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社會之哀 無人願繞過立場談紛爭

2017-10-20 14:25:58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呂大樂在《明報》撰文,指香港社會目前存在兩個立場不同的陣營互相指責「禮崩樂壞」的現象。呂大樂認為,這種「敵我分明」的狀態多年前曾經存在,但隨後一度被某種新容許理性討論的社會秩序取代;但如今想回到那種「新社會秩序」狀態已不容易。

呂大樂文章形容,現時香港社會上,不同立場的人士會認為對立的一方所秉持的價值、道德與規範與自己完全相反,甚至認為對方所作所為「令香港落得今天這個田地」、是「反香港」的,這種認知在雙方的陣營中都有存在。

文章稱,香港社會目前並不缺乏鮮明立場;但較少人會嘗試尋找在不進入鮮明立場討論範圍的情況下,還能相互溝通的方法。呂大樂分析,目前社會「分裂、敵我分明」的狀態在各人眼中主要是對方「做得有多錯」,這種「撕裂」式社會現象並不陌生。

呂大樂指,在「冷戰」時期國共在香港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對立,從政治陣營到日常生活無一不及;但由於殖民地政制封閉,這種政治角力無法進入議事堂或者見諸報刊,因此反而在民間更為活躍。到了上世紀70年代,民眾對國際形勢的關注逐漸取代對兩種意識形態相爭的關注,因此「第三種話語、公眾議程」逐漸取代「兩大陣營」的狀態,政治上也不再以抗衡敵對勢力為重,轉開始代表民眾向殖民政府提出訴求。

呂大樂認為,在這次觀念改革中,舊時的「政治二分法」被大眾逐漸放棄,被廣泛接納的開始變為一些「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價值」。雖然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許多「改革」只能爭取到較小的改變甚至不被認同,但久而久之,大眾對市民權利的追求開始變為對公共程序的要求,這種追求能夠完全繞過對政治立場與道德判斷的爭論也能開展社會討論;在這一時期構成的香港社會秩序,能夠令民眾懂得如何恰當地溝通與處理紛爭。

文章最後結論指,想回到這種「不談立場亦可解決紛爭」的狀態已不容易,因為社會上有許多人開始認為只談普世價值是在「迴避核心問題」。但最可悲的一點是:大多數不同立場的人又開始指責對方,沒多少人對尋找和建立新的立足點感興趣了。

發佈於 時事政治
By 2017-10-2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