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港獨言論加快推動廿三條立法?

2018-09-06 13:30:25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近日多位大學生代表公開談及「港獨」言論,使廿三條立法成為關注。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昨日(5日)再申明中央立場,表示無法容忍港獨,特區應加強宣傳反港獨,並指日後廿三條立法時,對港獨言行要加以分別規範。今日有評論認為,香港應盡快就廿三條立法,以堵塞國家安全漏洞;亦有評論指反港獨已成為收窄民眾自由的理由,迫使民眾為免政治不正確而噤聲。

已造成國家安全漏洞?

保安局長李家超在8月底表示,現屆政府對待廿三條的立場清晰,這是政府的憲制責任;林鄭亦多次表示政府不會逃避此責任,但是要先創造有利立法的條件,方可開展立法,目前無時間表。《大公報》周八駿專欄指出,特區政府至今仍未落實廿三條立法,已造成維護國家安全的明顯漏洞,「廿三條越遲立法,安全漏洞越大」。

《AM730》周顯專欄文章指出,「凡是試觸底線的行為,而最終沒受到懲罰,結果必然是仿傚者眾,甚至很快行為升級,挑戰下一底線,直至底線無極限,或受到懲罰為止」,文章又以立法會議員DQ為例,指議員「直至DQ之後,突然變得循規蹈矩起來」。

唯有廿三條解決港獨?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今日(6日)在《明報》發表文章亦表示,「只有依循廿三條立法的路徑,把事情從最根本的法律層面去解決。」,文章指出,「背後支持、發動、策劃「港獨」的人,他們都知道「港獨」絕對無望,但「港亂」就非常有可能!真的亂起來的時候,真的要出動人民解放軍平獨的時候,一些政治團體可能得其所哉,正中下懷」,指出政府任由港獨發展將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應該及早消滅港獨。

港獨加快了立法腳步?

張志剛文章表示,民主派說都是以「言論自由」去作為宣揚「港獨」的保護傘,甚至挑釁政府。民主派表示如果犯法,政府可以依法拘捕和起訴。張認為民主派行為取態,其實是比建制派內任何人更熱衷積極去支持廿三條立法。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昨日表示,現時為廿三條立法的時機較2003年為佳,因近年港獨言論愈來愈多,「港獨分子幫緊中央做有利環境」,使大多市民認為有必要立法保障國家安全。

《明報》王慧麟專欄則認為,「從雨傘運動後,民主派進入了政治低潮,北京接連出手,用一連串DQ 議員(取消議員資格)及操弄港獨議題等,讓民主派政黨被殺個措手不及,不知怎樣回應」,面對政治能量減弱,民主派除了堅守意識形態底線之外,更應要「貼地」。

本地當權派會陷入憂慮?

《蘋果日報》練乙錚文章指出,本地當權派將會陷入憂慮,「西方對香港因行一國兩制而表示出的善意和給出的優惠,勢將一筆勾銷;此刻中國正面臨美歐日聯手對付和孤立,更有必要對香港作全盤打算、長期利用」;文章認為「都是本地當權派中少有的言論,鬼拍後尾枕,真是不可多得」,「不然,一些愛國資本家們的大灣區夢如何做下去?在香港發財唯恐不及的中國太子黨平民黨的家族利益怎樣保得住?」。

港獨思潮還可以被討論?

《文匯報》今日(6日)社評指出,「『港獨』違憲違法,在香港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則認為,港獨言論會傷害領導人及內地民眾對香港的看法,並指港獨不可能實行,但應容許學生討論港獨,惟討論最終目標是向年輕人解釋為何港獨是不可能;他又表示立法與港獨思潮並沒有關係,即使立法後亦不代表港獨思潮會消失。

教育局有責任處理港獨?

《頭條日報》黃麗君(6日)文章指出,港獨的思潮源頭在中學,港獨亦不是偽議題,「在專上學界學生組織中,有遍地開花的跡象」,大學由70至90年代初的「關社認祖」風潮轉變為今日的「反中滅祖」,「散播港獨的溫牀,大學校園不會是主平台,中學校園才是問題所在」,認為連大學校長亦不敢公然反對港獨,中學校長更無勇氣處理港獨。在源頭上處理港獨的問題,教育局亦有責任。

林鄭為增強中央信心?

《明報》李先知專欄引述消息指,目前建制派不滿林鄭對FCC的態度軟弱,這次態度變得強硬,是為了增強中央對鬼區政府的信心,為減輕《基本法》23 條立法的壓力,「挑釁言論將陸續有來,形容特區政府立場愈軟,中央會愈不放心;政府表態要令中央有信心,才不會令23 條立法壓力加大。」。《蘋果日報》李八方專欄同樣指建制派表示對林鄭單純言語「譴責」不足,「建制圈內怨氣唔少」。

未見有實質制獨措施?

針對林鄭只在言論上「譴責」學院代表的行為,有評論認為欠缺實質的成效。《文匯報》昨日社論指,「校園反「港獨」極具迫切性……校方必須檢討、關注學生會的管理,依法依規處罰,不能放任自流,防止大學校園被少數人把持的學生會淪為『港獨溫床』」,政府與校方應該「不迴避問題、不模棱兩可、不畏手畏腳」。《大公報》子言專欄亦指,「政府該做的事未做,仍然只流於「表態」,顯然不夠,還需要再進一步」。

《東方日報》史弘毅專欄同樣認為,對於宣傳港獨言論而沒有因而負上實質的後果,不具阻嚇力。陳浩天是最好的例子,「陳不僅毫髮無損,反而『斬多幾両』」,「沒有實力的憤怒毫無意義,『觸碰』了而沒有後果的『底線』」,更指出政府若放任港獨在大學中發酵,必然是重演佔中的後果。

低估港獨對學生影響?

林鄭日前回應學生代表在大學開學禮提到「港獨」時指出﹕「這些小撮同學發表這些荒謬言論,我表示極度遺憾。」,而「港獨」觀念是否「小撮」,有評論抱持相反的看法。《蘋果日報》李怡專欄指出,「強權打壓下,港獨言論無論在政治人物或傳媒,都幾近滅聲,但在各大學開學禮的學生會會長講話中,我們知道這在年輕人中已成潮流」。

《文匯報》社評同樣認為政府低估「港獨」對學生的影響力,「面對現實的情況,誰還能說「港獨」不成氣候?不必對學生「討論」「港獨」大驚小怪?如果還這麼認為,不是低估誤判,就是姑息縱容」。《星島日報》杜良謀專欄亦引述中大學者指出,「現時大學生有點像台灣年輕人的『天然獨』趨勢」,認為本土意識抬頭,校園的激進風氣不會戛然而止,估計會持續數年。

學生說愈多愈快立法?

《明報》李先知專欄引述民主派人士指出,學生愈大膽談「港獨」,愈有可能令中央藉機推動23 條立法,認為有人考慮邀請陳浩天到校討論港獨議題,是「正中北京下懷」,「愈譴責學生,學生只會說得愈多、愈大膽,最後或出現大家不願見的後果﹕讓中央有藉口要求加快23 條立法步伐,形容此是『互為因果』」。《星島日報》杜良謀專欄亦引述建制派憂慮,認為有關學生的港獨言論,已「挑起對中央的仇恨」,或會政府傾向以立法處理有關問題,直言未來可能「愈講得緊要愈收緊」。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8-09-0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