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英聯邦戰艦 為什麼26型護衛艦忽然變成搶手貨?

2018-10-25 10:28:09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26型的CG圖。(網絡圖片)

 

英國原是世上出口軍艦最多的國家,至少有1/3國家現代海軍都有英國海軍的影子,其設計甚至影響了解放軍海軍。然而,作為中型軍艦出口國,自60年代12M型護衛艦(里安達級)以來,業務就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除OPV仍偶有斬獲,對上一次出口3,000噸級以上大型戰艦,已是1977年向阿根廷出口兩艘42型驅逐艦。然而最近英國軍工突然大發神威,繼6月底奪得澳洲海軍9艘26型的訂單(並被命名為獵人級),10月19日更奪下加拿大15艘26型的超級大訂單!當中究竟發生什麼事?

最近三星期連續訪港兩次的泰國海軍喀比府號OPV,就是購自英國的河級大型巡邏艦。(網絡圖片)

 

軍售往往具外交及經濟目的,例如支援盟友軍工、維持戰略伙伴關係、平衡貿易逆差等,關係往往錯縱複雜,美國的影響力尤其深遠。然而,在中型以上軍艦的軍購案中,美國的影響力卻「小很多」:自派里級護衛艦後,三十年來就幾乎未再出口任何新建軍艦。這主要由於船廠僅靠美軍訂單都能生存,加上美軍多年來都要求至少以8,000噸級以上的軍艦作為艦隊主力,而這些軍艦對其他盟國而言,不但保養昂貴,而且需大量人手操作,營運上其實並不划算。

結果近四十年來,美國的國防工業巨頭以出口軍艦用次系統及武器為主要生意,軍艦出口幾再沒有涉獵;相對地,英國還有輸出2,000噸級的F2000型輕護衛艦以及大型巡邏船河級OPV,但主要還是輸出子系統,還面對美國的劇烈競爭。

 

左為埃及海軍的MEKO A-200,中為新加坡的可畏級護衛艦(拉法葉級的重大改良型);右為挪威海軍的F-310型南森級神盾護衛艦。(網絡圖片)

 

由於美國難以打入海軍艦艇市場,在干預減少的情況下,歐洲多個造艦強國以其設計優點,順利搶佔市場;由80年代開始,德國的MEKO系列模組化軍艦、法國的拉法葉系隱身護衛艦,以及西班牙的F-100/F-105/F-310系神盾護衛艦,搶佔了90-2010年代初期主要海軍外銷艦艇市場。

 

去年45型的出勤率的確……非常差。圖為英國媒體拍到所有45型「同港」的奇景。(網絡圖片)

 

除出口萎縮外,英國近年在海軍發展上亦諸事不順,例如艦隊規模被裁減、人手不足導致執勤率偏低等;伊利沙伯級就因金融危機及設計頻繁修改而大幅拖延,並面對異常嚴重的超支;被視為艦隊防空核心的45型驅逐艦被大幅裁減之餘,引擎系統故障頻仍亦令該級艦長年窩在港裏;進入投標階段的31e型護衛艦因投標商出價不合理,令整個計劃「流標重煉」;至於本文的主角——23型護衛艦的替代型26型導彈護衛艦(又稱全球作戰艦(Global Combat Ship,GCS))也由13艘砍至8艘,造價飇升到接近12.5億美元。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老牌海軍強國的工業底子,加上各種必然與偶然因素,英國又再回到出口軍艦強國的行列。雖然澳加兩國同為英聯邦國家,但70年代後已走歐洲及美國路線,為何40年後又重新選擇英國軍艦?

今次軍購案中要被換掉的主角,也算是訪港常客。左為今年五月訪港的哈里法克斯級溫哥華號,右為去年訪港的新西蘭海軍安札克級HMNZS Te Kaha號。(網絡圖片)

 

我們先考究兩國新世代護衛艦的需求問題。澳洲的換代計劃稱為SEA-5000,主要是替代8艘90年代服役、由MEKO 200衍生的安札克級(ANZAC,意譯澳新軍團級)護衛艦;加拿大的情況則較特殊,2000年代他們原本要求購當時已達30年船齡的易洛魁級防空驅逐艦替代艦,但因預算不足,一直拖延到該級驅逐艦全數退役還未補充,及至2010年代加拿大又要考慮艦齡已超過20年的哈里法克斯級護衛艦的後繼艦問題,結果加拿大國防部決定在這次軍購中順手填補易落魁級的出缺,一口氣訂購15艘同型軍艦(代號Canadian Surface Combatants,CSC)。以艦艇性能要求觀之,除加拿大需要一定數量防空能力較強的艦隻外,其他的都是以反潛為主但具備多任務性能的護衛艦。更重要的是,由於所要替代的軍艦會在未來7至10年內開始退役,兩國除要求船艦的建造或組裝工作在國內進行,並進行相關技術轉移外,更要求廠方就現有艦型(或至少已經開始建造的艦型)進行改良,以求減低開發風險並盡快服役。

綜觀兩個軍購案,英方團隊除比其他團隊願意進行更多技術轉移外,考慮現有的防務需求及太平洋將來可能出現的戰略形勢,26型的改良型最終成為兩國未來海軍艦隻選項並非沒有原因:

美方當年提出的NRF-90早期方案(又名NAAWS)。無可否認的是,NRF-90是歐洲新世代防空艦的共同"母親"。(網絡圖片)

換代時間的巧合:

西方國家海軍換代時間(由上一級艦落成至提出下一級艦的規劃)大約是15年一次,然後用5至7年時間進行選型或設計等工作。歐洲海軍上一次大規模換代由1985年左右開始,但當年作為北約「標準艦」(即日後的NRF-90),由於參與多方爭持不斷,加上蘇聯解體,最終被取消,結果各國新一代防空艦要到10年後才初見端倪,可供澳加兩國選擇的防空護衛艦方案也大幅延後。澳洲還好點,大約10年前已選定新世代防空護衛艦,然而加拿大當年還是想著將部分現役哈里法克斯級升級成防空艦,結果浪費多年才決定興建新防空艦。

另一方面,作為艦隊多用途反潛艦,澳加兩國也是在80年代前半期開始規劃ANZAC及哈里法克斯級,並於1990年代初建造,2005年時就需要檢討次世代新艦的開發了,但由於戰略需求放緩,加拿大遲至2012年才開始想選型的問題;澳洲方面倒沒有什麼延遲,不過由於ANZAC在實行過程中拖延也不少,才讓換代計劃順延至2010年代中期才開始籌劃。由於計劃上的延宕,致使包括英國26型護衛艦在內少數最新型的軍艦剛好趕上這一波換代潮;若果兩國的換代計劃早幾年展開,則幾乎肯定是法、德、西的囊中物了。

英國航太所提供的武器與電戰配置,其實更容易將澳加兩國納入美國海軍的分佈式殺傷概念(簡稱DLC)當中。(網絡圖片)

海軍戰略有所改變,26型成為市場上最符合澳加兩國要求的新世代產品:

競爭SEA 5000的另兩方案:左為西班牙納凡提亞集團提供的F-105改良型;右為意大利Fincantieri提出的FREMM改良案。前者由於和澳洲的荷伯特級採用相同船體及系統,被認為是開發難度及維護成本最低的方案,不過此船以防空艦為母型,反潛能力不足,且又削除神盾系統,更幾乎沒有沿岸支援模塊;右者同樣使用電推,有非常良好的靜音果且帶兩架直升機,反潛能力最強,但火力擴充能力不佳(原型只有16發VLS),意大利又從未和澳洲廠合作過,加上也欠缺足夠的沿岸支援設施,所以......有趣的是凡納提亞集團也以同一方案競標CSC,(網絡圖片)

 

不過更重要的是,澳加兩國由於瀕臨太平洋,而且與美國有長期戰略合作的關係,美國2014年開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也深深影響兩國的戰略部署及軍備需求:未來由於可能需要支援美軍在亞太的軍事行動,也要面對中國海軍的反艦導彈以及水下力量可能的威脅,兩國不再需要過去「護航戰」用的中型噸位護衛艦,而是更大、更具進攻性且更重視反潛能力之餘,也強調防空能力的軍艦,且也要更多地投入近岸支援的任務,並具備UAV的操作能力。這就「考起」歐洲廠商了,因為現時他們可供選擇的軍艦,不是6000噸級的防空艦,就是同樣噸位的多用途大型護衛艦,大部分不具備突出的反潛能力,普遍對岸行動支援能力也偏弱,甚至火力持續性也普遍一般。事實上,要在6000噸級平台上完全實現兩國所有需求,幾乎是不可能的。

23型護衛艦推進系統的簡圖。四台柴油發電只是供電給電動機,並非直接推大軸,故可安裝在更厚的浮墊上,並用上更多隔音系統,震動可進一步減輕。(網絡圖片)

 

軍購案截標時,只有德國F-125型護衛艦的防空改良型MEKO-A400及英國的26型超過7000噸級的噸位及可改良性上最貼近兩國的要求,當中MEKO進度更快。然而F-125型自2017年開始試航,即出現大量故障與設計問題,結果都沒能入圍;相對地,英國航太為爭取外銷,伙同實力相當的國防企業洛竭馬丁合作發展(這點也可能和澳加兩國與美國的戰略同盟關係有關,畢竟洛馬要整合美式裝備與指揮系統可說得心應手)。相對於其他對手,26型的推進系統為23型沿用的柴燃電推系統(CODLAG),可說是現時最成熟可靠的電推系統,噪音水平不但低於大部分競標艦(配合2087型拖曳聲納,對反潛作戰更有利),而且經過洛馬對輸電系統的改良,供電能力及穩定性更佳,對於艦艇防空系統及未來升級的電力需求有強大的保障。

26型的船舯多任務船艙設計,空間是新世代軍艦中最大的,甚至可媲美潛艇支援/搜救艦。(網絡圖片)

 

另一方面,獵人級及CSC仍保留26型的船舯多任務船艙設計,能快速收放RHIB突擊艇,還有能力收放無人反水雷載具或無人水面艇,甚至搭載多用途貨櫃艙;直升機庫旁亦保有儲存及修繕UAV的空間,可充分擴張這兩級艦未來的多任務性能;另外,艦橋前與煙囪後方的兩個飛彈發射井平台至少能為該兩級艦提供48-72個VLS的空間,亦為該艦提供更強大的火力及更多彈種選擇,甚至可裝備戰斧及LRASM長程反艦導彈,配合美軍作戰,這可是其他競標方案做不到的。

澳洲裝在獵人級上的相控陣雷達想像模型。CEA FAR-2雷達可說是中程防空的能手之一。要留意的是,神盾系統其實是艦載綜合指揮與作戰系統,可綜合各種感測器以計算威脅,並調用艦上各種武器與以迎擊,其並不必然要配備AN/SPY-1雷達。坊間或年輕軍迷口中甚麼神盾雷達等,其實是非常嚴重的誤解。(網絡圖片)

 

但更重要的是戰鬥系統的選項:英國航太找洛馬來合作,更重要的原因是為外銷的26型導入神盾作戰系統(事實上澳洲的荷巴特級防空護衛艦已率先配備,設計及整合工作也是由洛馬負責),再配合各個買家自身選擇的高性能相控陣雷達,作為艦隊防空戰、反潛戰甚至反導作戰的中心(例如獵人級選用的是澳洲自行研發的「六面陣」CEA FAR-2雷達,至於加拿大會選擇什麼雷達系統,暫時不得而知)。由於最新版本的BASELINE 9已配備CEC / NIFC-CA海空聯合射控系統,加上兩國日後也有很大機會配備F-35A/B戰鬥機,不但有能力與美軍配合作戰,接受美軍戰情系統的全方位支援,且更可將防空圈大幅延伸,兩國的海軍實力亦會獲得進一步提升。

現時CSC唯一圖片,看雷達尺寸更像防空艦版本。加方沒有公報該艦雷達型號,但陣面大小與頂上的X波段照射雷達,更像美國AMDR相控陣雷達系列中的ESAR雷達。(網絡圖片)

小結:

當然,英國的完美算盤並非沒有任何隱患;該級艦只開工一年多點,還未下水,雖然設計上較45型簡單,但難保不會出現設計問題;另一方面,和近年香港基建工程一樣,研發超支已幾乎變成西方軍事發展的常態,加上現時全球經濟存在風險,沒人能保證往後十年澳加兩國經濟不受影響。然而,不論往後建造軍艦數量是否有變,這兩項軍購案仍會是未來十年全球最大的軍艦出口,無疑會為英國的艦船工業打下一支強心針,甚至有機會進而減少英國自用版26型護衛艦的採購成本呢。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8-10-2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