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051遠去 二戰型驅逐艦將退出歷史舞台

2020-07-11 14:50:02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去年5月26日四條051型驅逐艦同一天退役。(網絡圖片)

有報道指出,051型最遲服役的珠海號驅逐艦,已於6月底時除役。現時旅大級只餘下一艘艦(165號湛江艦)仍然在役,但亦已停役多時,相信短期內亦會退役,屆時就整個世界範圍而言,所有二戰型驅逐艦都會成為過去。

事實上除051型(北約稱旅大級)近年紛紛退役外,最近半個月也有不少重要的艦艇退役,例如鄱陽湖號補給艦及兩條072型登陸艦。前者是解放軍海軍首級綜合補給艦(817型)的最後一艘、後者是解放軍首級大型登陸艦,三艦的退役亦代表解放軍首批大型軍艦差不多完全退出歷史舞台。當然,以051型在2000年前在中國海軍的地位及作為各型新技術的先驅艦,其重要性比其他艦船都要大了。

戰後斯大林仍夢想著大型遠洋艦隊,圖為1946-53年設計的66型大型巡洋艦,裝備220MM主砲,排水量達2.5萬噸。(網絡圖片)。

緣起:蘇聯海軍開始邁入遠洋的嘗試

051型(北約代號旅大級)是中國第一種自行研製的大型導彈驅逐艦。其母型是中蘇蜜月時期由蘇聯引進的Project 56型驅逐艦(北約代號為Koltin,即科特林級)的技術資料,再自行設計建造的。

科特林級的原型艦。(網絡圖片)

基於蘇聯的飛潛快理論,驅逐艦算是近岸小組的最大型支援艦隻,主要作用是在近岸作戰中與敵方軍艦砲戰與魚雷攻擊,以掩護諸如魚雷艇等小型艦艇群突進;另外在遠洋艦隊中則作為前衛及反艦主力。56型設計與開始建造時,斯大林尚未逝世,他的蘇聯大海軍計劃還在繼續,不過首批艦開工一個月,斯大林就去世了,其他大型艦艇不是停建就是減產,但原定建造32艘的驅逐艦只取消了一艘,最後四艘艦又直接以改良型的Project 56E/EM姿態完成,故此艦實際建造數量為27艘。

Project 56 PLO型,原有533魚雷管可打電動反潛魚雷SET-53,外加RBU-6000反潛深彈發射器及RBU-2500多聯裝反潛臼砲。(網絡圖片)

Project 56A型驅逐艦Vozbuzhdenny,其改裝主要是更換新搜索雷達MP-310 (Angara-A)及射控雷達 4R90 (Yatagan)。煙囪後的建築修改成一個大型彈庫,裝載防空導彈V-600型18發,並配備雙聯裝發射器ZIF-102 M-1 "Volna"。(網絡圖片)

強調高速、雙煙囪、130MM主砲在A砲塔與Y砲塔位置,魚雷發射器則在煙囪後方的中心線上,這是一種不折不扣、以編隊雷擊為主要攻擊手段的二戰型驅逐艦,而且比類似驅逐艦晚生10年以上,其開始服役時,美國戰後初代驅逐艦Forrest Sherman級泛用反潛驅逐艦剛好服役,可說已經落後一代了。

分別裝備KSShsh反艦導彈發射器連8發備彈,以及4發P-15M型反艦飛彈的Project 56U /M型驅逐艦;60-70年代的反航母戰術中,有艦艇會對北約的艦隊或航母戰鬥群作持續跟蹤。假若蘇聯海軍需發動攻擊,這些軍艦會在傳送準確座標後回撤。向後發射的反艦導彈主要用來攻擊追過來進行攔截的艦隻,或發動騷擾性攻擊。當蘇聯的衛星與海上巡邏機搜索力量成形後,類似的設計就沒有再出現了。(網絡圖片)

與幾乎同期建造的英國勇敢級(Daring Class)比較,兩者都是歐洲最後一批二戰型驅逐艦(也是於戰後幾年建造),沒有明顯代差,但56型在20節的情況下只有勇敢級的2/3續航力(約3090海浬),可見其仍然是一種近洋驅逐艦,遠航也有困難(同期蘇聯海軍也不太具備遠洋作戰能力)。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中,蘇聯海軍無法保護載運導彈的船團並與美國海軍進行對峙,令蘇聯損失威信。此事亦令蘇聯高層意識海軍力量之不足。在加快建造核潛艇、大型反潛艦、導彈巡洋艦等外,還開始對56型系列各艦展開大規模改造工作,並改裝出三種不同用途艦型,勉強成為一種半二戰型「現代化」驅逐艦,並於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蘇聯海軍開始前出作戰時,擔任護航與跟縱美國海軍艦艇的任務,直至80年代後期才陸續退役。

051早期型號,大約有6艘。這批艦設施及宿位都相當差,連煮食及三餐都要露天解決,部分電子系統亦經常故障,類似問題要到八十年代中後期才慢慢解決。(網絡圖片)

最先進 / 最後的二戰型驅逐艦?

有傳80年代後期有美國海軍武官參觀過051型驅逐艦,結果留下標題中的的說話。這很明顯的是一種諷刺,不過就算並非為真,對當時的051型而言,可是真正的寫照!

1953年6月,海軍司令蕭勁光等與蘇聯海軍部簽訂了「關於供應海軍裝備及在軍艦制造方面給予中國技術援助協定」,蘇聯將提供一批可執行類近蘇聯海軍OBP任務的近岸海軍裝備及生產權。此前購買的4艘07型驅逐艦亦陸續交貨。而根據以上協議,中國又於1957年得到科特林級驅逐艦的部分設計圖則與實物,例如TV-8型蒸氣渦輪機等。海軍部打算先替07型驅逐艦「四大金剛」進行改裝,成為反艦導彈驅逐艦;然後以科特林級為基礎,設計一種以反艦導彈代替魚雷的導彈驅逐艦計劃,並以此進一步發展中國自己的導彈驅逐艦計劃的「三步走式小步快跑」的計劃。

潘鏡芙院士是當年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艦船設計者,051及052型都是由他作為主要設計人員,並參與了新世代052B /C型的先期規劃工作。圖中是90年代初曾規劃的052-II防空型的模型,這可說是052B/C型的原型。(網絡圖片)

不過及後由於遇上大躍進引致的嚴重糧食不足與經濟衰退及中蘇交惡,建艦計劃被迫延遲,但子系統的試製工作仍然繼續,至1965年各子系統差不多完成後,海軍亦開始了其三五計劃,將原有三步走計劃修改為以科特林級為基礎,發展一種代號為015的新型導彈驅逐艦。剛好二炮部隊又開始籌劃了洲際導彈全射程試射,並指出可能需要護航艦隊保護(這之後演變成580任任務),該新型導彈驅逐艦隨即成為計劃的一部分。一年後,文化大革命開始,但計劃仍然照樣上馬,並確定以較易完成的反艦型為優先發展的項目。計劃由701研究所負責,設計主任為孫復禮及潘鏡芙,型號名亦由015改為051型。

解放軍的6607型導彈驅逐艦鞍山號,原蘇聯1935年-42年建造的憤怒級驅逐艦。由於是一艘前二戰時代驅逐艦,為加強戰力,原想在50年代後期改成導彈驅逐艦,但因技術不足及歷次政治運動而令計劃拖延,至1969年才開始,成為和051年同期進行的改進計劃,其魚雷發射管改成兩座兩聯裝上遊一型反艦導彈發射器。退役後鞍山由1992年開始成為青島帝一條博物館艦,並在艦上甲板開設露天茶座。(網絡圖片)

由於文革對中國軍工業的嚴重拖後腿,至1968年底才正式開工,1972年底才全部完工。相對於科特林級2年4-5個月完工,進度的確慢了不少(當然,比印度即使在和平時代還是要「十年磨一艦」好。

雖說是以科特林級為基礎進行一定的加大,但有趣的是其噸位及放大了的尺寸卻更接近科特林級前只造了一艘的41型驅逐艦不懼號。該艦較大的體積令續航性有相當改善,而且裝載大型武器上也能有效應付。051型的基本武裝是二聯裝130型豪米艦砲兩座、三聯裝海鷹一型導彈發射器兩座,以及4座76式57毫米高射砲。本艦由1968年至1991年間共建造了17艘,當最後一艘的珠海號開工時,剛好是其母型不懼號開工40週年及除役拆解14周年。051型17艦當中,廣州號於1978年因人為破壞而沉沒。

580任務最終於1980年5月18日成行,其編隊的護衛及補給工作由6條051型導彈驅逐艦、一艘817型補給艦882號(即後來的鄱陽湖號)及J605號潛救艦(後來的永興島號)組成。主隊包括遠望一、二、四號(初代)等科考船,這亦是解放軍海軍第一次遠航。(網絡圖片)

早期051都裝備這種515型大型警戒雷達,有可能也是作為近海長程預警艦,為防空部隊發放敵情及預警。(網絡圖片)

相對於遠洋海軍來說,051型在2000年前雖然是解放軍水面艦中的核心,且也是編進驅逐艦支隊的,但基本任務仍是近海水域的巡邏 / 攔截或追綜任務,作用和科特林級剛建成時的巡邏、支援OBP(Охрана водного района )近岸任務沒有大不同,甚至基本活動範圍沒能超越岸基航空兵的保護範圍,只相當於大幾號的037獵潛艇而已,唯一有點稍為不一樣的是,051型擁有一部515型的大型網格UHF雷達,作為300公里級的長程空中預警之用,作用有點像4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雷達哨戒驅逐艦(Radar Picket Destroyer)。除此以外,上大部分051型在當時沿海作戰層面上的重要性,甚至不若同期的035型常規潛艇。

不過與科特林級及其他二戰型驅逐艦一樣,本級艦也進行過大量改裝及試驗工作,而其改裝工程亦標誌著中國海軍在不同階段的技術進步及演化,其工程基本上也標誌著2000年代前解放軍海軍的技術演進史。

由於艦型及改造眾多,茲將以相片解釋各種改良 / 改造型及其重要性:

西寧號是051D型(定型),主要不同點是改用61式37MM機砲代替性能不佳的57MM砲,並改進廚房與起居設施。日後早期6艘051型都比照這幾方面進行改良。(網絡圖片)

051原型改造直升機搭載艦濟南,於1985年改造,能搭載兩架直9型直升機,其外形相當貼近日後的052型,估計是為此做先期驗證的。

濟南艦亦曾作為測試平台艦,裝上國產紅旗七型防空彈進行為期接近兩年的試驗工作。(網絡圖片)

合肥艦051Z型,是第一艘具艦隊指揮設施的旗艦型,具備大型指揮及衛星通訊系統,以及初代但不甚成功的ZJK-1型作戰指揮系統。(網絡圖片)

開封艦在1987年改為051DT型,裝上法製海尾蛇防空導彈。這是中國海軍第一艘擁有防空導彈的驅逐艦。(網絡圖片)

051G2型的珠海號,和G1型的湛江號差不多,均有解放軍初代CIC和資料鏈系統ZKJ-4A,同時加入了381A型雷達及可算作初代近迫武器系統的37MM 76A型自動砲,以及全艦三防與空調系統,不過珠海號是反潛特化型,除首次裝上三聯裝324MM反潛魚雷發射管,還在艦尾裝上一部意大利海軍用的DE-1164B主/被動可變深度聲納。(網絡圖片)

80年代初中英軍事合作下,中方曾計劃以42型驅逐艦的作戰系統加在051型上,成為所謂051S型計劃,排水量已超過4000噸。可惜的是解放軍因經費問題及對海標防空導彈表現沒信心而放棄計劃。(網絡圖片)

末期:超大型導彈快艇?

實際上,2005年解放軍一系列新世代驅護艦陸續入役後,051型的作用漸次減低,早期艦更開始退役,餘下的051型中有4艘接受了重大改裝,主砲小型化及射速提高之餘,減省的重量更讓軍艦可裝載更多反艦彈(16枚鷹擊83)及短程的海紅旗7型防空彈,變身超級導彈艦,其最大作用可能是在緊急出港接敵的情況下,把握機會發射最多的反艦導彈,或者躲在艦隊後面的安全地方發射反艦導彈進行助攻。據知由於普遍051型的鍋爐都保養良好,用了接近30年,仍然可維持33節以上的航速,有軍迷甚至戲稱為超大型的導彈艇。

大約有四艘051型給改裝成搭載紅旗7型防空彈及16枚鷹擊83反艦導彈的"超大型導彈艇",分別是開封(109)、大連(110)、堪江(165)及珠海(166),除有否更換主砲外,大家的基本改裝規格均一致。(網絡圖片)

意義

無可否認的是,051型一出世就已落後一代,加之因為改開初期大量國家資源都要投入經濟建設,以及海軍發展的底子原來就較差,令替代者無法在2006年前大量出現及生產,令051型仍需在各艦隊的前線繼續服役。

不過,本級艦的大量改裝與測試無疑亦為海軍提供很多熟習機會,例如首次接觸中央作戰系統(CIC),首次擁有直升機機庫及甲板,進行空中反潛作戰;第一次取得大型吊放聲納的操作經驗;第一次操作近迫防空導彈及近代化的艦載電子干擾系統等。

據所知,這是作為靜態教學艦的西安號的454燃油鍋爐及453蒸氣渦輪系統。該艦由服役到退役有33年時間,當時解放軍海軍對這種引擎,可說非常純熟,保養也很好。(網絡圖片)

同時其動力系統所用的453型蒸氣輪機(仿蘇聯TV-8型)及454型燃油鍋爐,雖然只是中壓蒸氣渦輪系統,然而不但為當時剛剛起步的船舶工業帶來首個強勁的動力系統,而且453型的研發成功,其實亦為日後軍用渦輪機的研發帶來積極影響:解放軍091與092型核潛艇的蒸氣輪機,其實就是由453型蒸氣渦輪機打下基礎的;日後解放軍的海軍技術研究所持續開發新的蒸氣渦輪機組(例如051B/C用的453B型),雖然看似很落後,但對於60000噸級以上的航母而言,無論是燃油鍋爐還是核動力,蒸氣渦爐仍能以更低成本提供更強的馬力,這種優勢始終是現代燃氣輪機無法取代的。

輸出功率達20MW的新型大馬力蒸氣渦輪機及發電系統陸上測試版本,很有可能是003型的動力機娋。(網絡圖片)

另外,051型幾乎包辦了八十年代至1996年間的跨洋遠航訓練,為早期解放軍提供了珍貴的遠航及高海況操作、補給經驗,同時亦為052型的設計取得先期數據。作為051型的總設計師,潘鏡芙教授以其所取得的操作經驗,投入 052型的設計工作,為中國海軍開始走歐洲化路線邁出重要一步。所以古老還古老,甚至戰力長期落後,051型仍然為中國海月軍發展及遠洋化起到承先啟後的作用。

後記:很多冷戰時期新興國家 / 地區的海軍都會透過購買美軍的退役二戰驅逐艦「練手」修改,從而為自己的海軍工業提供升級機會。部分國家更以此為基礎,逐漸培養出海軍工業體系人才,為日後海軍發展鋪路。韓國就是最好例子。以上三艦分別是阿根庭海軍的ARA Segui、王政伊朗時代的IIS Palang及國軍武進計劃二號(舊艦裝備升級方案)的安陽號驅逐艦。(網絡圖片)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7-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