。

修例實質上已等同「死亡」

《香港經濟日報》「有政戲」傅流螢文章表示,上周六的政府集思會,救亡的方法,並無包括「明確表明『撤回』修例」以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傅流螢文章官場中人引述表示,「林鄭閉門曾表示,『暫緩』修例在現實上等如『撤回』,只是不願公開表態而已」,「各方其實心中明白,修例已經『死亡』」,而李慧琼的說法則是「相信是要考慮民建聯的選情,包括年底的區議會選舉,及明年的立法會改選」。

林鄭下台香港局面更混亂?

傅流螢文章引述多名泛民認為,「中央會要求林鄭下台,一來可以紓緩國際社會壓力,二來可解決對台灣總統選舉的負面影響」;然而多名資深建制派則反駁表示,「中方目前仍堅決撑林鄭,一定不會希望她下台,因為林鄭下台,只會令香港的局面更混亂,非香港之福」。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06-2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