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廢物和廢話

2021-06-09 11:11:18 最後更新日期:2021-06-09 11:44:53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2106091香港立法會圖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民建聯一個政治研習課程上致辭時說,選舉不是從政唯一出路,要真正可以在香港行政主導之下發揮到管治效能,需要走入特區政府的「熱廚房」。

選舉當然不是從政唯一出路,但選舉是所有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不是西方式民主,領導人都要經一定的選舉程序產生,令執政集團獲得認可的合法性。選舉對香港當然也極重要,不然北京就不會強推「完善選舉制度」方案,確保「愛國者治港」!

選舉是政治體制重要部分

行政主導模式也需要選舉,經「完善」之後的新選舉制度,就是為了確保選委會和立法會可以「選出」支持政府的多數派,以保證行政機關施政暢順。所謂行政主導如果沒有議會內多數派支持,根本就無法落實有效管治;回歸以來立法會內有各派勢力互鬥而政府各項施政踟躕不前,就是最佳明證。

回歸前不少「智者」都曾經指出,按《基本法》設計,行政長官在議會內無票,無法確保可以得到大多數支持,行政主導根本無從談起!這是西方式民主「多數黨執政」的概念,只是政治學ABC,但可惜一直沒有得到有關方面足夠重視。

受過選舉洗禮者 應是管治班子首選

特區政府行政主導的權力來源主要來自中央,但中央之外,如果沒有香港人支持,特區政府施政也會困難重重。現任行政長官是職業公務員出身,她的「從政出路」是在公務員架構內晉升,成為問責官員則是經委任而來,唯一的選舉經驗只是1200人選委會的小圈子選舉,背後有各色「權力人物」為她打點、箍票……這樣的「從政出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參加選舉雖然不等於加入政府,但能夠爭取人民支持及授權,民意代表的政治能量絕不低於政府問責官員,要挑選特區政府管治班子成員,曾經受過選舉洗禮的人應該是首選。

田飛龍不明白建制派兩難

完善選舉制度之後,「愛國者治港」成為香港政制的主軸,內地學者田飛龍曾撰文指選舉法一方面對建制派提供更多席位,另一方面對他們的要求也升級,中央需要的「不是橡皮圖章或忠誠的廢物,而是賢能的愛國者」。

這番話激怒了不少建制派成員,民建聯元老葉國謙就公開還擊,指「忠誠廢物」說法很無禮,是侮辱性的說話。事實上,田飛龍雖然研究香港政治多年,但畢竟跟香港很「隔」,不明白建制派既要聽命於中央,又要「配合行政長官依法施政」,卻同時要顧及本地民情和民意,很多時候會變成兩面不討好,甚至要逆民意而行。在政圈最前線,議員怎會不了解民意動向?建制派經常要支持政府,很多時候是奉命行事。已故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說過,香港特首要服侍兩個老闆(中央和香港人),絕對是件苦差!其實建制派何嘗不是——既要支持特首又要俯順民意,經常會落得兩面不是人。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忠誠廢物,有的都是制度下的產品;新選舉制度只是把不符愛國者標準的人拒諸選舉大門之外,但未來議員如果仍然要無條件支持特首,甚至不惜逆民意而行,建制派內仍然會充斥着各色忠誠廢物!

建制派內畢竟有一批人是經過選舉考驗、打過大大小小多場選戰,也親身體驗過服侍兩個老闆的畸形體制;沒有經歷過這種艱辛的人卻稱呼別人為忠誠廢物,不但刻薄且更是「離地」的廢話,難怪引來建制派還擊。

「新香港人」參政 宜戰直選爭取認同

說中央需要的是「賢能的愛國者」,那麼標準何在?怎樣才稱得上「賢能」?新選舉制度出台後,坊間多了一批政壇「新秀」,他們很多都是從大陸來港工作然後定居,內地關係多,輿論界認為他們將會是稍後舉行的選委會和立法會選舉的新興力量。

內地背景的人士參加香港選舉,在當前政治形勢下是否會有特別優勢?他們從在港工作、定居,到參選而成為本地政治體制一分子,是否有違港人治港的本意?按法律定義,在香港住滿7年而獲永久居民身分者即屬於港人,但如果連廣東話都不懂說卻去參選——以目前的選舉制度設計,他們可以輕易成為選委或立法會議員;那麼,他們到底會是「賢能的愛國者」,還是另類的「忠誠廢物」?所謂「賢能」,不應是抽象的標準,必須有制度保證,而能否在選舉中得到人民支持,是其中一個重要標準。

「新香港人」如果準備加入議會,我認為「合理」的選擇是循20個直選議席參加角逐,接受選舉考驗,爭取香港人的支持;如果勝出,他們的授權就很穩妥,因為他們是靠成功爭取選票而當選,不是靠功能組別內小圈子操作而勝出。「新香港人」參與本地政治而要得到認同,參加直選是不二的途徑。

政府在2008年推出「進一步發展政治委任制度」,設副局長和政治助理,目標是吸納及培育足夠的政治人才,為有志參政者提供一條參政門路;然而副局及政助的聘任一如政府招聘公務員,主要經篩選、面試、評估、職位配對等公務員系統的程序,然後再由行政長官、3位司長等面試,最後集體決定(註1)。政治人才,可以循這種官僚式程序招聘得來嗎?

李光耀在他的治國經驗總結中有以下一段:「即使是新加坡領導層中『屬於精英中的精英』的成員也必須接受實戰考驗。歸根究底,身為領導者必須有實質作為,改善民生,並且在選舉中贏得選民的委托。」(註2)信奉精英治國的新加坡,政治人才的終極考驗,仍然是要經過選舉。

特首選舉很快就要進行,香港沒有普選,候選人只要在1500人的選舉委員會中勝出就可當選。雖然沒有普選,但中央挑候選人時,是否應該考慮曾經參加直選並勝出的人物?

 

註1:見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文件:《進一步發展政治委任制度:副局長和政治助理的國籍及薪酬事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2008年6月

註2:《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頁93-94,新加坡海峽時報出版社,2011年9月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06-09

手機分享本文: