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林鄭「浪費時間」論引風波 證「效率太快撞板也快」?

2018-07-05 14:46:07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會見傳媒時,表示將來或可安排即場英文傳譯,以免「浪費時間」,引來輿論批評是輕視傳媒。有評論指出,「好打得」的林鄭認為此舉能節省時間,但卻反映她沒有維護香港國際大都會形象的自覺;惟有觀點認為,林鄭提議即場傳譯並不等於拒答英文問題,各方毋需「上綱上線」。

《信報》「金針集」指出,近日各界拆解林鄭因何「老貓燒鬚」,有人同情她是「血肉之軀」,總有心情欠佳的日子;也有評論說她對傳媒的傲慢和不耐煩終於「現形」。但專欄認為,答案還是因為林鄭「好打得」的形象,雖然她勤力高效是有目共睹,但「效率太快,撞板也快」。

專欄稱,官員在「咪兜陣」簡短回應社會關注事宜,是新聞界過去幾十年的慣常做法,「中問中答、英問英答」更是自然不過,這除顯示國際城市的態度,也有實際操作考慮,總不能找個傳譯員跟身隨時候命,畢竟英文傳媒需要當事人親口講幾句soundbite(原話片段)。

同報專欄「香港脈搏」余錦賢亦有類似的觀點指,大多數記者懂中英雙語,他們以不同語言提問,主要是讓市民可聽到當事人第一身的答覆,而非透過傳譯以第二身轉述,即使官方提供翻譯,對到場採訪的傳媒幫助也不大,「政府官員或公眾人物答問期間中英語穿插,不但顯示香港是國際都會,亦是對使用不同語言人士的尊重」。

《蘋果日報》蘋論則指出,林鄭這句「不需浪費時間」不但反映她氣燄凌人,沒把其他人包括新聞工作者的尊嚴與專業放在眼內,也反映她沒有維護香港國際大都會形象的自覺,想的主要是向北望,是讓香港加快成為另一個普通中國城市。

蘋論提及,國際社會自香港回歸後興趣已不斷下降,要保持香港在國際的「可見度」日益困難,官員必須加倍努力與國際媒體溝通才能止住跌勢。惟林鄭作為特首帶頭對英文作差別對待,上行下效之下主要官員肯定對英語更敬而遠之,即使有外籍人士參與的會議或活動也不願多說英語,以免「浪費時間」,「香港跟國際社會的關係將越來越疏離,越來越格格不入;很快連甚麼亞洲國際都會的樣子也擺不出來,一開口就露了底」。

不過,《香港01》「01觀點」則認為,林鄭提出這個建議時的態度並不輕蔑,無意貶低任何一種語言,她只是從實際角度出發,考慮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向傳媒提供最多信息,而輿論批評林鄭是貶低英語,「豈非無限上綱」。

「01觀點」指出,翻看相關錄影片段,林鄭從沒指出或假定「回應英文提問只等同重覆(複)中文答案」,不理解記協為何有此立論,「除非記協假定即場傳譯人員無法準確譯出官員的口頭信息,否則不應斷定林鄭的建議有礙英文傳媒工作,不過,這樣的假定當然不合理」。

「01觀點」強調,即場傳譯並不等於「中譯英」,也可以是「英譯中」,故英文傳媒同樣可以提出中文傳媒沒有提出過的問題,絕不會失去發問權;而林鄭的提議純粹出於便利,「技術上是否可行,當然可以再議」。 而觀乎整場事件,與其說林鄭貶低英文、蔑視英語提問,不如說記協過於強調官員須以英語和記者「直接」對答,「英殖時期的香港總督均不能用廣東話與港人對答(其時中文也是法定語文),又有沒有人因此便批評一眾總督貶低中文、蔑視廣東話?」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8-07-0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